终端屏幕一闪,新的数据包静静躺在接收栏里,未触发警报,也未携带病毒特征。林悦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没有立刻点开。
她记得上一次类似的情况——无声抵达、结构隐蔽,最终化作一句冰冷的威胁。这次的数据来源被多重跳转掩盖,但追踪路径最终指向一场正在进行的地下赛事直播流。画面本身正常,是苏瑶主持的一场非官方对抗赛回放,可在这段公开信号的音频底层,嵌着一段未被播出的私密通信记录。
“你看到了?”她低声问。
光标微微一颤,随即自动调出系统深层协议界面。一行字浮现:**启用数据回溯,提取原始声波层。**
林悦输入权限码,系统开始逆向拆解音频帧。过程安静而缓慢,像从沙砾中筛出细金。几分钟后,一段扭曲的对话片段被剥离出来,夹杂着变声处理和干扰码,几乎无法辨识。
“这段语音……不是随机生成的。”她说,“语速节奏有规律,像是在传递指令。”
**放大第三频段,叠加降噪模型。**
沈逸的声音从扬声器传出,平稳得不像情绪所能承载,“他们用比赛解说做掩护,把信息藏在背景音里。”
林悦照做,将音频波形拉长至毫秒级精度。随着噪声逐渐滤除,几个关键词终于浮现:“原型机”、“三轮测试”、“目标锁定”。
她的呼吸一顿。
**继续解码。识别说话者声纹特征。**
数据库迅速比对,十几秒后,其中一个声音被标记为高匹配度——陈宇的技术副手,曾在一次联赛技术交流会上短暂露面,负责调试战斗反馈装置。此人早已脱离公众视线,却被捕捉到出现在这场不起眼的地下赛现场。
“他们在用非注册频道联络。”林悦盯着时间戳,“就在苏瑶解说间隙,利用音效混流做掩护,传输了这段内容。”
**这不是偶然泄露。**
沈逸的声音低了一度,“是试探性投放。如果没人发现,说明我们的情报网存在盲区;如果反应过激,则暴露我们的应对层级。”
林悦没接话,而是重新播放那段关键语句。这一次,经过系统重构,完整句子清晰浮现:
“能力剥离原型机已完成三轮测试,目标锁定‘夜莺’及其关联者。”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她抬眼看主屏,那行字还停留在那里,黑底白字,毫无修饰,却比任何警告都更具压迫感。
“他们要做的不是干扰系统……是要彻底删除玩家的能力绑定?”她声音压得很低,“就像当年林悦那次意外?”
**不完全是。**
屏幕上缓缓浮现新信息,“当年的维度裂隙事件是系统漏洞引发的意识融合,而这台装置,是主动逆向解析玩家与系统的连接协议,进行根除式清除。”
林悦猛地记起什么,“你说过,那种技术需要极高精度的神经锚定抑制模块,而且必须基于真实用户数据建模……他们哪来的样本?”
**答案只有一个。**
沈逸停顿半秒,“他们已经做过实验。不止一轮。只是没公开。”
林悦的手指落在键盘边缘,指尖发凉。这意味着,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有玩家成了试验品。悄无声息地消失,连账号都没留下痕迹。
“我们现在怎么办?”她问,“如果这消息是真的,下一个就是我,或者你。”
**先确认技术可行性。**
沈逸的回应没有迟疑,“联系科研团队,仅限核心成员知情。不能走常规通道。”
林悦点头,立即切换至加密信道,将原始录音、解码过程、声纹分析打包成独立文件包。发送前,她在附加字段输入一组动态密钥——只有指定实验室才能解锁,且阅后自动焚毁。
“已发送。”她说。
**同步调取历史战斗日志。**
沈逸继续指示,“搜索所有涉及‘神经反馈异常’‘技能强制注销’的案例,尤其是过去三个月内退役或失联的玩家。”
林悦调出数据库筛选条件,设定关键词联动追踪。不到一分钟,系统弹出七条高度可疑记录:三位职业选手因“系统兼容性问题”被迫退赛,两人设备当场损坏;两名新人玩家在完成特定任务后失去全部技能树,账号被判定为“无效绑定”;还有一个人,在副本通关瞬间断线,再登录时角色已成空白模板。
“这些人……都没有报警?”她皱眉。
**报了。但都被归类为技术故障。**
屏幕上浮现一行备注,“维修记录显示,他们的终端芯片被远程擦除,原始数据无法恢复。”
林悦盯着那串编号,忽然意识到一件事:“他们不是只想对付我们……是在铺路。先把散兵清除,再集中解决核心目标。”
**没错。**
沈逸的声音依旧冷静,“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装置的技术源头在哪?如果是全新开发,不可能这么快进入测试阶段。”
林悦快速翻阅过往资料,突然停下:“等等……‘数据根除协议’这个词,我在哪见过?”
她调出维度裂隙事件的日志残片,那是三年前一次大规模系统崩溃的备份记录。其中一段提到:“实验组尝试通过神经锚定实现跨维度意识迁移,失败后启动数据根除协议,防止信息外泄。”
她的手指微微一抖。
“这是同一个项目……当年被封存的技术,现在被人挖出来了?”
**而且做了反向改造。**
沈逸补充,“原本是为了封锁泄露,现在变成了主动攻击工具。谁有权限接触那份档案?”
林悦快速检索权限日志,结果令人不安:档案虽被加密,但在过去半年内,有三次异常访问记录,Ip归属地均伪装成内部维护人员。
“有人在里面动手脚。”她说,“而且早就开始布局。”
**不能再等了。**
沈逸的声音第一次带上紧迫,“告诉科研团队,优先分析录音中的技术术语,特别是‘抑制频率’和‘清除脉冲’的参数范围。我们必须知道这东西作用距离有多远,触发条件是什么。”
林悦立刻补充指令,将两项指标列为最高优先级分析项。提交后,她靠回椅背,目光仍停在发送成功的界面上。
“他们会查出来吗?”
**会。**
沈逸回答,“但他们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对方可能已经开始部署。”
林悦没说话,只是将终端切换至待机模式,保留后台扫描程序运行。她知道,从这一刻起,每一个看似正常的信号都可能是陷阱前奏。
就在这时,扬声器轻微震动了一下。
不是语音,也不是文字提示。
是一段极短的音频回传——来自科研团队的确认信号,代表文件已接收,分析启动。
林悦看着屏幕右下角跳出的绿色标识,轻轻吐出一口气。
可她还没来得及松开肩膀,主控台忽然弹出一条新警报。
不是来自外部网络。
而是战队成员私人终端的健康监测系统。
某位队员的心率在过去三十秒内骤升40%,同时脑电波出现异常波动,持续时间恰好与刚才那段录音的播放时段重合。
“他听到了?”她猛地抬头。
**不。**
沈逸的声音沉了下来,“他是被影响了。”
林悦迅速调出该成员的实时状态图,瞳孔微缩——他的神经系统正在接受某种外部频率的隐性刺激,强度虽低,但持续不断,就像一根细针,缓慢刺入大脑深处。
她立刻切断该终端的所有外部连接,并启动隔离程序。
可就在防护机制生效的前一秒,那人无意识地抬起手,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串字符:
“坐标E-7,准备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