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是擅权专政的权臣,秦桧是卖国求荣的奸臣,岳飞是精忠报国的忠臣,海瑞是直言不讳的直臣,寇准是不懂变通的愚臣,申时行是平衡妥协的己臣。几乎在所有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历史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塑造直接套用刻板印象。至于,这个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样,从来不去深究。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从来如此,便对吗?”
人都是有复杂性的,怎么可能一两个字、一两句话全部概括,这也是我难以理解的地方。
许多艺术创作的惯性思维就是“从来如此”,而大众也愿意接受这种“从来如此”,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再去深究这个人“是不是这样”,而是认为这个人“只能是这样”。
这不是艺术创作,这是思维认知的惯性投影和自我认同的情感需求,你笔下的历史人物,只是被你扭曲的另一个人罢了。
比如海瑞、纪晓岚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与救国救民四个字根本不沾边。尤其是我们从小看的清宫剧,已经让很多人觉得清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皇帝勤政为民,大臣廉洁奉公,百姓生活富足。而那些清宫剧中的情情爱爱,更是让一些小仙女觉得后宫爱情真美好。
如果大家认为这点问题无伤大雅,小说人物的创作本来就应该多元化,是我本人对此过于苛刻,那接下来的才是重灾区。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是不一样的。历史人物你可以加工,但不能脱离他的阶级属性,他明明是地主权贵,但你非要说他代表百姓,这就很矛盾。
文学创作,本质上代表了一种阶级叙事。很多的所谓历史虚构、架空历史的小说和影视剧,会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模糊阶级立场,主角到底是为民,还是为己。下面,有两部影视作品,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大家应该都挺熟悉,内容我就不说了,有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下。
一、纪晓岚属于哪一类群体?
二、纪晓岚真的为百姓得罪过乾隆吗?哪怕只有一次?
三、纪晓岚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百姓?还是为了维护乾隆的利益?(哪怕这个利益是清名)
四、纪晓岚改变了百姓现状吗?
以上这些问题,不需要查阅历史,完全可以从影视剧的角度,思考一下。然后,对比另一部作品,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如果大家没有看过,可以去看看,这部作品,也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一、张麻子在没成为县长之前,和百姓有什么区别?
二、鹅城的百姓当时过得好不好?
三、张麻子来鹅城办的什么事情?
四、黄老爷是怎么被打败的?
五、张麻子最后回归到哪个群体?
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所属阶级只能有一种,一个人不可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就好比,一个人天天喊着高举“为民”的大旗,当然他本身也确实做了几件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但是你定睛一看,他的腿在跪着向皇帝磕头。你说他是忠于皇帝,还是忠于人民?在皇帝和人民冲突时,他会站在谁的一边?
这也是当前许多艺术作品创作者,尤其是历史作品的作者存在的问题。在对人物塑造时,常常模糊他的阶级从属,甚至是有两种阶级属性,这完全就是对读者的一种误导。
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反驳,说难道我就不能为百姓好和忠于皇帝共存吗?
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阶级立场是可以转变,但是不可能共存两种阶级意识,阶级本身也不会允许你存在另外一种。
最简单的就是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逆袭,实现阶级的大跨越,当然朱元璋本身也做了一些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但是,当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还能以百姓的身份去看待他吗。在百姓犯法和皇子犯法都需要处死的时候,作为乞丐的朱元璋会同情谁,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又会袒护谁。大家自行思考。
其实,很多的一些小说,尤其是架空历史的小说,无论男频,还是女频,一般都会有以下这种情节。
男主或者女主,可能是大将军,可能是女将军,也可能是乞丐,生逢乱世,皇帝昏庸无道,百姓苦不堪言,主角备受煎熬。为了能够还世界一太平,打着“奉天为民”的旗号,开始过五关斩六将。
这个时期,为了衬托主角的大义,会有宽慰百姓,号召百姓的情节。可从始至终,主角与百姓的身份从来没有对等过,尤其在女频中,女主往往是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呈现出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慕强的心态没有变化。而且主角会很享受这种居上临下的氛围。
在经过主角战力和智谋的运筹帷幄下,最终把皇帝赶下马。然后主角一屁股坐在皇位上,成为新的统治者。要是运气好,主角开始新一轮的新政,实现了政通人和,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可这不就是封建王朝的历史重复,主角和百姓从来不在一个频道上,甚至于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压迫,也没有改变。如果你真的作为一个穿越者,真的想要为百姓做事,那就应该明白封建社会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改变包括主角在内,与百姓之间的阶级从属,本质上还是一种爽文思维。甚至于有些别有用心的,会替封建社会唱赞歌,最典型的莫过于清宫剧。
当你回想一下全世界君主制退出历史舞台,几乎都伴随着大量底层人民的流血牺牲,从来没有哪个君主是自愿放弃权力的,更没有君主制下的官僚愿意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直言犯上。
老百姓的权力是靠老百姓自己争取的,时至今日,很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常常刻意去忽略这一点,仍然去美化官僚去为百姓争取利益,这是很滑稽、很荒诞、很无耻的。
文化作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历史人物的扭曲,这属于低估了文化的潜在影响,真正的危害是文学叙事下的阶级模糊。在今天的文艺界,屁股决定脑袋的文艺工作者不在少数,他们的作品有多少是讴歌人民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影视、小说,现代的动不动就是陈总、王总、李总,古代的就是将军、皇子、皇帝。留给人民的文化空间极其狭窄。文学创作的垃圾,真的太多太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员强调文化工作者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站稳人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