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第十二卷有太多我个人情绪化的内容,从这章开始回归主题,后续个人想法的表达,会以第十三卷为载体)
在众多的历史网文中,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信息的传递速度,你下发一个命令,不是立刻就能全国都知道,偏远地区可能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二年才能知道消息。有的时候,改朝换代了,老百姓都不知道谁做皇帝。古代没有快马加鞭,没有“网络时代”,别幻想你能先人一步布局天下。
在现代社会,“信息”指的是几乎一切可被感知、记录、传递、解读的数据,从官方公告到小道消息,从社交评论到卫星影像。
但在古代,信息是稀缺品,是奢侈品,是需要“人跑腿”和“纸写字”的东西。
更准确地说——在古代,“信息”本质上就是:
人工口述(信使、探子、使节)
简陋文书(奏折、公文、家书)
有意传闻(谣言、风言风语)
官方公告(圣旨、榜文)
你写一份情报,没有邮局、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你只能找个人,或骑马、或步行,跑一段漫长的路,指望他不中途跑偏、不私吞、不泄露,还能准确传达给指定接收人。
这种低效+高风险的传递模式,决定了一个最根本的现实——信息在古代,是极度滞后且极度不确定的。
有人可能会说:“古代也有驿站、驿骑、快马传书啊。”对,确实有。
但你必须记住两件事:
第一,驿站服务的对象不是“你”,而是“中央政府”——一般百姓、地方官、士人、甚至节度使都未必能动用驿传资源。
第二,驿站系统本身也有限——
站点间距平均30至50里,换马换人要时间,山地、水道、战乱地区几乎无效。一封急件最快也得两三天跑两三百公里,还得顺利无阻。在和平年代,圣旨从长安传到广州、杭州,最少要半个月。在战争年代,边报、捷书、调令,动辄耽误数日,甚至出错——消息到了已经是“旧闻”,下令调兵往往“敌人早走了”。
你还想“算计先机”?你得到消息的时候,别人可能早已杀到你门口。
地方封闭,百姓闭塞,信息根本传不出去。在古代,真正“信息互通”的是两个群体:
掌握官方通信渠道的中枢层(皇帝、中央官员)和有门路的士族、豪强、密探、商贾。
而广大的普通百姓、乡里胥吏、村塾学子,基本处在“听谁说什么信什么”的状态。
你写告示、发文书、发檄文,别人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不到,要么当成笑话,要么干脆当“妖言惑众”上报你。
你能不能传播你的理念、动员乡勇、发布情报?
别说信息流通速度慢,你根本连“渠道”都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造反打仗,最常用的是“传檄天下”,但真正能传出去的,十封里面有一封就不错了。
你想靠“情报”布局全局?
请先解决“怎么让人知道你是谁”。
现代人有一个误区:皇帝是天下最有信息的人。但你真的看看历史,会发现皇帝其实往往是“信息最后知道的人”。
为什么?
因为所有奏折、报告、密函,必须经过多层官僚转递和审查;
因为下面人有选择地“报喜不报忧”;
因为地方官怕担责,经常拖延报事、隐瞒灾情;
因为太监、中书省、门下省、内阁可以“删改”“压折”“回避”信息;
甚至有人专门靠“控制情报”把持朝局(比如魏忠贤的“东厂”)。
皇帝要知道真相,需要的是“很多人愿意说实话+很多渠道不作假+系统有效甄别”。
这三者基本从未同时出现。所以皇帝常常做出严重错误决策,不是他昏庸,而是他“根本不知道真相”。
战争的胜负,很多时候只是“谁信息不滞后”。
战争讲究什么?兵员、粮草、武器……对,这些都重要。但更关键的往往是“谁先知道敌人在哪”。曹操赤壁败北,不是兵器差,而是情报出了问题。宋朝屡屡兵败辽金,不是武德不行,而是迟滞调兵、情报迟缓。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直到前一天才得知“贼已逼城”,调兵调将已然无用。太平军入南京,清廷来不及反应,江南防线瞬间失控。
你以为你能“预测敌人动向”?
对不起,你只能依靠探马、谍报、捕风捉影。
敌人真来了,可能先杀你的探子,再派人假报一个“敌退二百里”,你信了,明天就失城。
现代人会说:“我装个卫星图传感器、架无人机就好了。”
但你穿回去——你连地图都是错的,你连“今天是几号”都可能搞错。
信息传输速度决定权力下达的“慢半拍”。在现代,领导人可以一夜之间调动大军、查办官员、传达改革决策。
在古代,皇帝下个圣旨,传到江南已经是“半月后”;地方接到命令,还要层层传达到属官,然后讨论“如何执行”,再动员人手,准备物资,再通知县吏、里长、民夫……
这整个过程以月计。
你还想着“今下令,明开打”?
现实是——
敌军已经攻下了三个郡,你的命令还在洛阳等翻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官僚体制偏好“框架式指令”,让地方灵活操作。
因为你等不到“中央下一步指令”,你得“自己判断”。
可这反过来也说明,中央根本管不到细节,一旦地方变心,中央根本无法第一时间反应。
在信息不畅的时代,谣言是最迅速的“社交软件”。
当某地发生暴动,消息未达京师,十个版本的流言已经传遍各省。
有人说“妖人作乱”,有人说“皇帝驾崩”,有人说“天灾惩罚朝廷”,还有人趁机煽动“改朝换代”。
在现代,谣言可以被迅速澄清、举报、溯源。
在古代,政权只能靠“扑杀、告示、绞首示众”来压制。
你还在搞“舆论引导”?对不起,你没工具。
你以为你能“传播真相”?但普通人连你是谁都不知道。
于是政权倾向“宁杀错、不放过”,哪怕消息未证实,也要先杀几人“镇压风波”。这就是“信息不畅”造成的极端应对。
封锁、删改、利用信息,本就是权力常态。古代政权对信息的基本态度是:
有选择地传播(只传捷报,不传败绩)
有策略地删改(史官被“钦定”,文书被“润色”)
有目的地传播(如太监口传圣旨、张贴告示)
有系统地封锁(严禁“街谈巷议”,严控“文人结社”)
而你指望在这种系统中“公开发布言论”?
你哪怕发出一封信,被人“抄录”“举报”,第二天就是“大不敬”罪名伺候。
传播信息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风险问题”。
除非你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报网络,否则你根本连“辟谣”的机会都没有。
很多穿越文里主角爱玩“信息战”:
知道敌军部署,设伏歼敌
洞察政局动向,抢先布局
操纵民意风向,制造声势
用“舆论”和“公信力”打赢一场没有刀的仗
但现实是:你根本不知道现在的“真实局势”。
你:
看不到全局地图;
不了解军情流动;
没法控制消息传播;
没有“信任渠道”来号召众人;
你能掌握的唯一信息,就是你眼前看到的、别人嘴里说的、别人愿意让你知道的。
你不是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你只是一个信息封闭时代的小人物。
最后,请你设身处地:
你在县城当差,突然有传言“朝廷变天”;
你家在乡下,邻村被征兵拉走三十人,你隔三天才听说;
你老婆说“米价疯涨”,你去集市问了五家,没人说得清为什么。
这是普通人的“信息世界”——支离破碎,充满误判和延迟。
你还想靠“掌控情报改变格局”?
你连“本地巡抚去哪了”都不知道。
古代最大的真相是:你不是慢了一步,你从没走在信息这条路上。
古代不是一个“聪明人能靠信息取胜”的地方,而是一个“没有信息还得生存”的地方。
你不是信息官,也不是新闻司令,你只是一个信息孤岛上漂流的人。
你不是穿越过去就成了参谋总长,你是被人“掌控信息”的一个小卒子。
不要高估你能知道的,更不要高估你能传出去的。
你以为你能改变天下,其实你连“天变了”都要等半个月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