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影”的残骸被秘密运往更深处的山洞机库,与其一同封存的,还有那卷记录了“贴脸”SR-71,震动世界的胶卷。
庆功宴上那短暂的喧嚣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是更深沉的寂静与更严峻的现实。
高层对于“天幕”行动的最终评估和决策,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迅速形成。
结论:明昭的价值,已远超单一武器装备的范畴。
她所展现出的超越时代的理论体系,工程实现能力以及面对绝境时的冷静决断,是比“幽影”原型机本身更具战略意义的“国之重器”。
同时,“幽影”的存在及其战果必须被彻底隐藏于历史迷雾之下,与之相关的所有核心人员,尤其是明昭,需要最高级别的保护与隔绝。
一天傍晚,张梦独自来到明昭的宿舍,脸色凝重,手中拿着一份薄薄的,却仿佛重若千钧的文件。
“明昭同志,”他的声音干涩,“这是…组织的决定。为了绝对的安全,也为了你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更重要的研究。”
明昭接过文件。
那是一份经过巧妙编排的“事故报告”和后续安排:某国防重点实验室青年技术骨干“明昭”,因参与一次高危化学实验发生意外,不幸严重伤残,面容受损,需长期隔离治疗并隐姓埋名,从此自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
同时附带的,是一份新的身份证明,档案关系转移文件,以及一个位于大西南深处新成立的综合尖端技术研究院的任命书,职务是“首席技术顾问”,权限极高,却无名无分。
没有询问,没有争论。
明昭的目光扫过那些文字,没有丝毫波动。她早已习惯了与孤独和秘密为伴。
“我服从安排。”她平静地说,声音一如既往地清冷。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份关于霍华工作调动的命令也下达了。
因其在“银河”组网及后续保障中表现出色,晋升大校军衔,调任总参某部,负责一项全新的,高度机密的天基侦察系统论证与筹建工作。
命令要求立即赴任,且因工作性质极端特殊,需彻底切断与过去所有社会关系的非必要联系。
离别来得猝不及防,却又在某种默契的预料之中。
没有告别仪式,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告别场所。
就在明昭宿舍楼下那棵老槐树的阴影里,两人沉默相对。远处传来熄灯号悠长的余音。
霍华穿着笔挺的新军装,肩上的大校星徽在昏暗的光线下微微反光。
他看着明昭,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沉重的叮嘱:“…照顾好自己。新的地方…一切小心。”
他知道,从此以后,他翱翔于九天之上,守护着国家的眼睛;而她,将隐入深山密林,成为国家最深邃的大脑。
两条线,或许永无交汇之日。
明昭抬起头,月光勾勒出她沉静的侧脸。
她没有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塞进霍华手里。
然后,后退一步,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目光复杂难言,有关切,有嘱托,更有一种无需言说的决绝。
转身,毫不留恋地走向楼下等候的吉普车,身影迅速消失在沉沉的夜色里。
霍华站在原地,良久,才缓缓摊开手掌。
油纸包里,是几块手工精细打磨的闪着幽蓝色泽的特种陶瓷基片。
正是那晚霍华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用于应对异常电磁干扰的雏形。
她不仅完全理解了他的警示,更在短短时间内,反向推导并优化了核心材料。
冰凉的基片躺在他掌心,却仿佛带着她残留的体温和全部的信任。
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载着明昭驶向未知的“深泉”。
而霍华,也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奔赴新的战场。
星辰与深渊,在这一刻,悄然分离。
……
“深泉”研究院,隐藏在西南连绵群山褶皱的深处,与其说是研究院,不如说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型社会。进出检查极其严格,通讯受到绝对监控,与外界联系几近断绝。
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个绝密领域,同样“消失”了的顶尖大脑。
明昭的新身份是一名因伤致残且性格孤僻的资深技术顾问。
她住在研究院生活区最角落的一栋小楼里,深居简出。
脸上多了一副略显夸张的黑框眼镜,稍稍改变了容貌,平时总是沉默寡言,走在路上也总是低着头,仿佛要将自己完全隐藏起来。
然而,在“深泉”的核心实验室和大型计算机房里,她是无可争议的灵魂与主宰。
没有行政职务,不参加任何会议,但她的每一份演算稿,每一张设计草图,每一次对技术路线的简短批示,都会被迅速奉为圭臬,得到最坚决的执行。
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航空。基于“星尘”的特性和她带来的超越时代的理念,“深泉”的研究范围覆盖了新型材料,信息工程,能源动力,甚至生物医学等众多前沿领域。
她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智慧之源,不断提出颠覆性的构想,带领着这群隐姓埋名的精英,在各自的赛道上默默冲锋,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时光在山谷的静谧中悄然流逝。
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而“深泉”仿佛与世隔绝,只有实验室的灯火常明,计算机的指示灯永不熄灭。
明昭的头发渐渐染上霜色,额角添了细纹,但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深邃,充满了永不枯竭的探索光芒。她带领团队,先后隐晦地推动了国家在隐形材料,相控阵雷达,高性能计算,乃至早期激光和无人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无数后来震惊世界的科技成果,其最初的源头,都曾在这个深山院落里,经过她那双看似纤细的手的点拨。
她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扫地僧”。
而霍华,则在另一个战场上高歌猛进。
他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技术背景和非凡的组织能力,在新成立的天基侦察系统项目中屡建奇功。
他的军衔也随之稳步晋升,肩上的将星从一颗变为两颗…
外界只知道他是一位锐意进取,功勋卓着的将领,极少有人知道他与那个早已“伤残消失”的女研究员之间,曾有过怎样的羁绊。
两人如同运行在不同轨道上的星辰,沿着各自的轨迹,默默照亮国家崛起的夜空。
偶尔,在绝对安全的加密通讯频道里,会有极其简短的,用只有他们才懂的暗语传递的信息交换。
有时是霍华遇到技术瓶颈时隐晦的求助,有时是明昭对某个领域发展趋势的判断提醒。
每一次交流都言简意赅如代码,却承载着最深沉的信任与无需言说的牵挂。
岁月荏苒,国家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腾飞,国力日盛,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那些曾经需要严密封锁,付出巨大牺牲才能获取的技术突破,逐渐不再是需要死死守护的唯一秘密。
一些尘封的档案,到了可以略微松动的时节。
……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几位便装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早已不再是绝对禁区的“深泉”研究院。
他拒绝了隆重的接待,径直走向那片依山而建的老宿舍区。
在一栋爬满青藤的小楼窗前,他看到了那个身影。
她同样已是满头银丝,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正带着几个年轻的研究员,在窗外的试验田里观察某种新型抗旱作物的长势。
这是她晚年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她的动作依旧沉稳,眼神专注而清澈,仿佛时光从未带走她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老者示意其他人留在远处,自己缓缓走了过去。
年轻的科研人员们似乎得到了什么指示,纷纷行礼后悄然退开。
明昭似乎有所感应,缓缓直起身,转过头。
目光落在老者肩章上那熠熠生辉的金星上,微微停顿了一下,随即落在他那饱经风霜却依旧锐利的脸上。
没有惊讶,没有激动,仿佛只是看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霍华走到她面前,凝视着她染满风霜却依旧平静的脸庞,千言万语在喉间滚动,最终化作一个极其简单的问候,声音有些沙哑:“…好久不见。”
明昭看着他,嘴角微微向上弯起一个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如同星尘般的光芒:“是啊,好久不见,霍将军。”
没有拥抱,没有眼泪。
只有历经沧桑后沉淀下的平静与默契。
他们并肩站在试验田边,望着远处层林尽染的山峦,如同过去无数个岁月里一样,沉默,却心意相通。
不久后,一纸极其简单的,仅限极少数人知晓的婚姻登记手续,在某个普通城市的民政部门悄然完成。
没有婚礼,没有宴席,甚至没有通知任何亲友。
两位国家无声功勋的铸造者,在为国奉献了几乎全部的人生后,终于以最朴素的方式,找到了属于彼此的归宿。
他们的家,安在了一个远离京城,也远离“深泉”的安静海滨小城。
小院不大,种满了花草。
霍华终于放下了繁重的公务,明昭也渐渐减少了具体的研究指导。
清晨,他们会一起散步,看着太阳从海平面升起;黄昏,她会坐在院子里看书,他则在一旁擦拭着他收藏的那些老旧飞机模型;夜晚,他们偶尔会抬头,仰望繁星点点夜空。
很少交流过去,很少谈及功勋。
仿佛那波澜壮阔的一生,都已化作窗前静静流淌的月光,平和,淡然。
他们终于可以只是霍华和明昭,一对普通的,相伴夕阳的老人。
只有偶尔,当电视里播放国家新型战机翱翔蓝天,新型卫星成功发射的新闻时,霍华会下意识地看向明昭。
而她,则会微微颔首,眼神中掠过一丝旁人无法解读的,属于开拓者的欣慰与平静。
星辰曾闪耀于九天,深泉曾涌动于幽谷。
最终交汇于这宁静的海岸线,化作国家崛起长卷中,一个无声却永恒的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