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笔尖还悬在日志本上,墨迹未干。他没抬头,只轻声说:“开始吧。”
小李立刻从抽屉里抽出三份打印好的表格,一人发了一张。新人甲接过时指尖蹭到纸边,差点撕破,赶紧用指甲压平褶皱。老黄把手机倒扣在桌上,屏幕朝下,像是怕它突然响起来打断什么。
昨天那七道“已回应”的线,现在被红笔圈了出来,成了数据统计的起点。刘好仃翻开手册附录,对照白板上的问题分类,一条条往新表上填。兼容性七条,安装风险五条,成本疑虑三条——数字没变,但每一条后面都多了个括号,写着“已解释”“已演示”“已提供试用”。
“这三类问题,客户回头问的次数少了。”小李盯着电脑屏幕,“前天还有人打电话问能不能装反,昨天问的已经是‘装完要不要重启’这种操作细节了。”
“说明他们信了能装上。”老黄点头,“不信的人,连第一步都不敢迈。”
新人甲翻着登记本:“可签正式订单的,才两个。其他都说要再看看。”
空气顿了一下。
刘好仃没说话,起身走到白板前,用蓝笔在“试用”二字旁边画了个圈,又连出三条线:一条指向“触摸模块”,一条指向“观看直播”,一条指向“现场拆装”。
“这三个动作,谁做了,谁就开始信了。”他说,“不是嘴上说信,是手先动了。”
小李眼睛一亮:“那咱们是不是可以算……每个人信到哪一步?”
“不光算。”刘好仃坐回椅子,“咱们得量。”
他拿起笔,在日志本空白页写下:“信任触点量化”。
“啥叫触点?”新人甲小声问。
“就是客户跟咱们产品真正碰上的那一刻。”刘好仃说,“比如伸手摸散热槽,比如盯着视频看焊点,比如主动要试用卡——这些都不是随便问问,是心里已经松动了。”
老黄咧嘴笑了:“那第三个客户,光摸标签就摸了十秒,这算不算?”
“算。”刘好仃点头,“而且算大头。”
小李立刻调出监控回放,三人围在电脑前,一帧一帧看客户离开前的最后十秒。
第一个客户,签字时笔尖一顿,抬头看了眼正在运行的主控箱,才继续写完名字。
第二个客户,收试用卡时没塞进包里,而是捏在手里,边走边看。
第三个客户最明显——签完字没马上走,反而转身又看了眼样品架,还伸手碰了碰新模块的边角。
“这三个动作,都比签合同值钱。”刘好仃指着屏幕,“签合同是结果,这些才是过程。咱们得知道,过程走到哪了。”
新人甲快速记下:“那……人均触点数?”
“对。”刘好仃在本子上列了个简表,“昨天三个人,平均每人触发四个触点。前天咨询的五个人,平均不到一个半。翻了一倍还多。”
“可订单没翻啊。”小李挠头。
“订单是下一步。”刘好仃合上本子,“人得先摸到真东西,才敢掏钱。咱们现在不是在卖产品,是在帮人克服怀疑。”
老黄突然拍大腿:“难怪你非让人录车间噪音!原来早想好了!”
“声音也是实的。”刘好仃淡淡说,“假的不敢留杂音。”
小李猛地站起来:“那咱们能不能把触点也标进手册?比如‘本方案已获xx人亲手验证’?”
“不行。”刘好仃摇头,“一标数字,就变成广告了。咱们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发现,不是告诉他们该信。”
新人甲若有所思:“所以……越自然,越有效?”
“对。”刘好仃指了指白板,“就像这上面的卡片,咱们不删不改,就原样贴着。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装没问题。”
数据重新整理后,几组对比清晰起来:
推广策略实施后,日均咨询量增长40%,但重复提问率下降65%;
试用申请率翻了两倍,其中70%来自看过直播或现场演示的客户;
更关键的是,客户提问的深度明显上升——从“能不能用”转向“怎么用得更好”。
“这不是热度上来了。”小李感慨,“是信任在往下沉。”
刘好仃没接话,而是翻开日志本,翻到昨天写下的那句:“信任不是说出来的,是摸出来的。”
他在下面补了一行:“回应不是终点,沉默才是新起点。”
“啥意思?”新人甲凑过来看。
“现在没人问‘你们自己用不用’了。”刘好仃说,“因为他们已经默认我们在用。可正因为不问了,咱们才得更小心——沉默不代表没问题,可能是问题换了模样。”
老黄皱眉:“你是说……还有新疑虑?”
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手指划过“待跟进问题”那一栏。
“客户问,能不能拍个老设备现场换装的全过程?”
这条问题还躺在那里,字迹清晰。
他拿起红笔,把整条划了个圈。
“以前他们不信稳定性,现在信了,就开始关心效率。”他说,“以前怕装不上,现在不怕了,就想装得快。”
小李立刻反应过来:“所以接下来,他们会问‘多久能换完’‘要不要停机’‘不同机型怎么对接’?”
“没错。”刘好仃点头,“疑虑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咱们得比它跑得快。”
新人甲翻出今天的客户记录:“上午有两个电话,确实问了安装时间,还问了有没有标准流程。”
老黄搓了搓手:“那我下午就拍一段?从拆旧到装新,掐表计时。”
“先不急。”刘好仃按住他的手,“得想清楚再拍。现在每一段视频,都是信任的一部分,不能有半点含糊。”
小李突然举手:“那……我们是不是该准备一份‘跨机型对接参数表’?提前把常见型号的接口方式、供电要求都列出来?”
刘好仃看着他,笑了:“你说到点子上了。”
他在白板空白处写下第二条待跟进问题:
“整理不同机型对接参数表”
然后,又把第一条“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圈得更重了些。
“这两个问题,一个偏实操,一个偏资料。”他说,“先解决哪个?”
新人甲小声说:“拍视频看得见摸得着,可能更直观。”
老黄立刻点头:“对,眼见为实。”
小李却犹豫:“可要是参数没对上,视频拍得再顺,装不上也是白搭。”
刘好仃听着,没表态。他转头看向调试间角落的主控箱,那上面的新模块正稳定运行,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
他走过去,打开侧盖,手指沿着散热槽滑过,确认螺丝紧固,接口无松动。
回来时,他在白板前站定,拿起红笔,在“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下面画了一道横线。
“就它了。”
“可参数表……”小李还想说什么。
“拍视频的时候。”刘好仃打断他,“把参数一项项念出来,边装边讲。”
三人同时愣住。
随即,小李笑出声:“一手装,一手教?”
“对。”刘好仃说,“动作和数据一起给,才最实在。”
新人甲快速记下要点,老黄已经开始琢磨拍摄角度,小李则打开新文档,准备设计配套图解。
刘好仃坐回桌前,日志本摊开在“信任触点量化”那页。他盯着白板上被红笔圈住的问题,笔尖轻轻敲着纸面。
墙上的红点图依旧挂着,三十七个标记,个个亮着。
他忽然想起什么,翻开登记本,找到那位坚持要测电费的客户名字,在后面添了一行备注:
“实测反馈预计三天后送达”
然后,他把笔搁在本子上,没盖笔帽。
墨水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像一颗刚落下的雨。
他抬头,看见小李正在电脑上拉时间轴,老黄比划着拍摄手势,新人甲对着电话轻声确认样品编号。
调试间的灯亮着,主控箱的指示灯闪了闪,像在回应某种无声的节奏。
刘好仃伸手摸了摸日志本的封皮,又缓缓移开。
他盯着白板上那条被重重圈住的问题,嘴唇动了动,没出声。
门外走廊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走远。
他低头,重新拿起笔,在“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摄像机图标。
笔尖顿了顿,又在图标下方写了个数字: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