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角滑入一半,顿了一下,像是被什么轻轻咬住。刘好仃的手指还卡在卡槽边缘,冷气顺着指尖往胳膊里钻。他没动,盯着那枚只进了一半的护角,像在等它自己往下沉。
三分钟后,他把样件拔出来,放进右侧口袋,换了一枚新的,再推。这次顺利了,咔哒一声到底。他又试了两次,一次顺,一次卡。没说话,转身走出冷库,门关上的瞬间,金属门框震出一圈细霜。
回到测试区,他从保温箱里取出十枚刚完成深冷定型的新款护角,按顺序编号,摆成一排。老陈凑过来:“第七轮又卡了?”
“不是第七轮,是第七次开始,越来越卡。”刘好仃打开手机,调出刚才的录像,“你看这里——”他放大画面,指尖点在护角进入卡槽的瞬间,“每次卡的位置差不多,顶部导斜面刚脱离引导区,就有点‘挂住’的感觉。”
老陈皱眉:“一次卡,可能是手滑;两次卡,可能是角度歪了。十次里卡三次,你说是问题,我说是偶然。”
“不是偶然。”刘好仃把录像倒回第七次操作,“你看我手腕的抖动幅度,前六次几乎不动,从第七次开始,手指开始僵。人一累,动作就变形,推力方向偏了两度。咱们的设计,不能只在手稳的时候好用。”
他打开投影,把十轮测试的视频按帧拆解,标出三次明显停顿的时间点,又调出上一轮测试的数据曲线,叠在一起对比。“上次你说回弹快,现在看,低温下回弹是快,但快完那一瞬间,有个微小的延迟。就像跑步收脚,踩到冰面打了个滑。”
老陈盯着屏幕:“手感你说了算,可测试标准得讲数据。你说‘延迟’,得告诉我们延迟多久,力值差多少,不然没法判。”
“那就测。”刘好仃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动态疲劳模拟测试”几个字,“找三个测试员,戴同款厚手套,连续装50次,每10次测一次插入力,录一次接触声波。我们不看手快慢,看力值曲线有没有漂移,听卡槽闭合声有没有‘虚接’。”
老陈愣了下:“五十次?谁受得了?”
“受不了才要测。”刘好仃擦掉最后一个字,“工人一天装三百个,咱们测五十次,不多。”
会议开得快,散得也快。测试组当场排班,三班轮换,每组配一名记录员。刘好仃把编号样件分成三组,每组十枚,贴上标签,交到测试员手里。第一组人戴上手套,站到模拟工位前,计数器归零。
深冷柜那边也动了起来。老陈盯着唯一的柜子发愁:“72小时,只能做一轮,你又要拉伸,又要耐磨,还要冲击,哪够?”
“够。”刘好仃拿出排程表,“我们不分轮次,分时段。”他把二十枚样件分成四组,每组五枚,“0小时取一组,做装配动态测试;24小时取一组,做拉伸;48小时那组做耐磨;72小时最后一组做冲击。同一温度周期,全项覆盖。”
老陈眼睛一亮:“中间取样不影响其他?”
“不影响。柜门开三分钟,温度波动在可控范围。我们提前校准恢复时间,记录环境数据就行。”
“那要是中间出问题呢?比如取样时摔了?”
“那就摔了算。”刘好仃把样件盒锁进柜子,“真实生产也会摔,测试里摔了,说明防护不够。咱们不测完美世界,测的是能扛住意外的产品。”
老陈笑了,低头开始贴标签。
模拟装配线在下午两点启动。三名测试员轮流上阵,动作标准,节奏稳定。摄像头架在侧面,高速记录每一次插入的轨迹。声波传感器贴在卡槽背面,捕捉闭合瞬间的震动频率。
前十次,全部顺利,平均耗时2.7秒,插入力稳定在3.2牛。第二十次,一名测试员左手微微发抖,一次卡顿,重推完成,耗时3.5秒。第三十次,三人平均耗时上升到3.3秒,力值曲线开始轻微上浮。
第三十七次,轮到小吴。他左手刚完成一组测试,右手接过护角,对准卡槽,一推——
咔。
声音到了,但没到底。护角卡在中间,回弹槽位置差了两毫米没进去。小吴下意识加力,第二次按压才完全嵌合。
“停。”刘好仃按下暂停键,“回放。”
画面倒回,慢放。护角顶部导斜面与卡槽边缘接触的瞬间,出现一个微小的反弹,像是撞上了看不见的墙。紧接着,回弹动作迟滞了0.3秒,才完成最终闭合。
“就是它。”刘好仃指着屏幕,“低温下,材料收缩,导斜面和卡槽形成微干涉,回弹力被抵消了一部分。咱们加的0.1毫米应力释放槽,不够。”
老陈凑近看波形图:“回弹量峰值比常温下降18%,延迟0.28秒。这已经超出容差范围了。”
“记下来。”刘好仃拿起记录本,“项目:回弹延迟专项检测。方法:激光位移传感器测装配瞬间回弹量。样本:第三十七次操作前后各五次,共十一组数据。用途:下一阶段改进参考。”
没人问“怎么改”,也没人说“能不能接受”。测试还在继续,计数器跳到第三十八次,新测试员上场,动作干净利落,一次到位。
刘好仃走到深冷柜前,贴在柜门上的温湿度计显示-29.8c。他看了眼时间,15:47。第一批样件将在两小时后取出,用于动态疲劳测试的最终数据整合。
他掏出手机,翻到昨天的排程表,划掉“冷库手感测试”,新增一行:“全周期性能验证启动”。然后打开群消息,发了一条简短通知:“所有测试按新方案执行,问题自动归集到‘异常数据池’,每日18:00汇总。”
小吴走过来,手里拿着刚打印的声波图谱:“第三十七次的闭合声,频率偏低,像是‘闷’了一下。”
“存档。”刘好仃接过纸,“等全部数据出来,我们看它是不是孤例。”
老陈从另一边过来,手里拿着拉伸测试的预设参数:“24小时取样后,我直接接上拉力机,争取两小时内出初值。”
“好。”刘好仃点头,“耐磨那边也提前校准磨头压力,别到时候说数据不准。”
三人站在测试区中央,四周是运转的设备、闪烁的指示灯、不断更新的计数器。刘好仃看了眼模拟线上的护角,刚被装进卡槽,稳稳当当。
他伸手摸了摸那个位置,指尖触到一丝极细微的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