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孤雏看着沐晴,认真建议道:“沐晴,目下云南当务之急,是让百姓填饱肚子。办学虽好,却非一蹴而就。依我看,不妨先从农学入手。
云南土地广袤,气候多样,本有发展农桑的潜力。可当地百姓多守旧法,不知新术,产量难增。若能先将辽东的先进农艺引入,教百姓如何改良土壤、选种育苗,如何适时耕种、防治虫害,必能提高收成。
百姓有了足够粮食,温饱解决,方能安心。届时,对新技术、新学问也会多些信任与接纳。如此一来,后续推行其他事务,便容易许多。
先让百姓吃饱饭,才是根基。根基稳了,再谋长远发展,兴办技术学院之类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先从农学着力,实乃当下云南发展之关键。”
常孤雏心里清楚,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实是出于对沐英的信任。而沐英呢,也心甘情愿担此重任。这君臣之间,一个信得过,一个肯效力,云南之地的安稳便有了几分保障。
这与常孤雏坐镇辽东情形大不相同。常孤雏于辽东主政,个中缘由颇为复杂。
朱元璋对他既有信任,亦存忌惮。
信任源自常孤雏能力出众,治理辽东多有成效,能为朝廷稳固边疆。
可又因他势力渐大,手段强硬,朱元璋难免心有忌惮,怕其尾大不掉。
如此复杂心思,使得常孤雏在辽东行事,既得施展才能之空间,又需时刻留意分寸。
于农学院中,沐晴从先生处知晓了特色发展之路。
云南农业欲走特色发展之路,需扬长避短,并借辽东经济腾飞之势。
云南气候多样,山地众多,此乃长处。
可充分利用独特气候,发展特色种植业,如种植高品质茶叶、药材,这些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山区则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养殖特色禽畜,或培育菌类,增加农产品种类。
同时,要避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短处。
此时可借助辽东经济腾飞之力,引入辽东先进农业技术与资金。
辽东经济发展成熟,在农业机械、灌溉技术等方面有诸多成果。
引入这些技术,能弥补云南短板,提高生产效率。
还可吸引辽东商贾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如此,通过结合辽东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云南农业有望实现长足进步。
工业制造业,向来来钱迅速,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可谓强劲。然云南之地,地理环境特殊,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实非工坊制造业快速兴起的沃土。
在此情形下,切不可操之过急,须徐徐图之。毕竟,百姓温饱乃头等大事。
云南诸多百姓,尚为生计发愁,若此时盲目大力发展工坊制造业,不仅因地理条件限制难以成功,还可能分散本就有限的资源。
只有先让百姓填饱肚子,才能稳定人心。可着重发展农业,利用云南多样气候与土地资源,提升粮食产量。
待百姓衣食无忧,社会根基稳固,再逐步谋划工坊制造业的发展。如此稳扎稳打,方为云南发展的长久之道。
辽东有杂交水稻、土豆、玉米、红薯等作物,若引入云南,从常理看,云南百姓欲填饱肚子,并非难事。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产量可观,本可解民生之困。
然目下最为关键之处,却是土司群体手中把控的土地。土地乃耕种之基,若百姓无地可耕,纵有良种,亦是枉然。土司久据云南,手中握有大量田土,百姓却难有立足之地。
若无土地到百姓手中,粮食增产便无根基,填饱肚子终究只是一句空话。
只有妥善解决土地分配问题,让百姓能耕其田、种其地,方能将辽东良种之效发挥出来,切实解决云南百姓的温饱困境,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除此以外,沐晴还选了军事课程,着重研修山地战与丛林战之法。
云南之地,山峦起伏,丛林密布,山地战与丛林战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云南地势复杂,山地众多,道路崎岖难行。
于此开展军事行动,传统大规模作战方式难以施展。
掌握山地战技巧,方能灵活应对。
部队可借山地地形设伏、突袭,占据高地掌控局势,在遭遇战中迅速抢占先机。
山地战还能有效利用地形优势,减少我方暴露面积,增加敌方行动难度,从而以少胜多。
丛林环境同样复杂,林深叶茂,隐蔽性强。
丛林战技巧能使士兵适应复杂植被环境,利用树木、藤蔓等进行隐蔽、转移。
熟悉丛林生态,知晓如何辨别方向、获取水源食物,对作战至关重要。
掌握丛林战,可防止敌方利用丛林隐蔽突袭,还能主动出击,打乱敌方部署。
无论是抵御外敌,还是应对地方突发状况,山地战与丛林战技巧,都是保障云南安稳、维护百姓太平的关键所在。
沐英镇守云南,这山地战与丛林战的门道,对他而言实在紧要。
云南那地方,山多林密,地势错综复杂。
沐英要保境安民,抵御可能的外敌,还得应对当地一些突发状况,少了这两门本事可不行。
掌握山地战,能借山川地势设伏、突袭,占尽地利。
丛林战技巧也不可或缺,在林深叶茂处,无论是隐蔽己方,还是主动出击,都得靠它。
所以说,沐英镇守云南,这些山地战与丛林战的兵法,那真是极为需要,关乎着云南一地的安稳。
沐晴身为沐英之女,心忧父亲重担,自是想着为父分忧解难。
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沐晴此举,正是这般道理。虽为女子,却心怀壮志,欲替父效力,丝毫不输男子气魄。
令沐晴颇感舒心的是,辽东此地风气颇为开放,对女子并无那般诸多限制。
尤其是在学校之中,女子入学读书之事极为常见。这般景象,令沐晴满心欢喜。
在这个时代,女子所遇待遇,多有局限。礼教森严,束缚颇重,女子大多被囿于家中,以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为要。
学业上,女子鲜少能有接受系统教育之机会。即便偶有聪慧好学之女,也难入正规学堂,只能于家中粗识文字。
社交方面,女子活动范围狭窄。抛头露面常被视为不妥,参与社会事务更是几无可能,其意见与声音,鲜少能被重视。
财产继承上,女子权益亦多被忽视,家中产业多由男子继承,女子往往只得微薄嫁妆。
不过,辽东风气稍显不同,女子受教育机会增多,社交限制有所放宽,可这于广大地域而言,尚属少数特例,多数女子仍在传统规矩束缚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