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官员眉头紧皱,直视杨宪,质问道:“杨大人,你所言虽振振有词,然这募兵所需军费,究竟从何而来?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国库如今已捉襟见肘,你且说个法子!”
户部官员亦面露焦急,紧接着道:“杨大人,你只知强军需募兵,却未虑及民生。如今百姓方脱战乱之苦,正待休养生息。若为募兵而大肆增税,加重百姓负担,民何以堪?民不安则国不稳,即便强军,又有何益?还望杨大人莫要空言误国,多为百姓生计着想。”
杨宪从容拱手,朗声道:“诸位大人,辽东军便是范例。其每年军费与当地税收相挂钩,施行精兵之策。依着军费多寡,合理维持军队规模。如此,既未过度损耗国库,又保军队战力。以一地之税养一地之军,百姓负担未增,军队亦能操练精熟。我朝疆土广袤,各地若皆能如此规划,量入为出,何愁军费无着,又怎会累及民生?”
有官员赶忙接话道:“杨大人,辽东能养得起辽东军,实因当下辽东为大明经济最盛之地,财税颇丰。可大明别处,哪能与辽东相比?若别处亦行此制,当地财税难以支撑募兵军费,届时非但强军不成,反累地方,于国于民,皆非幸事。”
杨宪顺势而言:“既然辽东能养辽东军,他处为何不可效仿辽东新政?各地若积极推行,兴农促商,发展经济,时日一久,何愁财税不丰?经济既兴,提供军费又有何难?如此既能强军,又能富国,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朝臣们这才恍然大悟,心中暗道:原来杨宪早有算计,竟是借着卫所制度改革之机,欲推行新政。
这般手段,着实出人意料。不少人心中暗恼,低声斥道:“哼,竟如此行事,当真是不择手段,不当人子!”
朱元璋心中暗自赞许杨宪,面上却不动声色,开口道:“嗯,杨爱卿所言甚是在理。辽东借新政促经济,成效显着。各地若能效仿,民生改善,经济繁荣,税收自会增加。届时国库充盈,军费开支又岂会是难题?”
有官员赶忙出列,神色凝重,躬身一揖后侃侃而谈:“陛下,祖宗成法不可轻废。古往今来,变革之举皆应慎之又慎。《论语》有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变革虽求新,然亦需考量传承与稳定。新政虽于辽东见成效,然各地情形迥异,贸然推行,恐水土不服。
昔日王莽改制,初衷虽善,却因不切实际,朝令夕改,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我大明初立,根基未稳,百姓方享太平,此时大动干戈推行新政,恐生变数,危及社稷。还望陛下以史为鉴,三思而后行,莫要轻易开启变革之门。”
杨宪即刻出列,神色坦然,对着众人一拱手,言辞铿锵道:“诸位大人,所言虽引经据典,然时代不同,情势各异,岂可不思变通?《周易》亦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今卫所制度弊病已显,不变则难以为继。
昔商鞅变法,秦孝公力排众议,终使秦国富强,一扫六合。
变法之初,亦有诸多反对之声,然孝公坚定变法决心,秦国方有崛起之日。
我大明如今推行新政,旨在强国富民,非是贸然妄为。
各地虽情形有别,但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若一味拘泥旧法,不思进取,又谈何长治久安?还望诸位大人莫要因循守旧,以过时之论阻碍新政推行。”
浙东集团一官员当即站出,神色严肃,看向杨宪道:“杨大人,你以秦商鞅变法为例,却未思秦虽因变法富强,却二世而亡。秦法严苛,虽强一时,却致民怨沸腾。我大明以仁治国,若推行新政,稍有不慎,恐步秦之后尘,致百姓困苦,民心离散。此乃关乎社稷存亡之大事,还望陛下明察,切莫轻信杨大人之辞。”
礼部官员赶忙上前,恭敬揖礼后,缓声道:“陛下,儒家之道,以仁为本,教化万民,维系纲常,乃治国之基。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经数朝,皆赖儒家治世,方保国泰民安。
法家重刑名之术,虽能强国一时,却失之于苛酷。观秦以法家立国,严刑峻法,民不堪其苦,终致速亡。我大明以儒为尊,施仁政,抚百姓,此乃长治久安之道。若行新政,以法家之法为范,恐伤国本,乱我大明礼仪之邦。”
杨宪神色镇定,朝众人拱手一圈,侃侃而谈:“诸位大人,儒家之道,教化人心,固然功不可没。然当今之时,仅恃教化,难应时变。昔吴起在楚,申不害于韩,李悝于魏,皆行变法,使国力大增。
就说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魏国仓廪充实;又制定《法经》,稳定治安,国家井然。此皆变法实效,非空谈仁义可及。
我大明推行新政,非弃儒不用,实乃以法家之长补时弊。法家之法,明赏罚,促耕战,能使万民尽力,国力速强。且我朝新政,旨在兴利除弊,非如暴秦严刑峻法。以时势观之,变法图强,方为当务之急。”
有官员怒目圆睁,指着杨宪厉声道:“杨宪!你本也是儒生出身,自幼研习儒家经典,怎可如今数祖忘典?儒家千年传承,教诲你我忠君爱国、克己复礼,你却舍本逐末,推崇法家,妄图以严苛之术乱我大明之治,实乃儒生之耻!”
杨宪毫不退缩,直视那官员,朗声道:“阁下此言差矣!谁说儒生便只能囿于一家之学?古之圣贤皆倡导博采众长。
为儒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若能于百家学问中寻得强国富民之策,何错之有?
吾学百家,正是为了大明百姓、为了江山社稷。
一味拘泥旧说,不知变通,才是真正的数典忘祖!”
北孔已然覆灭,如今仅存南孔。南孔向来拥护陛下,此番情形,倒也未见其有人出面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