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晁盖并没有心杀张叔夜,也是有点舍不得。
“好...秦将军所言有理。”
对晁盖来说,武将易得,文官难求呀!
特别是像张叔夜这类文武全才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
怎么办?
杀又杀不得,放又放不得。
杀了可惜,可放了张叔夜,他必然会继续与自己为敌。
这时,晁盖忽然想起来一个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洪承畴。
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负责抵御清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在松山(今辽宁锦州南)与清军决战,兵败被俘。
起初,洪承畴拒降,但皇太极亲自而且多次劝降,最终他选择归顺清朝。
这一事件对明朝打击极大,崇祯帝误以为他殉国,曾亲自祭奠。
皇太极劝洪承畴归降,劝了很多次,终于打动了洪承畴。
降清后,洪承畴受到皇太极、多尔衮的重用,被编入汉军镶黄旗。
他参与制定清朝的治国策略,尤其在清军入关、平定江南、招抚南明势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治年间,他历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成为清朝统一全国的关键人物之一。
晁盖心想:自己可以效仿皇太极,来劝降张叔夜,一天不行就二天,两天不行就三天。
“来人啊!”
有两名亲兵跑了进来。
“请张大人下去,好生侍奉!”
“遵令!”
张叔夜由两名士卒护送着下去了。
史文恭问道:“天王...这张叔夜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晁盖笑了笑,并没有回答。
张叔夜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兼具文武才能的北宋官员。
早期以武职为主,张叔夜年轻时因荫补入仕,最初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军事属官),并在戍边期间通过智取天都、筑西安州等军事行动抵御羌人入侵,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后虽历任地方行政职务(如知县、知州),但仍以军功见长。
中期文武兼修大观年间,他担任过库部员外郎(兵部属官)、开封少尹(行政副职),并因出使辽国时宴射第一扬威,同时编撰辽国情报为军事服务。
此外,他还曾任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等文职,并推动吏治改革(如革除“空黄”弊政)。
后期以军事统帅身份闻名宣和年间,他作为海州知州以伏击战术镇压宋江起义,升任龙图阁直学士。
靖康之变时,他率军勤王,任签书枢密院事(军事决策机构要职),与金军血战。
现在,济州府及其所属巨野县,郓城县,金乡县和任城县皆归属于梁山。
“报天王!有金乡县的急报。”
有传令兵进来禀报。
亲兵接过信笺递给了晁盖,是卢俊义派人送过来的。
晁盖展开信笺,信中禀报已顺利接管金乡县,县内库府、户籍皆已封存,原知县及一众官吏皆被软禁于县衙后院,特请示天王对此等人作何处置,尤其是那位据闻“官声尚可,未见大恶”的金乡知县。
晁盖将信笺轻轻放在案上,大堂内顿时安静下来,众头领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卢员外信中说,金乡知县为官还算清廉,在当地百姓中口碑不坏。而且也愿意归顺我梁山。”
晁盖缓缓开口道:“诸位兄弟...以为该如何处置?”
鲁智深率先嚷道:“既是好官,又愿意归降,便不该为难!”
李逵却把眼一瞪:“哥哥,这些当官的没几个好东西!一刀砍了最是干净!”
武松摇了摇头:“铁牛兄弟此言差矣。我梁山替天行道,讲的是个‘义’字。若滥杀清官,与那害民的贪官污吏何异?岂不寒了天下好汉的心?”
晁盖看了看周围的几位兄弟,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等到所有人不再说话的时候,晁盖才说:“众位弟兄,这些官员投降我们梁山,也许是权宜之计。可如果我们杀掉他们,必定会给其他县或者州府的官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即使投降也是死路一条。那样的话...会产生一个什么结果呢?”
史文恭一拱手:“结果就是...我们再想占领其他州府的时候,必定会遭到当地官员的殊死抵抗。那样的话,我们梁山人马的死伤便会大幅度上升。”
“对!”
晁盖高兴地说,“史院长所言极是,假若我们采取怀柔政策,必定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秦明笑道:“哥哥仁义,如此处置,必使四方贤士闻风来投。”
他此刻是由衷的敬佩晁盖的远见。
其实,这个时代的武将和国策,都是占领城池以后,杀贪官,甚至是杀掉所有当官的,然后屠城。
宋朝这个时代的起义军基本上都是农民出身,他们的思想很朴素,那就是,只要是当官的就没有好东西。
攻占一座城池后,就是杀掉官员,抢劫一番后撤离,哪里会有什么远大的抱负。
晁盖给他们分析的这些,他们也未必能够听懂。
只是因为,晁盖是老大,老大说的话就是真理,就得听。
听不懂,也要听。
扈三娘也嫣然一笑,英气中带着钦佩:“天王思虑周全,不仅顾及眼前,更谋及长远。这般怀柔,确比刀剑更能收服人心。”
她红衣银甲,立在堂前,话语清晰利落。
晁盖看着扈三娘,眼前不禁有点恍惚,这妞长得漂亮,简直不输任何大明星了。
随后,他又赶忙收回了自己的想法,朋友妻不可欺呀!
“好了,各位也别再拍我的马屁了。”
堂内的众人闻言也都是哈哈大笑。
“传文字官!”
“是!”
不一会儿,文字官便来到了堂上。
晁盖想了想:“给卢员外:金乡知县若真心归顺,可官复原职,暂代县令之职,以安民心。其余官吏,愿留者量才录用,不愿者发给盘缠遣返还乡,不得为难。”
文字官把写好的信笺呈给晁盖,晁盖看了看一字不差,便把这封信递给蔡庆。
:“蔡庆,蔡福!”
“在!”
“在!”
“你二人率领士卒一千名赶往金乡县,将这封信交于卢员外,并在当地辅助卢员外镇守金乡县。”
“遵令!”
“遵令!”
晁盖的目光再次转向方才张叔夜离开的方向,沉吟道:“金乡知县易处,难的是那张叔夜啊……此人性情刚烈,才华盖世,若不能为我所用,实乃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