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的阳光打在窗前,他睁开了眼,看着陌生的天花板,久久没回过神。
疲惫,总在过度操劳后。
昨天居然真的,像摊贩那样扯皮,花了半个多小时,听了半个多小时女人绞尽脑汁、找尽角度想的借口。
当时理性的灵魂飘在空中,看着被托管的身体配合对方演戏——
她说的话她自己信吗?她是在为自己的智慧和话术沾沾自喜吗?她怎么越说越兴奋了?
偶尔陆砚也会困惑,明明是亲戚介绍的,为什么还要受如此折磨。
开诚布公的聊,有那么难吗?
有。
最后她咬死十一万七千块,把陆砚熬困了。
如果,如果杨灵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也这么纠缠就好了,那他会是最幸福的人。
伸个懒腰,时间还早,陆砚独自下了楼。
情理之中的,老板娘也起了,裹在厨房的白雾里、站在铁锅前。
沈语棠在旁边帮忙切菜。
焖肉切得薄如纸,鳝糊盛在粗瓷碟里,葱花撒得匀匀。
“够了够了,”沈秀娥瞅了眼,“碗底多搁点猪油。”
说话间,手腕一翻,竹筷稳稳挑起一大把面条,水珠四溅,放置碗里恰好堆成小山模样。
沈语棠站在旁边,转了转骨碟,把菜码齐。
这画面像被太阳晒了多年的旧账本,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攒,是这样一个早餐又一个早晨,面条落进碗里的声响,骨碟摆齐的认真,慢慢摞起了这间民宿的梁和柱。
算了,底线跟她们降到十九万八,不可能少了!
“老板娘,有没有煎蛋和牛油果吐司?”
“只有面条,我们这边不兴吃那些乱七八糟的。”
二十万五!一分不能少!
走到台面前,这里就他一个客人
沈语棠过来喊了声‘陆师傅’。
相对她妈妈,女孩就有礼貌多了,问要不要吃头汤面。
所谓头汤面,正是江南经典早餐,用清晨首锅清水煮制,讲究鲜热筋道。
大概是为了招待客人,面前蓝边碗里,浇头堆成了小山峰,银鱼、白虾,浓淡相宜。
这碗面可贵了,能让他们家装修费少五千块。
“还不错。”
“我们这边吃东西虽然没有那么洋气,但苏式早餐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老板娘破天荒说了句不带杀伤力的话,或许,对方是想着缓和气氛?
吃过早餐后,见她们还在忙,陆砚便决定出去转转。
......
苏棠望着天上的飞机尾迹慢慢淡成线,晃悠悠往学校走。
十一月中旬,晒得人暖烘烘。
同济的法桐叶在地上滚出沙沙响,偶有骑单车的学生经过,车轮压出安静的校园。
她晃到教务处,敲了敲指导老师办公室的门。
“进。”
苏棠推门进去,屋里飘着淡淡的墨味。
桌上堆着半尺高的稿纸,搪瓷杯很新很亮,阳光斜斜切过摊开的教科书,在页脚投下块一格光斑。
“老师,我来交开题报告。”
她把两张薄薄的A4纸往桌上一放。
中年教授推了推眼镜:“开题报告?我还没给你们上传真题呢。”
“没事,您先看看。”
男人拿起报告,扫了眼题目——‘基于青浦祠堂的抢救记录,谱系梳理木作传统技法’。
手猛地顿了顿。
这题目......有点大啊......青浦祠堂......是哪位前辈申报的项目?
“你题目哪来的?”
“陆砚给的。”
“陆砚是......谁?”
“我学长。”
他用手指在报告上指了指:
“你学长怎么会做这种级别的项目?”
“他师父带着做的。”
“他师父是谁?”
教授像匍匐前进的士兵,距离目的地一点点靠近的同时,背上的炸药引线也快到头了。
我们学校怎么会有如此慢吞吞的孩子?
挤牙膏啊!
苏棠思考了一会:“好像是,杨伯伯?”
......杨启文?他老师是杨启文?
教授脑子里‘嗡’了一声,当年杨老被学院特聘的时候,他跟着可发了不少文章......
真要论的话,他也算对方半个学生。
“行,开题过了。”
顿了顿,又问:“后续有没人指导你?”
“有的,杨老师会教我。”
心里又是一震,合着是小师妹?
他赶紧点头:“好,好,那我就放心了。好好做,争取拿优秀毕业生。”
“嗯。老师没事的话我就先回去了。”
教授挥挥手:“去吧去吧。”
看着她带上门的背影,忍不住摸了摸下巴——这届学生,藏得够深啊。
......
双人房,充斥着独居男人的气息——乱叠的衣服,呼噜声和酒气。
从一接受命运安排的开始,冯小军就预料到了这幕。
此时此刻,恰如上海出租房的彼时彼刻。
不过张野有个优点,随叫随到。
从不会因为有人吵了他的睡眠而置气,你说做什么,都乐呵呵的陪着。
大概唯一会让这个男人恼火的事,就是不陪他喝酒吧......
“张哥,吃早餐,去不去?”
侧睡着的张野先把绵延呼噜声一掐,急促哼了一小声:
“好。”
“额,你听清我刚说什么了吗?”
眼角挂着小珍珠的男人睁开眼皮,渐渐把魂魄吞咽回肚里,扯了扯略带僵硬的嘴角,笑道:
“好就是好,你总归是有事喊我的。”
或许这就是老师傅的智慧,居然被蒙着了。
冯小军时常会觉得这个不修边幅、还总爱酗......猛喝酒的男人,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当然,每个人都不简单,但是张师傅的不简单,他印象很深,却难以表述。
“小军啊,昨晚那桑葚酒劲真大!”
躺床上cos尸体的张野一个挺身,被子从身上滑落露出黑白相交的躯体,躯体表面,只有腰间一块布罩着。
“你看,猛不猛?”
而此时,那块布没有那么平静......
真的,真的,有时候冯小军想骂人。
......
民宿门口的窄路积着层薄泥,是霜露混着田埂土的颜色。
这里是震泽镇与南浦浜村的交界,往南望得到桑田连成片,朝北走,白墙黛瓦的影子才渐渐密起来。
泥路尽头拐个弯,开到头再拐个弯,就撞见了第一条水巷。
巷子窄得仅容一车通行,两侧是民房小楼,马头墙面,墙根摆着青石河埠头,几艘乌篷船拴在岸边。
陆砚搜了搜镇上口碑不错的民宿,四处转转的同时考察考察。
先选定了一家名叫‘桑园驿’的民宿,在门口停了脚。
门面是座老宅院,门楣挂着蚕茧串成的灯笼。
打开手机看详情——368元\/晚,含早,附赠非遗文化体验。
室内图片是精修款,但修了也就那样,似乎还不如上海任何一家便捷酒店。
倒是......
目光扫过‘非遗表演’、‘蚕桑文化体验’的字眼,又瞥了眼手机上其他竞品民宿的招牌——
丝韵居,茧缘小屋。
其模式都和这家差不多,门口堆点特色元素再以非遗文化的招牌揽客,若要房价卖得更贵,充其量老板店员穿着古装拔高一点服务体验。
当地是全国有名的蚕桑之乡,以旅游业和非遗文化支撑经济。
但是陆砚心中了然:
小镇多数商业化的门店压根不在意什么蚕桑不蚕桑的,生意做的就是一个噱头......
反倒是真正养蚕的农户,待在旁边的乡间田野,无人问津。
很合理,世界往往如此——
看起来有文化,文化本身,重要得多。
忽有弦音从巷口钻出来,三弦的调子脆生生的,混着软糯的吴语唱腔,缠缠绵绵漫过石桥。
是评弹。
他听出来了,比电视里的更鲜活,带着水汽的润。
和装修唬弄游客不同,这是真文化。
但如今不着急去探寻,他准备再抽点功夫,把所谓的‘非遗经济’搞清楚......绝不仅仅是为了对付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