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尚书顿丘王兰汗暗地里和段速骨等人勾结,把军队带到东城东边安营扎寨。城里留守的兵不多,长乐王慕容盛就把靠近城墙的百姓迁到城里,凑了一万多壮丁,让他们登上城墙抵御敌人。其实参与段速骨阴谋的核心成员也就一百多人,其他的都是被胁迫的,根本没什么斗志。三月甲午日,段速骨等人准备攻城,辽西桓烈王慕容农担心守不住,又被兰汗诱惑,夜里偷偷出城去投奔他们,想着能保住自己。第二天早上,段速骨等人攻城,城上的人抵抗得很激烈,段速骨那边死了好几百人。段速骨就带着慕容农绕着城墙走,慕容农向来有忠诚的名声和威望,城里的人本来都指望他呢,突然看到他在城下,都惊得不行,一下子就没了士气,纷纷逃散。段速骨进了城,放纵士兵烧杀抢掠,死的人到处都是。慕容宝、慕容盛和慕舆腾、馀崇、张真、李旱、赵恩等人骑着快马往南跑了。段速骨把慕容农关在宫殿里。长上阿交罗是段速骨的主谋,他觉得高阳王慕容崇年纪小又软弱,就想改立慕容农。慕容崇的亲信鬷让、出力犍等人听说了,在丁酉日,把阿交罗和慕容农都杀了。段速骨又把鬷让等人杀了。慕容农以前的下属左卫将军宇文拔逃到了辽西。
庚子日,兰汗突然袭击段速骨,把他和他的党羽全杀了。兰汗废掉慕容崇,拥立太子慕容策,以太子的名义大赦天下,还派使者去迎接慕容宝,在蓟城碰到了慕容宝。慕容宝想直接回去,长乐王慕容盛等人都说:“兰汗这人是忠是奸还不清楚,现在您单枪匹马去,万一兰汗有坏心思,后悔都来不及。不如往南去找范阳王,集合众人的力量拿下冀州;要是没成功,再收拢南方的人马,慢慢回龙城,也不算晚。”慕容宝听了他们的建议。
离石的胡人首领呼延铁、西河的胡人首领张崇等人不愿意被迁到代地,就聚集起来反叛北魏,北魏的安远将军庾岳出兵把他们平定了。魏王拓跋珪召王仪入朝辅佐,让略阳公拓跋遵代替他镇守中山。夏天四月壬戌日,任命征虏将军穆崇为太尉,安南将军长孙嵩为司徒。
慕容宝抄小路经过邺城,邺城的人请他留下,慕容宝没答应。继续往南到了黎阳,藏在黄河西岸,派中黄门令赵思去告诉北地王慕容钟说:“皇上二月收到丞相的奏表,马上就南征,到了乙连的时候,长上发动叛乱,没办法才到了这里。王爷您赶紧告诉丞相来迎接皇上!”慕容钟是慕容德的堂弟,当初是他第一个劝慕容德称帝,他听了赵思的话很不高兴,把赵思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把情况告诉了南燕王慕容德。慕容德对大臣们说:“你们为了国家大计,劝我代理朝政;我也是因为皇帝流亡在外,百姓和神灵都没了主心骨,所以才暂时顺应大家的意见,好稳住人心。现在上天好像要结束这场灾祸,皇帝要回来了,我准备好仪仗去迎接他,到皇宫请罪,你们觉得怎么样?”黄门侍郎张华说:“如今天下大乱,没有雄才大略的人可没法拯救百姓。皇帝昏庸懦弱,没办法继承祖宗的大业。陛下要是拘泥于普通人的节操,放弃上天赐予的大业,一旦失去权势,恐怕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更何况国家还怎么能延续下去呢!”慕舆护说:“皇帝不懂时势,抛弃国都,自己导致了失败逃亡,他承受不了这么多困难,这已经很明显了。以前蒯聩出逃,他儿子卫辄不接纳他,《春秋》还肯定了卫辄的做法。儿子拒绝父亲都可以,何况父亲拒绝儿子呢!现在赵思说的话,是真是假还不知道,我请求为陛下跑一趟去打探一下。”慕容德流着泪派他去了。
慕舆护带着几百个壮汉,跟着赵思往北走,嘴上说去迎接护卫,实际上是有别的打算。慕容宝派赵思去见慕容钟之后,遇到个砍柴的,砍柴的说慕容德已经称帝了,慕容宝吓得赶紧往北跑。慕舆护到了地方,没见到慕容宝,就把赵思抓回去了。慕容德觉得赵思熟悉典章制度,想留下他为自己效力。赵思说:“狗和马都知道依恋主人,我虽然是个受过宫刑的臣子,但也请求回到皇上身边。”慕容德坚持要留他,赵思生气地说:“周王室东迁,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殿下您论亲是皇帝的叔父,论地位是上公,不能带头率领群臣匡扶皇室,却趁着国家根基动摇的时候,干赵王伦那样篡位的事,我虽然不能像申包胥那样保全楚国,但也羡慕龚君宾不在王莽的时代苟且偷生!”慕容德听了,把他杀了。
慕容宝派扶风忠公慕舆腾和长乐王慕容盛去冀州招兵,慕容盛因为慕舆腾向来残暴蛮横,老百姓都很怨恨他,就把他杀了。他们走到巨鹿、长乐,游说当地的豪杰,这些人都愿意起兵拥护慕容宝。慕容宝因为兰汗还在祭祀燕国的宗庙,看着好像挺顺从的,就想回龙城,不愿意留在冀州,于是继续往北走。到了建安,住在一个叫张曹的百姓家里。张曹向来勇猛,请求为慕容宝召集人手,慕容盛也劝慕容宝先留下来,观察一下兰汗的情况。慕容宝就派冗从仆射李旱先去见兰汗,自己在石城停留。正好兰汗派左将军苏超来迎接,诉说兰汗的忠诚。慕容宝觉得兰汗是燕王慕容垂的舅舅,又是慕容盛妃子的父亲,肯定不会有别的心思,没等李旱回来,就出发了。慕容盛流着泪坚决劝阻,慕容宝不听,把慕容盛留在后面,慕容盛和将军张真离开大路躲了起来。
丁亥日,慕容宝到了索莫汗陉,离龙城只有四十里了,城里的人都很高兴。兰汗却慌了,想亲自出城请罪,他的兄弟们一起劝住了他。兰汗就派弟弟兰加难带着五百骑兵出城迎接,又让哥哥兰堤关上城门,收起兵器,禁止人员随便出入。城里的人都知道兰汗要搞事情,可也没办法。兰加难在陉北见到慕容宝,参拜之后,跟着慕容宝一起前进。颍阴烈公馀崇悄悄地对慕容宝说:“看兰加难的神情,感觉大祸临头了,您应该再想想,怎么能就这么往前走呢!”慕容宝不听。又走了几里路,兰加难先抓住了馀崇,馀崇大声骂道:“你们家靠着和皇室的关系,享受国家的恩宠,就算灭族都报答不了。现在居然敢谋反篡位,这是天地都不能容忍的,我看你们早晚得被灭门,只可惜我不能亲手把你们碎尸万段!”兰加难把他杀了。兰加难带着慕容宝进了龙城外的住处,把慕容宝杀了。兰汗给慕容宝上谥号为灵帝,还杀了献哀太子慕容策以及王公卿士一百多人,自己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改年号为青龙。任命兰堤为太尉,兰加难为车骑将军,封河间公慕容熙为辽东公,待遇就像周朝封杞国、宋国那样。
长乐王慕容盛听说了这个消息,想赶紧跑去奔丧;张真拦住了他。慕容盛说:“我现在走投无路,只能去投靠兰汗。兰汗这人愚蠢浅薄,肯定会顾念亲戚关系,不忍心杀我。过个十天半月,我就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想法了。”于是去见兰汗。兰汗的妻子乙氏和慕容盛的妃子都哭着向兰汗求情,慕容盛的妃子还向兰汗的兄弟们磕头。兰汗动了恻隐之心,就把慕容盛留在宫里,任命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像以前一样亲近对待。兰堤、兰加难多次请求杀了慕容盛,兰汗都没答应。兰堤骄横荒淫,对兰汗也经常无礼,慕容盛就趁机挑拨他们的关系。从此兰汗兄弟之间渐渐互相猜忌。
凉国的太原公吕纂带兵攻打杨轨,郭黁出兵救援,吕纂战败返回。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十六国时期后燕政权的剧烈动荡,展现了权力斗争中各方势力的复杂博弈、人性的脆弱与抉择的艰难,也折射出乱世中政权更迭的残酷逻辑。
内乱频发:权力体系的崩塌与重建困境
后燕的这场内乱始于燕尚书兰汗与段速骨的秘密勾结,他们引兵攻城,揭开了权力争夺的序幕。此时城中留守兵力薄弱,长乐王慕容盛通过迁徙近城百姓组成万余丁夫守城御敌,初期展现出一定的抵抗能力,城上守军奋力拒战,使段速骨部众死伤数百。这表明在危机初期,通过动员民众仍能形成一定的防御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根基极为脆弱。
辽西桓烈王慕容农的抉择成为战局的关键转折点。他本有忠节威名,是城中军民的精神支柱,却因恐惧守不住城池且受兰汗引诱,深夜投奔叛军。当城中军民看到慕容农出现在城下时,“无不惊愕丧气,遂皆逃溃”。这一细节深刻揭示了乱世中权威的脆弱性——民众对政权的信心往往系于个别核心人物,一旦核心人物“背叛”,整个防御体系便瞬间崩塌。段速骨入城后的杀掠行为,更是印证了权力真空状态下的无序与残暴。
抉择困境:信任危机中的生存博弈
慕容宝等人南逃后,兰汗又袭击并诛杀段速骨及其党羽,随后废黜高阳王慕容崇,奉太子慕容策为主,遣使迎接慕容宝。此时慕容宝面临艰难抉择:是返回龙城还是南投范阳王慕容德?长乐王盛等人的担忧并非多余,“汗之忠诈未可知,今单骑赴之,万一汗有异志,悔之无及”,这反映了乱世中普遍的信任危机——在权力诱惑面前,血缘、旧情都可能变得微不足道。
慕容宝最终选择南行,却在途中遭遇新的困境。他派赵思告知北地王慕容钟自己的处境并请求迎接,然而慕容钟曾劝慕容德称帝,对慕容宝的到来心怀抵触,将赵思下狱并报告南燕王慕容德。慕容德面对“嗣帝得还”的消息,表面上欲“具法驾奉迎”,实则在群下的劝谏中暴露了野心。黄门侍郎张华直言慕容宝“暗懦,不能绍隆先统”,劝慕容德不要放弃“天授之业”;慕舆护则以“蒯聩出奔,卫辄不纳”的典故为借口,实则想探查虚实。赵思的宁死不屈与被斩,进一步凸显了乱世中忠诚者的悲剧命运,也表明各方势力已彻底撕破脸皮,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慕容宝的最终结局充满悲剧色彩。他因兰汗“祀燕宗庙”的行为产生误判,又轻信兰汗是“燕王垂之舅,盛之妃父”的亲缘关系,不顾慕容盛的流涕劝谏和李旱未归的情况,执意前往龙城。结果在距离龙城四十里的索莫汗陉遭兰汗之弟加难袭击,最终被弑。这一结局印证了乱世中“亲缘不可恃”的残酷现实——在最高权力的诱惑下,姻亲关系完全可以被践踏,所谓的“忠款”不过是掩盖野心的伪装。
多方角力:政权更迭中的连锁反应
在燕国内乱的同时,周边势力也在进行着权力的调整与巩固。离石胡帅呼延铁、西河胡帅张崇等因不愿迁徙代地而聚众叛魏,被魏安远将军庾岳讨平,这显示出北魏在扩张过程中遭遇的地方反抗,以及其通过军事手段稳定统治的策略。魏王拓跋珪召见王仪入辅,任命穆崇为太尉、长孙嵩为司徒,则是北魏内部权力架构调整的体现,通过人事安排强化中央集权,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后燕内部的权力斗争还引发了连锁反应。慕容宝南逃途中,邺城人请求他留下,他未同意;到黎阳后试图联系北地王钟却遭冷遇;慕容盛因慕舆腾“素暴横,为民所怨”而将其诛杀,在巨鹿、长乐等地招募豪杰,试图重整旗鼓。这些细节展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分化与重组,每个人都在根据局势变化调整自己的立场,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历史启示:乱世中的人性百态与权力逻辑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乱世的三大特征:一是权力合法性的脆弱性,后燕政权因一场内乱便迅速瓦解,核心人物的立场转变直接影响政权的存续;二是信任体系的崩溃,无论是君臣之间、兄弟之间还是姻亲之间,都缺乏基本的信任,背叛与杀戮成为常态;三是个体命运的无常,慕容农、余崇、赵思等人的悲剧结局,印证了在权力漩涡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奈。
兰汗最终弑杀慕容宝自立,却也为自己埋下了隐患。慕容盛假意归附,利用兰汗兄弟间的矛盾进行离间,为后续的复仇埋下伏笔。这也符合乱世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权力逻辑——每一个夺权者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推翻的对象,权力的游戏永无止境。
总的来说,这段史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现实、权力斗争的复杂逻辑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没有永恒的忠诚,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稳固的秩序,只有不断的动荡。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抉择都受到时代环境的制约,而他们的抉择又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走向,留下了充满血与泪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