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纪澜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女士,一张脸很有亲和力,但问题专业又犀利,林观复这边哪怕提前知道了一点点题目都有些被惊讶到。
但好在她也不是草包,两个人你来我往地居然让这场采访持续了两个小时。
采访一结束,纪澜瞬间没了刚刚的气势,身上的亲和力又冒出来,笑起来的时候居然还有酒窝。
“林总监的经历实在是让人激愤啊,海外留学归来,短短一年内在环球电脑这样的外企品牌成为高管,年轻有为啊。”
林观复笑了笑,也放松起来当作闲聊:“纪记者同样让我吃惊,比我想象中的年轻很多。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来之前有幸阅读过贵社的杂志,你采访撰写的内容很专业。”
纪澜性格很好,刚刚和林观复的“交锋”让她觉得很欣赏,看了看手腕处的手表:“那我很荣幸能得到林总监的夸奖。快到午饭时间了,我能邀请林总监吃个便饭吗?”
“你的很多理念和想法都十分有趣,我难得遇到这么投契的人。”
林观复起身,也觉得难得遇到一个年龄相差不大还气场相合的人,有些人遇到的第一次就知道相处起来舒不舒服。
“当然可以,你也是我回国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聊得投机的人。”林观复放松下来,说话都带着股亲近随性,“那就别一个一个林总监叫我了,直接叫我观复吧,要不然等会儿吃饭听了这个称呼都觉得还在工作,我怕得胃病。”
纪澜愣了下,转而笑出声来。
“观复,你这么一张认真的脸居然还会说笑。”纪澜有些惊讶,但也爽快地说,“那你也别叫我纪记者了,我比你大三岁多,你直接叫我纪澜吧,叫纪姐感觉像是手下的新人在喊我。”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都有意磨合,但相处的气场却难得的契合,哪怕是不说话默默发呆,也不会觉得身边有人尴尬。
俩人都默契地保持了下次再约的想法。
一周后《电脑时尚》刊登了林观复的专访文章,还配发了林观复站在国贸大厦的图片。
这是后来她和纪澜聊天太过愉悦,纪澜又拦着她去补拍的。
照片上的年轻,像是新生的朝阳,嘴角浅浅的笑容,身上又莫名有一种超出年纪的沉稳。
杂志出版当天,公司先订了好多本,林观复还自费买了两本。
等到她回小区时才知道什么叫做张扬。
林爷爷和林奶奶对孙女谈成的项目有多大影响并不了解,林观复也没有和他们细说,但把杂志的事情说了。
结果就是林爷爷和林奶奶难得愿意浪费钱买了几十本的杂志,俩人一人抱着一摞杂志进小区时立刻引起了邻里的注意。
“哎呦,林老师你们这是抱的什么?”李婶子第一个凑上来,眼尖地看到了上面的人物,声音更是提高了两个度,“这上面的人怎么这么像你们家观复啊!”
林奶奶笑得眼尾的褶子都笑出了花,林爷爷也停在原地,显然也乐意这样的场面出现。
“是我家观观在公司做出了成绩,这个杂志都特意来采访她。”
林奶奶说完还递了本杂志给李婶子:“呐,看看这上面观观拍的多好啊。”
回来的路上老两口还说等林观复有时间去拍拍照。
李婶子接过杂志,看到封面导读上的标题,眼睛都蹬圆了:“还真是观复,居然都上杂志了!这可是名人啊!”
她的惊呼声把本就好奇的众人引来了,很快林爷爷和林奶奶被团团围住,他们也像是分喜糖一样给众人分了一本杂志看,一个个啧啧称奇。
“林老师家的孙女上杂志了!”
“可真是了不起!当初观复回来我就说她肯定有出息!”
“我就说观复不一般嘛,孝顺还有能力,这都能上杂志了,可得立多大的功啊!”
林爷爷和林奶奶一边嘴上佯装谦虚,但灿烂的笑容和挺直的腰板骗不了人。
林观复回到小区单元楼时就遭遇了认识的、不认识的打招呼,她有些根本不眼熟,只能脸上挂着笑容一个个“婶子”、“叔”、“奶奶”喊过来,回到家还有些心有余悸。
说起这些后,林奶奶和林爷爷面上闪过不好意思。
林奶奶赶紧帮她把行李箱提进来,说:“是我和你爷爷买了杂志回来被撞见,所以他们就”
林观复心里了然,能理解老人们炫耀的心思。
虚荣心这种东西谁都有,她也不例外。
“那真是太热情了,让我稍微有些不自在。”林观复也没说什么,“奶奶,我冬天的衣服洗过了吗?”
又是一年冬天了,林观复要换冬天的衣服去出租屋那边。
林奶奶赶忙说:“洗了洗了,知道你要穿早早拿出来洗了晒了,你那边还要不要别的东西?”
林观复摇摇头,出租屋里面陆陆续续置办了不少东西,林观复还真不缺。
“奶奶,过年的时候换个大彩电吧。”林观复看着家里的电视机,眼珠子一转又找到了花钱的地方。
林奶奶:“……你别一发奖金就想花钱,这电视又没坏,你平时都不在家,我和你爷爷又不怎么看,花那个钱干什么。”
林观复舒服递靠在沙发上,顺手抱着一个抱枕在怀里:“那奶奶和爷爷想想还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反正我发了奖金就有花钱的欲望奖励自己,这笔钱肯定是要花的,您啊就别想着省了。”
一句话把两位老人堵得哑口无言。
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但又不能阻拦,而且受益人是自己,真真是一口气堵在胸口不难受但得慌。
林奶奶想着她肯定会花钱,现在就是看他们主动花钱还是等某一天孙女像是安装空调一样给个“大惊喜”。
林奶奶最后还是忍不住:“彩电多贵啊,你花钱给自己买点首饰衣服奶奶都不说你,剩下的钱攒一攒买个好点的房子嘛。”
林观复选择性地听:“嗯,那就买个彩电吧。”
“……”
林观复扑哧一声笑出来,看着两位老人的脸色,装乖道:“奶奶放心,我对未来是有自己规划的。房子的话不着急,三十岁之前都是黄金年龄,保证到了三十岁买个大房子。”
林奶奶脸色缓和了些:“我和你爷爷不是要逼你买房子,我们的老房子日后肯定是你的,但你以后上班甚至是成家肯定不会留在这里,总不能一直租房子住。”
不是自己的房子住的到底是难受。
林观复理解地点点头:“奶奶,我知道的。”
等到了晚上看电视才是真的有惊喜,地方台的晚间新闻特意提到了校校通工程的消息,环球电脑公司自然免不了出场,更惊喜的是,居然还有林观复在招标会上的片段。
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足以认识的人认出来,更别说林爷爷和林奶奶了。
林奶奶激动得差点打翻茶几上的茶缸:“观观上电视了!”
林爷爷也把眼镜找出来戴上,调大音量,仔细地听电视里的点评。
“……校校通工程反映了国内市场竞争……外资企业只有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
新闻播放完,客厅里一片寂静。
随即便是林爷爷和林奶奶一连串的问题。
“观观,你都没和我们说你上电视的事,差点就错过了。”
“观观啊,你们公司这个校校通工程有没有一中啊?”
“观观可真是了不起,这这都能上电视了,你和奶奶细细说一说这个校校通是什么。”
林观复直接被“围攻”了,只能慢慢和两位老人解释,口干舌燥之余看到他们脸上莫大的骄傲和满足,心里又觉得一切都值得。
不过她还是低估了影响,第二天小区的主任居然找上门,还说想要在公告栏贴个喜报。
林观复脚趾微微抠地,有种回到学校时每次考试完张贴成绩单在公告栏的局促,但看到爷爷奶奶的骄傲和期待,她努力让笑容不那么僵硬地答应了。
眼睁睁看着上杂志的照片被贴到公告栏,她只路过了一次就决定了“绕路”,实在是无法承受这种表彰。
林爷爷和林奶奶则是适应良好,出门散步时腰板挺得笔直,步伐轻快,那些曾经嚼舌根的人要么远远地避开,要么主动上前说话带着讨好。
林奶奶心里不知道多快活,虽然嘴上没说刻薄的话,但心里明镜似的,之前在背后说他们老两口和观观的坏话,现在看着他们被打脸的模样,哪怕不当面说出来,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林爷爷则是找到赵老师一个劲地说,赵老师既羡慕又不耐烦,只觉得共事了几十年,头一次知道他居然还是一个如此话多的人。
更让林观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是,她居然接到了大学同学的电话。
不是所有人都选择留在国外,也有想留但留不下的人。
林观复接到这些电话时脸上真的出现了茫然的表情,当初对她放弃留在国外回国表示不解和嘲讽的人,现在一个个都改了口。
“还是观复你有眼光啊,现在国内发展的机会确实多,你这回来一年就抓住了机会。”
“早知道我回国的时候也走电脑的路子,还是你有眼光。”
“你们公司还要人吗?听说你现在都是副经理了,要不帮我引荐引荐?”
林观复:“……”
她没有全部都搭理,但多数都是打哈哈过去了,她还没虚荣心膨胀到费力帮别人忙只落得一个口头感谢的地步。
更甚者,之前被她拿赡养费吓跑的两位白眼狼又厚着脸皮打过来了。
他们或许也知道林观复这个女儿不好糊弄,直接联系上林爷爷和林奶奶,林观复一开始都不知道,还是回来时传达室的保安告诉她的。
林观复脸色一下子沉下来,回到家林爷爷和李奶奶一点都没显露出来,但明显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大打折扣。
林观复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敞开了说:“爷爷,奶奶,他们和你们打电话又说了哪些不是人的话?”
林爷爷:“……观观,你”
他想要让孙女不要这么冲,但想想不孝子的行为,又觉得孙女有资格这么说。
没有管过孩子的父母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孝顺恭谨呢。
林奶奶:“观观,你知道了?”
林观复坐在他们身边,握住林奶奶苍老的手:“奶奶,以后不要接他们的电话。”
林奶奶叹了口气,哪里能真完全不在意呢。
“他们说,”林奶奶提起另外一件事,“他们说以你现在的成就,回m国去,加上他们的人脉,能在你们公司总部获得一个很好的职位,日后的发展也会更好。”
要不然他们老两口也不会纠结。
“他们骗人的。”林观复直接戳穿,“奶奶,你要相信你孙女我的本事,他们在国外看着光鲜亮丽,但真论起来,还真比不上现在我混得好。”
“再说啦,我才回国一年,进修也不是这么进修的。”
林爷爷疑惑道:“他们,混得还没你好?”
算起来,那两个白眼狼都到国外快二十年了吧。
林观复微微一笑:“爷爷,国外又不是真的遍地都是金子捡,他们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确实算不错,但仅此而已。”
在国外两个人也不是干投机取巧,挑人家刑法上的事做,也不是什么高精尖人才,生活的压力同样巨大。
林爷爷面色复杂,林观复可不想他们继续被两个无关紧要的人牵扯情绪,直接“舍身”说起找对象的事,一下子把林奶奶和林爷爷的注意力拉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