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朝廷从湖北大量调兵去镇压。
如此,湖北武昌城内兵力空虚,这就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1年,辛亥年,这一年的十月十日,爆发了武昌起义。
如今回头看武昌起义,怎么看,都像一场事先未经排练的剧目,意外接着另一个意外,
起义虽然有些戏剧性,却给了清王朝致命的一击。
武昌起义是打响清王朝灭亡的第1枪。
那么,是谁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呢?
……
最初,领导武昌起义的主要有三个人,分别是蒋翊武、孙武和刘公。
蒋翊武,是湖南澧县人,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生人,起义的那一年,他27岁。
蒋翊武是个文艺青年,文采出众,他是武汉文学社的社长。
清末民初局势动荡,民间帮派会所多如牛毛,成员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上千人。
比如同盟会,共进会,光复会,华新会等等,都是大帮会。
武汉文学社虽名气不大,却聚集了一批有知识、有理想、有胆识的有志青年。
孙武,湖北夏口人,光绪5年,也就是1879年生人,起义的时候,他32岁。
正是干事业的年纪。
孙武和孙文(孙中山)他俩是亲兄弟吗?一文一武还真没有血缘关系。
孙武原名孙葆仁,也许是崇拜孙中山吧?后改名孙武。
当时人们不知内情,都以为他俩是亲兄弟。
1911年10月初,武昌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机关,窗户和门紧闭,
里面的蒋翊武压低声音,指尖叩着新军布防图:
“尧卿兄(孙武字),新军里的同志已串联得差不多,工程第八营、辎重营那边都准备好了,就等起义的信号。”
孙武正往炸弹壳里填火药,抬头道:“叔衡(蒋翊武字),这几日风声紧,巡警查得严,听说到处抓人。
得抢在他们动手前先发制人。我看就定在十五夜里,以城外炮声为号,城内新军同时举事,如何?”
蒋翊武眉头微蹙:“火药、枪械都备妥了?大家要小心,弟兄们的性命,革命的成败,都在这一下了。”
孙武拍了拍桌上的起义布告:“放心,此时起义正是时机,大部队调去四川镇压“保路同志会”,
武昌城内空虚,岂不是好时机?各营的联络暗号、行动路线都核实了三遍。
只要一声令下,楚望台军械库一到手,整个武昌城就攥在咱们手里。”
“好!就依你说的,今夜再跟各营代表碰个头,把时辰敲定。”
……
孙武领导的共进会,和蒋翊武领导的文学社都比较激进,他们主张在长江中下游干革命,
正如孙武所言,“我们在湖南、湖北中心城市展开斗争,等于切断了清政府和南方的联系,大清的主要税收就断了!”
蒋翊武更多的时间是去发展新生力量。
他时常利用文学社讨论文学为幌子,在湖北“新军”里面发展会员。
“新军,什么是新军?”是袁世凯天津训练的新兵吗?
没错!
甲午战争中,清军旧式军队(如湘军、淮军)不堪一击,暴露了军事体系的落后。
为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决定效仿西方军事制度,编练新式军队,取代传统旧式军队。
袁世凯是新军的创始人。
新军士兵一般都有文化,有思想,两广总督张之洞,响应清政府的号召,
把袁世凯的办法学到了手,招收一些日本留学归来或有文化懂西洋技术的新青年,
想让这些新青年,挽救大清的命运。
想法不错,效果也挺好。大家别忘了“人算不如天算”这句话。
谁也没想到,张之洞间接为革命军培养了火种,
这些新青年看到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沦于水深火热之中,洋人在祖国大地上肆意横行。
这些有志新青年,心中大多倾向革命,这就为蒋翊武在新军中发展会员提供了基础。
因此。文学社很快壮大起来,后与共进会联合的时候,会员达到了3000多人,实力几乎超过了同盟会。
世事艰难钱做马,攻城欲破酒做军。
闹革命得有资金支撑,二人就找到刘公当他们的钱袋子。
大清晚期,革命党人闹革命,几乎背后都有财团支持。
比如孙中山也有钱袋子,分别是海外华侨和民国大佬陈其美。
陈其美是个牛逼人物,他还是蒋介石的领路人。
说回刘公,他原名刘耀宗,湖北襄阳人,光绪7年,也就是1881年生人。
起义的那年刘公30岁。
呵呵!真令人羡慕,这些推翻清王朝的人,都正值风华正茂。
刘公家境殷实,他家是清末襄阳三大首富之一,人送外号“刘百万”,
刘公是典型的富二代,起义的经费都是由他来负责。
“你们闹革命,我手无缚鸡之力,帮不上啥大忙,出钱没问题。”
刘公很慷慨,只要孙武开口要钱,二话不说,给就完了。
有组织自然有分工,武装起义必须职责分明,
经过大家协商,蒋翊武出任军事总指挥,孙武任军务部部长,刘公为总理,也就是起义大都督。
起义的旗帜他们也备好了,暗红的绸缎上面绣着十八颗星,代表18省联合起来推翻满清,恢复大汉天下的意思。
这和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不谋而合。
三人还给这面旗帜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铁血十八星”。
经过讨论和综合分析,起义时间定于1911年10月6日,这一天恰好是阴历八月十五。
从元末开始,民间就有八月十五杀鞑子之说。
说是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在月饼里藏纸条相约这天起事。
蒋翊武和孙武他们就是借这个传说,定在这天起义。
另外这天清军要放假,营地守备比较松懈和薄弱,利于起义行动。
就这样,革命者们静静等待庄严时刻的到来。
……
转眼到了9月24日,一桩意外之事发生了。
这天,驻扎在武昌南湖的新军炮队有士兵人打架,
“玛德,老子喝点酒怎么了,又没耽误事,就你事多,想升官别踩着老子脑袋上。”
原来两个新兵蛋子喝酒喝高了,和老兵撕吧了起来。
新兵不服管教,辱骂老班长,双方各不相让,从拉扯上升到了抄家伙,
当兵打架急了眼可不是动动嘴抡拳头,老班长为找回面子,竟然动起了枪,“老子用枪崩了你!”
所有新兵不干了,“动枪?老子动炮,阿毛,带人把大炮拉来,轰他娘的!”
小青年犯起浑来,胆子大过天际,要动炮?
有人怕事情闹大,赶忙报告了上司,上司带着警卫队很快把这次打架斗殴平息了,这件事史称“南湖炮队事件”。
事情到此还没完。
第二天,湖广总督端澂(cheng)得知后十分震怒,他为了防止士兵再次闹事,
下令收缴新军士兵手中的枪炮武器,暂时保管在楚望台军火库里。
这下好了,起义前夕让人收缴了武器,下一步该如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