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的成功演示,为长赢在新加坡赢得了“能源创新者”的美誉,但程长赢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核心的战场——城市的数据动脉与神经中枢。就在此时,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发布的一则招标公告,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瞩目。
“智慧交通2025”综合管理平台项目。这不是某个路口的智能红绿灯升级,而是旨在替换新加坡现有整套交通管理系统,打造一个能够深度融合车、路、人数据,实现全域感知、智能调度和主动预警的“城市交通大脑”。项目总预算高达数十亿新元,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加坡“智慧国”愿景的成败。
长赢国际的会议室里,项目团队正在做竞标前的最后一次分析。
“我们的主要对手,除了老牌的西门子、Ibm,还有美国的‘泛大洋科技’和日本的‘日立智能’。”李明指着投影幕布上的竞争对手分析图,“尤其是泛大洋科技,他们最近并购了一家硅谷的AI初创公司,在实时数据流处理上实力强劲。而且,根据我们收到的风声,他们这次准备采取极端低价策略,报价可能仅比成本线略高,志在必得。”
“又是价格战?”苏晚晴皱眉,“LtA这次明确强调技术方案优先,但价格权重也不低。如果他们报出超低价,会对评委产生很大影响。”
陈墨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自信:“论技术,我们的‘天工-交通’模块经过国内‘翡翠新城’的实践检验,算法成熟度绝对领先。特别是短期交通流预测和突发事件模拟,我们的准确率比公开文献中提到的最好水平还高15%以上。”这背后的底气,自然离不开程长赢前世对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使得研发少走了许多弯路。
程长赢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知道,仅仅强调技术参数的优势是不够的。LtA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系统,更是一个能解决新加坡这座高密度城市国家独特交通痛点的综合方案。新加坡面积狭小,道路资源极其珍贵,任何微小的效率提升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我们不能被拖入价格战的泥潭。”程长赢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我们的优势不在于便宜,而在于‘有效’。我们要向LtA证明,长赢的方案能带来的实际效益,远超出那点价格差异。”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边是传统的集中式交通控制中心,另一边则是分散的道路、车辆和行人。 “传统的系统,像是一个反应迟缓的巨人,依靠有限的线圈检测器和摄像头获取信息,再进行集中处理下发指令。而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云-边-端’协同的智能体。”
他详细阐述长赢的方案核心:
1. 全域感知:不仅利用现有的交通探测器,还计划接入出租车、公交车的GpS数据,甚至与长赢社区的车牌识别、智能停车数据联动,形成更立体的实时路况画像。
2. 边缘智能:在每个关键路口部署边缘计算节点,能够就地快速处理突发事故(如交通事故、车辆抛锚),实现秒级响应,而不必所有数据都传回中心,减少延迟。
3. AI大脑:云端平台的核心是强化学习驱动的决策引擎,不仅能根据实时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还能进行前瞻性模拟。例如,预测一场大型活动散场后的人流车流,提前规划疏导方案;或者模拟突发暴雨对不同区域交通的影响,预先部署资源。
4. 主动预警与协同:系统能主动识别交通流中的异常模式(如疑似拥堵前兆),向管理者和司机发出预警。并能与公交调度系统、导航App深度协同,实现动态班次调整和个性化路线诱导。
“最关键的一点,”程长赢加重语气,“在答辩会上,我们不能只讲概念。我们要进行一次实时仿真演示。用LtA提供的过去某一周的真实历史数据,驱动我们的‘天工-交通’大脑,在虚拟的新加坡地图上重新运行一遍。让评委们亲眼看看,我们的系统能将通行效率提升多少。”
这个想法极为大胆。这意味着需要将庞大的历史数据导入系统,并确保仿真过程万无一失。一旦成功,其说服力将是任何ppt都无法比拟的。
竞标当天,LtA总部会议室气氛庄重严肃。评审席上坐着来自政府、学术界、行业的专家,目光锐利。前几家公司的陈述扎实,尤其是泛大洋科技,果然报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低价,并展示了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轮到长赢团队。程长赢亲自担任主陈述人。他没有过多纠缠于技术细节,而是从新加坡面临的具体交通挑战入手,娓娓道来。当介绍到“云-边-端”协同和前瞻性模拟时,几位评委露出了感兴趣的神情。
到了最关键的演示环节。大屏幕上,一个精细的新加坡数字孪生模型被构建出来。陈墨在电脑上操作,导入了LtA提供的上一季度某个典型工作周的海量交通数据。
“各位评委,现在我们将启动‘天工-交通’大脑,基于这些真实的历史数据,对新加坡的交通流进行重新仿真优化。请注意观察关键路段的平均车速、拥堵指数和信号灯等待时间的变化。”程长赢的声音平静而自信。
仿真开始。屏幕上代表车辆的光点开始流动。初始状态与历史数据记录基本一致,几条主干道出现了熟悉的红色拥堵段。但随着“天工-交通”大脑开始工作,变化悄然发生。信号灯配时动态调整,一些路口的通行效率明显提升;虚拟的交通诱导牌开始提示绕行路线;仿真中的公交车班次也根据预测的需求进行了微调。
二十分钟的加速仿真结束后,对比数据呈现在大屏幕上。结果令人震惊:在全周平均数据上,主要道路平均车速提升了18%,高峰时段拥堵持续时间减少了25%,核心商圈周边道路的平均信号等待时间下降了30% 以上!
评审席上传来一阵低低的惊叹声。数据不会说谎,这种程度的效率提升,对于新加坡而言,意味着每年节省数十亿新元的经济损失和无法估量的时间成本、环境效益。
泛大洋科技的代表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们的方案虽然强大,但更多是侧重于数据的处理和展示,在真正的预测性和优化能力上,显然被长赢的方案比了下去。
答辩环节,评委的问题集中在技术的可靠性、数据安全以及本土化支持上。程长赢和苏晚晴等人准备充分,对答如流,尤其强调了与“星海数据”合资公司在数据本地化存储和安全方面的保障,以及长赢在新加坡设立的研发中心将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
竞标结束后,虽然结果需要等待官方公布,但团队所有人都从评委的反应中看到了希望。
返回公司的车上,气氛轻松了不少。李明难掩兴奋:“程总,看来这次有戏!我们的实时仿真太震撼了!”
程长赢笑了笑,但眼神深处仍保持着一丝警惕:“技术演示成功了,这只是第一步。最终决策会考虑很多因素,包括价格、本土合作深度,甚至政治平衡。泛大洋科技的低价,依然是个不小的威胁。”
这时,程长赢的手机响了,是陈墨发来的消息。陈墨先回了公司技术中心,处理演示后的数据。
程长赢点开信息,眉头微微一蹙。信息很短: “程总,仿真演示很成功。但事后数据复核时发现一个微小异常:在模拟到周二早高峰‘泛岛快速路’事故应对场景时,系统生成的一条备用路线疏导方案,其算法逻辑路径与核心代码库的预设标准路径有0.03秒的微小偏差。偏差结果无害,甚至略微优化了疏导效果。但……这条非标准路径的触发条件非常特殊,像是被某种外部参数‘引导’所致。已排除内部操作失误。正在深入追踪该异常参数的来源。”
0.03秒的算法路径偏差?外部参数引导? 程长赢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演示大获成功的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似乎并没有闲着。它不再满足于测试系统的脆弱点,而是开始尝试以一种极其隐秘的方式,悄然“影响”甚至“优化”系统的决策逻辑。
这次是优化了疏导方案,下一次呢?
他对前排的助理低声说:“不回公司了,直接去技术中心。”
车窗外的城市流光溢彩,这座即将拥有“智慧交通之心”的城市,其血管和神经网络中,似乎正混入一丝来源不明的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