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仓示民
第一章 栎阳粮仓的新木牌:暮春的栎阳城郊,渭水支流的细浪裹着新绿的芦苇絮,拍打着粮仓外的夯土堤岸。粮仓尉赵壮蹲在土坡上,指尖划过刚送来的槐木牌,木纹里还嵌着新鲜的木屑。身后传来脚步声,里典陈亥抱着一卷竹简快步走来,粗布褐衣下摆沾了不少田埂上的泥点。
“赵尉,郡守府的令简您再看看,”陈亥将竹简递过去,声音里带着几分不确定,“每月初一公示库存、粮价,还要带百姓进仓看晾晒,这要是走漏了军需数目,...”
赵壮没接竹简,目光落在远处田地里。几个农人正扛着锄头往这边望,脖子伸得老长——自打三天前郡府的吏员来丈量粮仓,栎阳城里就传得沸沸扬扬,有说要增派徭役的,有说要囤积粮食备战的,昨天甚至有个老妇在粮铺前哭着要买十石粟,说再晚就买不到了。
“走漏数目?”赵壮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现在城里的谣言,比军需账目还乱。你去把仓里的九名仓佐叫来,再让木工把这木牌打磨光滑,明天一早,就立在粮仓正门的土台上。”
陈亥愣了愣,还是点头应下。他跟着赵壮在栎阳粮仓待了五年,知道这位粮仓尉看似粗鲁莽撞,实则心思比筛谷的竹筛还细。去年关中大旱,邻县粮仓因隐瞒存粮引发抢粮,还是赵壮带着仓兵敞开仓门,让百姓亲眼看见粮囤堆到仓梁,才稳住了人心。
次日天刚亮,木工就将打磨好的槐木牌立在了土台上。木牌左侧用墨笔写着“栎阳粮仓四月度存粮”,下面分三行刻着:粟米七千二百石,麦四千五百石,菽三千一百石。右侧则写着“四月粮价”:粟米每石三十钱,麦每石三十五钱,菽每石二十八钱,最下面还添了一行小字:凡老弱、残疾者购粮,每石减五钱。
土台周围很快围满了百姓。一个穿着短褐的青年凑上前,指着木牌上的字问:“赵尉,这上面的数目是真的?要是我们买粮,真能按这个价?”
赵壮抱着胳膊站在土台边,大声回道:“这木牌上的字,是按粮仓的账簿写的,要是有一句假,你们可以去郡守府告我。至于粮价,从今天起,粮铺的售价要是超过木牌上的数,你们也尽管来报。”
人群里一阵骚动,有几个老人互相递了个眼色,慢慢走到粮铺的方向。陈亥站在赵壮身边,看着百姓的反应,心里的石头渐渐落了地。他忽然想起昨天去城里买盐时,粮铺老板还偷偷跟他说要涨价,现在有了这公示牌,老板再想哄抬物价,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章 粮仓里的晾晒日
转眼到了四月中旬,赵壮按照郡府的令简,选了四月十六作为“观仓日”。前一天晚上,他让仓佐们把粮仓西侧的空场打扫干净,又将需要晾晒的粟米从仓里运出来,堆成一个个整齐的小粮堆。
天刚蒙蒙亮,陈亥就带着二十个百姓来到了粮仓门口。这些百姓是从栎阳城里的五个里坊选出来的,有农人、工匠,还有两个在粮铺当伙计的青年。一个叫王二的农人搓着手,有些紧张地问陈亥:“陈里典,我们真能进粮仓里看?不会犯了什么规矩吧?”
“放心,这是郡守府允许的,”陈亥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赵尉说了,让你们看看粮食是怎么存的,怎么晒的,以后就不用再听那些没影的谣言了。”
众人跟着陈亥走进粮仓,首先看到的是排列整齐的粮囤。每个粮囤都用竹席围裹着,上面盖着防雨的苫布,粮囤旁边还立着小木牌,写着粮食品种和入仓日期。赵壮正站在一个粮囤边,手里拿着一把木锨,见百姓进来,便招手让他们过来。
“大家看,这粮囤底下垫的是干麦秆,能防潮,”赵壮用木锨掀开苫布一角,露出里面金黄的粟米,“我们每隔十天就会打开苫布通风,要是遇到阴雨天,还要在仓里烧艾草祛湿。”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匠凑近粮囤,用手捻起一把粟米,放在鼻尖闻了闻,惊讶地说:“这粟米一点霉味都没有,比我家里存的还新鲜。”
赵壮笑了笑,又带着众人来到西侧的空场。几个仓佐正拿着木耙,将粟米摊开在竹席上晾晒。阳光洒在粟米上,泛着金色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米香。
“我们晾晒粮食有讲究,”赵壮指着竹席说,“竹席要离地面三尺高,防止潮气往上返。每天要翻晒三次,上午一次,中午一次,下午太阳快落山时再收起来。要是遇到刮风下雨,我们会用最快的速度把粮食堆起来,盖上苫布。”
王二蹲在竹席边,仔细看着粟米,忽然问:“赵尉,要是遇到大灾,这粮仓里的粮食够我们栎阳百姓吃多久?”
赵壮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百姓,沉声道:“按栎阳现有的人口,要是只吃粟米,这些粮食能吃半年。而且郡守府已经下令,每个郡县的粮仓都要保持半年以上的存粮,要是哪个粮仓存粮不够,就要追究粮仓尉的责任。”
百姓们听了,脸上都露出了安心的神色。两个粮铺伙计互相看了一眼,悄悄退到了人群后面。他们想起昨天老板还跟他们说,要多囤些粮食,等粮价涨了再卖,现在看来,老板的心思怕是要落空了。
第三章 谣言止于透明
观仓日过后,栎阳城里的谣言渐渐少了。粮铺的粮价稳定在公示牌上的数目,再也没有人抢着买粮。陈亥每天路过粮仓门口,都会看到有人在公示牌前驻足,有的在核对粮价,有的在议论存粮数目,脸上再也没有之前的恐慌。
这天下午,陈亥正在里坊里巡查,忽然看到几个孩童围着一个老者,听他讲过去的事。老者坐在一棵老槐树下,手里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说:“想当年,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关中闹过一次大饥荒,粮仓里明明有粮,官府却不肯拿出来,结果好多人都饿死了。现在不一样了,官府把粮仓的存粮和粮价都写在木牌上,还让我们进仓去看,这心里就踏实多了。”
陈亥走过去,坐在老者身边,笑着说:“老伯,您说得对。现在郡守府还下了令,以后每个月都会更新公示牌上的数目,要是百姓有疑问,还可以去粮仓里查账。”
老者点了点头,感慨道:“这样好啊,这样就不会有人再造谣了。以前总有人说官府藏着粮食不肯给百姓,现在一看,都是瞎编的。”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陈亥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骑士骑着快马,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朝着粮仓的方向跑去。他心里一动,赶紧站起身,朝着粮仓跑去。
跑到粮仓门口,赵壮正站在公示牌前,看着骑士递过来的竹简。陈亥凑过去,只见竹简上写着:“各郡县粮仓速增储粟米,以备夏粮收割前之需,本月存粮公示需额外注明增储数目。”
赵壮看完竹简,转身对身边的仓佐说:“你去把本月的存粮账目拿来,再让木工在公示牌上添一行‘增储粟米一千石’。”
仓佐应声而去。陈亥看着赵壮,疑惑地问:“赵尉,这增储的粟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郡府的常平仓调过来的,”赵壮解释道,“每年夏粮收割前,都是粮食最紧张的时候,郡府会提前从常平仓调粮到各郡县,确保粮价稳定。这次增储的粟米,过几天就会运到。”
没过多久,仓佐就拿着账目回来了。赵壮仔细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就让木工在公示牌上添了字。百姓们看到公示牌上的变化,围过来询问,赵壮一一解释,大家听了,都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夕阳西下,渭水的余晖洒在公示牌上,墨笔写的字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晰。赵壮和陈亥站在土台边,看着百姓们渐渐散去,心里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只要让百姓知道粮食的真实情况,谣言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能真正得到保障。
日子一天天过去,栎阳粮仓的公示牌每月都会按时更新,观仓日也成了固定的日子。越来越多的百姓通过公示牌和观仓日,了解了国家的粮食储备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抢粮的恐慌。而在秦国的其他郡县,这样的公示牌也渐渐多了起来,像一颗颗定心丸,让百姓们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充满了信心。
夏粮收割的时候,栎阳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农人们忙着收割麦子,粮铺里的粮价依旧稳定,公示牌上的存粮数目也因为新粮的入仓而不断增加。赵壮站在粮仓门口,看着满载新粮的牛车一辆辆驶进粮仓,心里忽然想起了郡守府令简上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想,或许这就是设立公示牌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