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的宿舍楼道里还飘着晚饭的香气,混合着洗衣液和青春荷尔蒙的味道。
张秋岚刚把泡好的面条端到书桌前,塑料凳还没坐热,宿舍门就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她抬头看见辅导员王秋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个牛皮纸档案袋,蓝色衬衫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磨得发亮的电子表。
“忙着呢?”王秋笑了笑,视线扫过她桌上那碗飘着葱花的阳春面,“没打扰你吃饭吧?”
“不打扰不打扰,王老师坐。”
小岚赶紧起身,把堆在椅子上的课本挪开。
她的手指在衣角蹭了蹭——那件洗得发白的棉布t恤还是去年在岛国时买的,袖口已经有点松垮了。
王秋在椅子上坐下,把档案袋放在桌上:“张秋岚同学,今天来是跟你说个事。”
“我们核对入学档案时发现,你符合学校的补贴政策。”
“补贴?”
小岚愣住了,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筷子,面条的热气熏得她眼睛有点发潮,“这是什么?”
她每天算着钱吃饭,早餐吃免费的学校食堂,中午在食堂买最便宜的素菜,晚上就煮点面条对付。
连图书馆的打印费都得攒好几天。
王秋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张表格,指着上面的条款解释:“你看,根据你入学时填的个人信息,你是从岛国来的外籍学生。”
“按照咱们龙国政府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外籍留学生,会提供伙食、生活还有其他必要补贴。”
他顿了顿,看着小岚那双写满困惑的眼睛,语气放得更缓:“具体到你这儿呢,按照当前政策,一年可以领取20万补贴金。”
“分摊到每个月,大概是1万6000元左右。”
“一万六……”小岚手里的筷子“哐当”一声掉在桌上,她赶紧弯腰去捡,指尖却在发抖。
这个数字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她脑子发懵——这相当于她过去四年的生活费总和,够买多少碗加鸡蛋的面条?
够买图书馆里那本她馋了很久的精装画册?
王秋看着她发白的脸,从档案袋里又拿出一沓资料:“你别紧张,这是政策规定的。”
“你看,这是补贴明细。”
“里面包括每月8000的伙食费,5000的生活费,还有3000的学习补助,用于购买教材、参加学术活动什么的。”
她把一张银行回执推过去:“学校已经帮你办了专用银行卡,这个月的补贴已经到账了。”
“你可以去银行查一下,也可以下载App绑定查询。”
小岚盯着那张蓝色的银行卡,指尖碰上去,冰凉的塑料质感让她突然清醒过来。
她猛地抬头,眼里带着点惶恐:“王老师,这……这会不会弄错了?我听说很多同学都很辛苦,我这样会不会不太好?”
“这是国家政策,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安心学习。”王秋笑了笑,“你在专业课上表现很突出。”
“上次那个中日文化对比报告,系里老师都夸了,好好利用这笔钱,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就是对政策最好的回应。”
窗外的路灯亮了,透过纱窗在桌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
小岚捏着那张银行卡,突然想起上周在食堂,她看着别人买红烧肉时咽口水的样子。
想起高中时冬天没有厚被子,只能把两件薄外套盖在身上的夜晚。
“谢谢王老师。”她的声音有点哽咽,赶紧低下头,假装去捡地上的筷子,“我……我会好好用的。”
王秋起身时,看见她书桌角落里堆着一摞用草稿纸反面写的笔记,字迹工整得像打印的。
她轻轻带上门,楼道里传来其他宿舍的笑闹声。
而宿舍里,小岚握着那张银行卡,第一次觉得,原来在异国他乡,也能被这样温柔地托举着。
小岚把那碗没吃完的面条推到一边,桌面腾出来的地方刚好能放下那本暗红色封皮的书。
这是慈祥的龙国领袖亲手递给她的,当时对方笑着说:“看看吧,里面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日子,也是一个国家往前走的路。”
小岚指尖轻轻拂过封面,指腹能摸到纸张经年累月沉淀出的厚实感。
翻开第一页,泛黄的扉页上有一行娟秀的钢笔字,是领袖亲笔写的赠言:“愿青年如光,照亮彼此的路。”
墨迹微微发暗,却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
台灯的光打在书页上,把那些竖排的简体字照得清晰。
小岚逐字逐句地读着,眉头渐渐蹙了起来。
她学过几年中文,日常交流没问题,但书里的词句显然不同——“阶级”“矛盾”“实践论”。
这些词汇像一颗颗坚硬的石子,嵌在流畅的行文里,让她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
看到“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句比喻时,她忍不住停下笔。
桌上的笔记本里已经抄了不少句子,旁边画着歪歪扭扭的问号。
她想起自己做课题时,总是先查文献再找案例,却从没像书里说的那样,“迈开双腿,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
窗外的宿舍区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远处水房传来零星的水声。
小岚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视线落在书里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上。
她突然想起白天王老师说的补贴,想起自己每个月300块生活费的窘迫,想起刚才在表格上看到的“外籍学生补贴政策细则”。
原来那些看似冰冷的条款背后,也藏着这样的思考吗?
不是凭空给出的数字,而是有人认真算过一个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需要多少温暖,才能安心把书读下去。
她合上书,封皮的温度透过掌心传过来。
那些深奥的词句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还在心里荡着圈圈涟漪。
或许现在还读不懂,但她突然很想带着这本书,再去走走龙国的街道。
去看看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阿姨,去问问工地上搬砖的叔叔,去听听课上那些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讲他们的家乡。
台灯熄灭时,那本毛选被小心地放在枕头边。
小岚摸了摸封面上的烫金字……
突然觉得,那些深奥的道理,或许就藏在普通人的日子里,藏在她刚刚领到的补贴里,藏在自己还没走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