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拆那包裹时,手指先碰着硬纸板的毛边——这纸跟超市里的不一样,糙得硌手,缝里还夹着半片星绒花干,是去年他在单向驿站门口种的,没想到竟跟着包裹走了这么远。他刚捏住盒盖,客厅那台老挂钟“咔嗒”顿了半秒,接着就有金光亮从指缝里钻出来,像媳妇缝被子时漏的金丝线,绕着墙上那张卷边的连接之树海报转了圈。海报边角被风吹得翘起来,露出后面他用铅笔写的便签:“周三给老家打个电话”。
光散的时候,他听见了递祖们的声音,不是电视里那种洪亮的,是跟隔壁张叔蹲楼下修自行车时的絮叨似的。金纹的声音脆生生,带着点金属磨过的响,说“信念是光”时,陆川就想起二十年前在工地焊钢筋,焊花穿透面罩那一下亮,刺得眼睛疼,却能把两根铁条焊得死死的;虹的声音软乎乎,像梅雨季晒透的被子,说“善意像彩虹”时,他记起儿子小时候打翻牛奶,媳妇没骂,反而笑着拿抹布擦:“正好给窗台多肉浇点水”;寂的声音最沉,像老槐树干裂的皮,说“封闭是孤独”时,陆川鼻子一酸——这跟他爸走前攥着他的手说“早知道多跟你下几盘棋”的语气,一模一样。
明信片是用万域树皮做的,摸起来跟砂纸似的,反面印着各族的字。他翻到最后一张,见着371章那对双生玉佩的拓片,下面一行小字是他自己写的:“字不一样,心是通的”。那是去年帮社区里的新疆邻居写家书,对方用维吾尔语说“谢谢”,他听不懂,却看见对方眼里的笑,和他帮老家堂弟寄包裹时,堂弟眼里的笑一个样。
本源能量徽章装在木盒里,垫着的绒布是孙女小时候的围嘴,上面还留着圈奶渍印。173枚徽章,每枚他都用针尖刻了小记号:给李爷爷的刻了个小拐杖,给快递员小马的刻了辆小电动车,给之前吵架的老周和小刘的那两枚,刻的是碰在一起的酒杯。373章的终端里记着他俩和好那天,老周端着碗红烧肉敲小刘的门:“我家丫头说你爱吃这个”,小刘红着脸递过去瓶酒:“我爸寄的,你尝尝”。陆川当时就坐在楼下石凳上,看着他俩家的灯亮到半夜,地上的烟蒂摆成了个歪歪扭扭的“和”字。
连洁公约是社区大妈们凑在传达室写的。张阿姨的字歪得像蚯蚓,却把“帮邻居做事”写成“帮家里人搭把手”;李爷爷戴着放大镜,一笔一划改“分享资源”,加了句“别扔,给用得上的人”;最后是孩子们用蜡笔在纸边画了串小手,有大有小,涂得五颜六色。
签署那天,陆川牵着孙女的手站在海报前。海报是打印店老板送的,边角卷了,他用透明胶贴了三层。宣誓时,孙女突然拽他的手:“爷爷,这树的叶子像快递盒上的胶带!”周围人都笑了,笑声里誓词念到“以连接之名”,风把张阿姨的红围巾吹起来,正好搭在李爷爷的肩上,像他俩年轻时跳交谊舞的样子,李爷爷耳朵都红了。
后来这股暖流传开了。北京搞“快递员关怀日”,陆川在新闻里看见小马,他捧着热饮,鼻子冻得通红,却把杯子凑到电动车电池上:“给它也暖暖”;上海的“包裹里的故事”展览,有个展柜放着他寄给老家的棉鞋,鞋里塞着孙女画的小太阳,标签写着“爷爷说,棉鞋里的画不会冻着”;广州寄来荔枝,盒子上写着“我们这儿的邻居说,给北方的老陆尝尝鲜”,陆川分给张阿姨和李爷爷,李爷爷边吃边说“比年轻时在南方当兵吃的还甜”。
高校学生来采访,陆川给他们看双生玉佩,玉佩被摸得发亮。学生们说要搞捐赠,他翻出孙女穿小的羽绒服,领口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川”字:“这衣服暖和,给山里孩子穿”。后来收到感谢信,纸是粗糙的作业本纸,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个孩子画了棵小树,旁边写“谢谢陆爷爷,这树像您说的连接之树”。陆川把信夹在相册里,旁边是孙女的三好学生奖状。
最后的合影是除夕夜拍的。陆川坐在沙发上,手里的羊皮纸有点脆,各族递祖的签名旁边,还留着金纹递祖的指纹印,像个小太阳。孙子的明信片就放旁边,蜡笔画的树桠上,画着一个个小圆圈:“这是邻居家的窗户,还有快递站的灯”。电视里放着春晚,窗外烟花炸开,正好和羊皮纸上的星线叠在一起,孙子突然喊:“爷爷你看,星星落到咱家窗户上啦!”
照片洗出来,陆川发现连接之树的虚影上有字:光纹文的“连接”像他焊钢筋的焊花,情绪文的“和谐”像媳妇织毛衣的线,记忆文的“铭记”像他爸下棋时落子的印子。这些字在阳光下会动,跟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似的。
他把相框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对着门口。有次小马送包裹,看见照片说:“陆叔,这树怎么跟我老家的槐树一个样?”陆川说:“都是连着根的。”那天他把刻着小电动车的徽章给小马,小马别在工牌上:“以后送快递,就像揣着个暖手宝。”
尾声那天,陆川在阳台浇花,看见张阿姨提着菜篮子往李爷爷家走,篮子里有把青菜,是李爷爷最爱吃的小油菜。楼下,孩子们围着小马的电动车,看他给电池充电,小马从车筐里摸出个苹果,切成瓣分给孩子们。阳光照在照片上,连接之树的虚影真的动了,叶子像在飘。陆川想起金纹递祖说的“信念是光”,他想,这光哪里是啥大道理,就是张阿姨菜篮里的青菜,李爷爷手里的放大镜,孩子们分着吃的苹果瓣,是每个人手里那点热乎乎的心意。
(全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