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明刚踏入西暖阁,正准备坐下喝口茶歇息一下,一名小太监便无声疾趋而入,呈上一封火漆密信。
“陛下,南雄八百里加急,陈邦彦陈大人密奏。”
朱启明心头一紧。
南雄基地是他最核心的工业火种,非重大进展或变故,绝不会用上加急密奏。
他心急地挥了挥手:"去去去,都出去!",迅速拆开火漆。
信纸展开,是陈邦彦那熟悉的笔迹,开篇第一句便让朱启明的手指猛地一颤:
“臣邦彦恭贺陛下!托陛下洪福,仰赖陛下所遗之天工神器与图谱,南雄兵工厂诸匠作殚精竭虑,已于本月朔日,试制成‘定远式一六三壹式’步铳十杆,其专用之全金属定装弹三百发。经连日试射,铳械固稳,子药可靠,大获成功!”
朱启明猛然起身,心跳加速。
“成了!真的成了!哈哈哈!”
他兴奋地一蹦三尺高,忍不住仰天长啸:"爽!!!"
陈邦彦那熟悉的、略带潦草的字迹,此刻在他眼中却比任何书法大家的珍品都要璀璨万倍。
巨大的喜悦瞬间冲散了连日处理朝堂琐事积攒下的疲惫。
他强迫自己坐下,深吸一口气,借着窗外透入的天光,仔细阅读信中那密密麻麻、堪称一份详细技术报告的后文。
而他的内心,也随着信上的每一个字,翻江倒海。
“…然,研发之初,万般艰难。陛下所赐之后装铳图谱,实乃精妙绝伦,鬼斧神工。其中回转枪机一物,结构繁复,公差极严,尤以闭锁凸笋与机匣节套之契合为最…”
来了!
我就知道最难的是这里。
那几台机床是能加工,但刀具损耗极大,而且对操作者的要求太高。
他们是怎么…
“…幸得陛下留下之‘铣床’、‘钻床’神器,李待问大人送来的匠头李德水率其弟子,以陛下所遗之‘高速钢’刀具,反复尝试,摸索出‘分层铣削、精研互配’之法。
其间损耗刀具七副,废件无数,终得以将凸笋与节套逐一加工成功,虽未能如陛下所言‘完全互换’,然单铳之内,已严丝合缝,闭锁无虞。”
朱启明松了一口气,暗赞:好一个李德水!
好一个“分层铣削、精研互配”!
他们没有死磕“完全互换”这个现代概念,而是用了最费工但最可靠的“钳工配研”土办法,结合机床的初步加工,解决了精度问题!
这是把现代工具和传统手艺完美结合了!
“…铳管之内膛线,亦是一难。借用陛下所示‘钩状拉刀’之原理,巧匠王得财以水力驱动,自制‘刮削式’拉床一台,虽效率迟缓,一日仅得铳管三两支,然拉出之膛线均匀流畅,已堪大用。”
朱启明惊讶不已,自制的拉床?!
我只留下了原理图和一些轴承钢料,他们居然真的凭这个仿造出来了?
还是效率更低但更适合当下条件的刮削式?
这帮工匠的动手能力和理解力,远超我的预期!
“然,以上诸难,若与全金属定装弹之比,皆如土丘之于泰山矣…”
朱启明的心又提了起来,重头戏来了!
子弹才是真正的考验!
我最担心的就是这里。
“弹壳之用材,首当其冲。陛下曾示以‘黄铜’为佳。然粤北铜锌之矿品相不一,初时炼出的铜料,延展性总是不足,一拉即裂。臣等几近绝望…”
朱启明回忆起自己提供的有限的冶金学知识,深感无力。
是啊,金属材料的炼制和处理技术是工业的基础,这不是有图纸和机床就能解决的。
他们难道…
“…后是老匠人胡春华,自言祖上曾为宣德炉淬炼过风磨铜,提出‘减锌增锡,反复锻打’之土法,竟意外炼出了一种韧性极佳的铜料,虽非陛下所言标准黄铜,然用于冲压弹壳,已是足够!现已可小批炼制。”
"卧槽,牛逼!!"朱启明拍案叫绝,天才!
简直是材料学的天才!
用土法调整配方和工艺,绕开了理论知识的不足,直接达到了实用目的!
这是我绝对想不到的路径!
“弹壳成形,需巨大冲力。陛下所遗小型水压机虽力大,然速度太慢。工匠张蒙,改造水利锻锤,加装模具,以水力驱动,造出一台‘瞬击式’冲床,虽简陋粗暴,然一击便可冲出一个弹壳雏形,再经两次引伸整形,便可成型。效率大增!”
朱启明笑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用水力代替我设想中的电力驱动冲压机,虽然精度和稳定性差些,但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太好了!
“最大之难,莫过于底火。陛下所示‘雷汞’一物,臣等依方试制,险酿大祸,毒烟弥漫,且有炸膛之危,当即废止。万般无奈之下,臣斗胆翻阅陛下所留之‘备要杂录’,见有‘氯酸钾’、‘硫化锑’等字眼,附有简易电解之法与混合比例,如获至宝…”
朱启明后背渗出一点冷汗,随即又感到无比庆幸,幸亏!
幸亏我留了个心眼,把雷汞列为危险品,同时把氯酸钾这个备选方案的技术概要也写进了资料里!
不然他们卡死在这里,整个项目就真的夭折了!
“…臣等立即以陛下留下之光伏电力驱动,架设电解槽,制备氯酸钾。又寻得粤北锑矿,研磨成粉,按陛下所示比例与硫磺等物混合。初时敏感性不足,屡试不燃。后学徒赵小龙提议,掺入极细之玻璃粉以增摩擦,果然一试即成!其感度、威力皆足,且远比雷汞安稳!”
朱启明心中感慨万千,连增敏剂的问题都自己解决了…
玻璃粉,对啊,这是古老而有效的办法。
他们不是一个指令一个动作的木偶,而是真正在用我的知识库,去思考,去试错,去创新!
信的最后,陈邦彦详细汇报了子弹的组装流程,虽然目前全靠熟练工匠手工装配,产量极低,但流程已经打通,质量稳定可靠。
朱启明缓缓放下信纸,内心的激动难以平复。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先知和推动者,南雄基地只是他远程操控的傀儡,执行他的命令。
但这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他提供的,是种子——机床、原理、图纸、概念。
而南雄的工匠们,却用自己深厚的经验、无畏的试错和因地制宜的智慧,让这颗种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壤上,生长出了符合当下条件的、活生生的果实!
他们没有完全复制m1871,他们是在理解和吸收了其核心原理后,用17世纪中国能获取的资源和方法,“再发明”了这支枪和它的子弹。
这种“再发明”的能力,远比单纯复制出一支原版毛瑟步枪,更让朱启明感到震撼和欣喜。
工业…
真正的工业火种,不是那几台机床,而是这种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能力啊!
朱启明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无比明亮的光彩。
他知道,通往强国的道路,依然漫长,子弹的产量、钢材的来源、军队的训练……无数的困难还在前面。
但是,南雄的这封信告诉他,这条路,走得通!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点燃的,是一个民族智慧与工匠精神的火山。
而这股力量,一旦喷发,将无可阻挡。
朱启明提起笔,沉吟片刻,目光在“勒石记功,厚赏拔擢!天下工匠,当以此辈为楷模!”这句话上停留良久。
最终,他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提笔将这句划去,重新写道:
“…功勋卓着,朕心甚慰。着尔即以朕之内帑,对李德水、王得财、胡春华、张蒙、赵小龙等有功人员,密行重赏!赐金银田宅,荫其子弟入学入仕,一应封赏,皆按双倍军功例从优发给,然需对外秘而不宣。”
写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写道:
“另,可将此十杆成品铳及其弹药,列为‘定远壹型’,精选忠诚可靠之工匠,成立独立之‘定远铳作坊’,专司此铳之生产与改进。一应人员,皆需具结保密状,违者以通敌论处!”
“此铳之成功,乃我朝工匠心血之结晶,其智慧勇毅,朕已深知。待他日国朝安定,四海清平,朕必亲自为其勒石立传,使天下皆知诸卿之功,光耀千秋!”
写罢,他轻轻吹干墨迹。
现在还是需要绝对的保密!
那份应得的、昭告天下的荣耀,留待天下大定之后吧!
“王承恩。”他沉声唤道。
王承恩应声悄无声息地步入暖阁。
“陛下。”
“将此信以八百里加急,密送南雄陈邦彦。另,拟一道中旨,发往内帑监局,拨付白银五万两,绸缎五百匹,着其备好,朕另有他用。”
“奴婢遵旨。”
王承恩双手接过密信,看也未看,躬身退下。
他不需要知道内容,只需要知道这是陛下最紧要的事情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