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贾斯坦的麦田泛起金浪时,“波斯货栈”的钢犁已卖到了第五个土邦。赵成站在阁楼里,看着农民们用两洲麦种磨出的面粉堆满货栈后院,突然收到林远从京师发来的飞舟密信——信上只有三个字:“英法动”。
英国的试探:枪口下的商路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管托马斯终于坐不住了。探子回报,拉贾斯坦王公不仅用两洲麦种解决了饥荒,还通过“波斯货栈”的贸易攒下了三船香料,甚至偷偷仿制钢犁的样式。“一群商人敢动摇我们的根基?”托马斯摔碎了酒杯,派三百名雇佣军前往货栈,名义上是“查禁走私”,实则想把这块肥肉抢过来。
雇佣军包围货栈时,赵成正在教工匠调试新运来的蒸汽织布机。他没让护卫反抗,只让人打开货栈大门,指着院里的钢犁和麦种说:“我们卖的是农具,换的是粮食,犯了哪条规矩?”英国军官冷笑:“在印度的土地上,英国的规矩就是规矩——要么交税,要么交出所有货物!”
僵持间,拉贾斯坦王公的骑兵突然赶到。王公勒住马,手里举着一柄硫磺钢刀:“这货栈是我的客人,要动他们,先问过我的刀!”他身后的骑兵齐刷刷举起钢矛,矛尖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这些钢矛,都是用货栈换的钢料打造的。
英国雇佣军虽人多,却忌惮王公的骑兵和货栈里隐约可见的“新式武器”(其实是蒸汽织布机的零件),僵持半晌,只能骂骂咧咧地撤退。赵成看着他们的背影,对王公的亲信说:“多谢王公解围,这十台脱粒机,算我们送的谢礼。”
法国的算计:拉拢与背叛的轮回
法国商人比英国更“精明”。他们见硬抢不成,便派使者去马拉塔土邦,说愿意“免费提供火枪”,条件是联合他们攻打拉贾斯坦——只要抢下“波斯货栈”,钢犁和麦种的秘密就归马拉塔所有。
马拉塔王公本就眼红拉贾斯坦的丰收,当即答应。两国联军刚集结,消息就通过纺织坊的印度妇女传到了赵成耳朵里。他按林远“不介入内斗,但要自保”的嘱咐,连夜把货栈的钢器和麦种转移到拉贾斯坦王公的堡垒,只留下几台破旧的织布机和空仓库。
联军冲进货栈时,只看到空荡荡的院子。法国商人气得拔剑劈向织布机,却被机身上的钢件弹开——这才发现,连“破旧机器”都是好钢做的。而此时,拉贾斯坦王公的骑兵已按赵成提供的路线,绕到联军后方,烧毁了他们的粮草。
马拉塔王公又气又怕,觉得被法国人坑了,连夜撤兵。法国使者想独自偷袭堡垒,却被早有准备的护卫用连发铳击退(这是林远偷偷补充的武器,第一次动用)。消息传开,印度土邦都骂法国人“背信弃义”,反而觉得“波斯商人”靠谱——至少他们只做生意,不耍阴谋。
林远的后手:借势扩局与规则输出
京师收到赵成的战报时,林远正在看郑明送来的非洲商路图。他对指挥使说:“英法急了,说明咱的路子对了。”当即下令:
- 从南洋商栈调五十杆连发铳给赵成,“藏好,非危急时刻不用,用了也要伪装成‘波斯火器’”;
- 让江南机造局赶制一批“简易蒸汽机图纸”(去掉核心部件),通过货栈“无意”中泄露给拉贾斯坦王公,“让他们觉得能仿造,却总差一口气”;
- 正式在货栈挂出“两洲通宝兑换处”的牌子,宣布“凡用通宝交易的商人,免三成手续费”。
这些指令像一颗石子投入印度的湖面。两洲通宝的流通量半个月内翻了一倍,连马拉塔土邦的商人都偷偷来兑换;拉贾斯坦王公组织工匠仿制蒸汽机,却总也造不出能转动的核心部件,只能再来货栈“买技术”;英国雇佣军不敢再轻易挑衅,法国商人则被土邦们集体抵制,生意一落千丈。
赵成趁机把货栈扩建成“商站”,增设了“评理处”——由汉人账房和印度商人共同主持,专门调解贸易纠纷。有次英国商人用劣质布料换了印度人的胡椒,双方闹到评理处,账房当场用两洲的“公平秤”称重,又用钢刀划开布料,露出里面的劣质棉絮,判英国商人赔偿双倍胡椒。
“这地方比英国的商站讲理。”一个印度商人叹道。这话传到林远耳朵里,他笑着批注:“评理处不是衙门,却能比衙门更得人心——这就是规矩的力量。”
双线的呼应:非洲与印度的间接联动
郑明在非洲并不知道印度的具体动向,但按林远的统筹,他从摩加迪沙调了一批两洲棉种,通过南洋商栈转到印度。这些棉种在拉贾斯坦试种成功,纤维比当地棉花长三成,用货栈的蒸汽织布机织出的棉布,在波斯市场卖出了高价。
而印度的靛蓝和香料,则通过南洋商栈运到非洲,成了郑明与摩洛哥交易的筹码。丹吉尔港的商人发现,用印度靛蓝染的棉布在欧洲很抢手,便主动找“波斯商站”合作——两条看似平行的商路,开始通过南洋悄悄交织。
林远在海图上把这两条线用红笔连起来,形成一个横跨亚非的闭环。“现在还不用明着连,”他对幕僚说,“等非洲的铁轨铺到印度洋沿岸,等印度的商站连成网,这个环就会自己收紧。”
未来的隐忧与布局
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调查“波斯商站”的背景,怀疑他们与大明有关。托马斯派人去非洲打探,却只看到郑明在忙着修铁轨、炼钢铁,觉得“一群搞工程的和商人搭不上边”。
法国则试图联合奥斯曼对付“波斯商人”,但奥斯曼在苏伊士运河吃过大亏,又被郑明在埃及的布局牵制,根本不愿插手。“没人愿意为一群商人得罪大明。”法国使者悻悻而返,却不知道,他们忌惮的大明,正是“波斯商站”的真正后盾。
赵成在商站的墙角埋下了一块钢牌,上面用汉语刻着“万历四十三年,大明商站于此”。他知道,这块牌子或许永远不会有人发现,但只要钢犁还在翻耕印度的土地,两洲麦还在结出麦穗,大明的规矩就会像麦种一样,在南亚的红土地里扎得越来越深。
而林远的目光,已投向了恒河下游——那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核心据点正在扩建,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