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的城南,老茶馆外的霓虹灯已经熄了大半,只剩下“茗香居”三个字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我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是陈年茶叶与潮湿木板混合的味道。
“林先生。”角落里一个穿着旧夹克的男人抬起头,声音有些沙哑,“你来了。”
我点了点头,在他对面坐下。
茶馆老板递来一杯热茶,没说话,转身就走。
整个空间里只有我们两人,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让这夜显得格外冷清。
“你是卫议员的前助理?”我开门见山。
“曾经是。”他将一个牛皮纸袋轻轻推到我面前,“这是五年前的一份合同复印件,上面有他的签名。”
我打开袋子,抽出一张泛黄的纸张。
灯光下,几个关键名词跳入眼帘——“公益合作”、“阳光社区改造计划”、“华宏地产”,还有卫议员亲笔签署的名字。
我皱起眉头:“这是拆迁项目?”
“表面上是公益,实际上是地产公司为了推进拆迁,用‘社区发展基金’的名义拉人站台。”他苦笑,“当年我就是负责协调这些文件的人。”
我翻了几页,心跳开始加快:“为什么现在才拿出来?”
“因为我被踢出局了。”他说这话时眼神里没有愤怒,反而有种释然,“他们不需要我了,我也看够了这套游戏。”
我沉默片刻,低声问:“你怎么知道我会接这个?”
“因为你不是那种只图流量的人。”他直视着我,“而且我知道你在查他。”
我把资料放回袋子里,压在手肘下,语气沉稳:“谢谢你。如果这份证据属实,我们会以最稳妥的方式公开。”
他点点头,起身离开,连句告别都没说。
我坐在原地,望着那杯已经凉透的茶,心里清楚——这场博弈,终于有了真正的突破口。
上午九点,我准时来到冯叔的办公室。
“你脸色不太好。”冯叔接过那份合同复印件,仔细翻阅后神情渐渐凝重。
“有问题吗?”我问。
“至少从格式和印章来看,不像是伪造的。”他把材料放在桌上,抬头看向我,“接下来呢?”
“我想让你确认一下这份合同是否真实存在过,以及涉及的项目有没有后续记录。”我说,“如果能核实,我们就对外公布。”
冯叔点头:“但不能是攻击式的爆料,而是公众知情权层面的披露。”
“明白。”我应道,“我们要的是改变制度,不是制造对立。”
他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你比我想的更成熟。”
中午十二点,我坐在“共联体”会议室的电脑前,戴上耳机,准备参加胡教授组织的线上研讨会。
主题是“公益组织与权力边界的平衡探讨”。
我作为特邀嘉宾第一个发言。
镜头一亮,我调整了一下麦克风位置,缓缓开口:
“各位好,我是林致远,一名社区工作者,也是一名自媒体内容创作者。最近我们做了一个数据追踪,发现过去三年内,全国范围内有超过三百个公益项目曾与房地产开发存在潜在关联……”
屏幕上开始滚动出我整理的数据图表,包括资金流向、项目审批时间线、政府背书名单等。
“我们并不是要指责谁,只是想提醒大家,当公益成为一种‘资源再分配’的工具时,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我顿了顿,继续说道,“因为真正的公益,不应该被用来服务少数人的利益。”
发言结束时,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
有人质疑我是不是在影射谁,也有人表示支持这样的曝光。
但我没有提任何具体名字,只是抛出了问题。
因为我知道,风暴即将来临。
而现在,我要做的,是站在风眼里,稳住方向。
下午五点,正当我在整理会议纪要时,朱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林哥,不好了。”她脸色有些焦急,“新成立的三个邻里互助站刚刚发来消息,说物资快断了,特别是药品和食品储备严重不足……”
我心头一紧,立刻打开系统查看“共联体”的应急库存数据。
果然,部分站点因突发需求激增,出现了断货迹象。
“我们得马上启动应急调配机制。”我迅速做出决定,“联系配送组,优先调拨紧缺物资。”
朱姐点头,转身就要去通知。
而我则拿起手机,拨通了另一个号码。
“喂,是我。我需要你那边的仓储信息更新一次,今晚必须完成第一次紧急补给。”我挂断电话,深吸一口气。
夜色中的城市灯火闪烁,窗外的风带着一股凉意。
朱姐已经出去协调物资调配的事宜,而我坐在桌前,望着电脑屏幕上那条刚刚发出的微博:“有些事,我们不怕谈,只怕不敢面对。”
评论区已经开始沸腾。
“林哥这次真硬气!”
“卫议员终于坐不住了?”
“合同的事是真的吗?求实锤!”
“别被封号啊哥!挺住!”
我笑了笑,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几秒,最终没有回复任何一条评论。
舆论就像一锅滚水,你不知道哪一刻它会喷涌而出。
而我要做的,不是让它冷静下来,而是引导它流向该去的方向。
“致远。”蒋志愿者领袖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表,“配送组已经联系了七家本地企业,有三家表示愿意捐赠一批米面粮油和常用药品。但运输车辆有点紧张。”
“优先保障医疗物资。”我说,“特别是慢性病用药。”
她点头记录,忽然迟疑了一下,“有个事……冯叔那边说,卫议员可能已经在联系媒体公关团队,准备反扑。”
我冷笑了一声:“他早该来了。”
“你准备怎么应对?”她问。
“用事实说话。”我站起身,走向窗边,“他们可以控制一部分声音,但控制不了所有的眼睛。”
蒋姐没再说话,只是默默放下报表,转身离开。
我知道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但我更清楚,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高堂之上,而在街巷之间,在每一个普通人心里最朴素的是非判断中。
傍晚七点,我走进直播间,摄像头亮起的一刻,满屏的问候扑面而来。
“林哥今晚又送温暖去了吧?”
“听说互助站缺货了?”
“刚看到你在研讨会上的发言视频,太提气了!”
我笑着打招呼,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回应观众的问题。
直播的主题早就定好了——“社区互助的真实模样”。
我把今天的事件背景简单讲了一遍,并展示了“共联体”最新的应急调配流程图。
“我们不是要博同情。”我说,“我们要的是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机制。”
就在直播进行到一半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来电显示:卫议员秘书。
我没有犹豫,直接挂断。
几秒钟后,微信弹出一条消息:“林先生,议员希望私下谈谈,时间地点由您定。”
我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然后截图发到了微博评论区。
“你们看,机会来了。”
随后,我在微博更新了一条动态:
【@林致远】
有些人想私底下谈,但我们做的事,是阳光下的事。
有些话,不怕公开说。
有些账,也该清清楚楚地算。
#公益不应成为利益工具#
微博一出,瞬间引爆评论区。
我关掉手机通知,重新面对镜头,语气平静却坚定:“接下来,我会带大家看看今晚的紧急调运现场。”
直播继续,灯光下的我神情专注,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其实我心里比谁都清楚,风暴,真的来了。
而我,已准备好迎接它。
清晨六点,林致远站在机场安检口,手机弹出胡教育专家的消息:“省里同意试点‘城乡公益导师团’,第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下周出发。”
我看着这条消息,嘴角微微上扬,把手机收进兜里,拖着行李箱,缓缓走进登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