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突袭时,总有人在微光中负重前行。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疫情阴霾里点亮希望的星火。
大年初二的钟声还未散尽,全国各地乡干部们已攥紧了高速路省界卡口的协调文件。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卫生院医护、镇机关干部…… 每个人的职责都被他用红笔标在日历背面。
“省界卡口是第一道防线,漏一个人就是千里溃堤。” 他带着手电筒在卡口间穿梭,凌晨三点的寒风把口罩冻成硬壳,却冻不住他和各部门交涉的语速。
与县公安局敲定联防流程,跟交警队协调车流引导,向卫计局申领防护物资,和火车站对接返乡人员信息…… 当最后一个卡口的消毒喷壶喷出雾状消毒液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24 小时值班表上,他们的名字占了大半,手机从不敢离身,连洗澡时都放在浴室门口。双休日的值班室里,泡发的方便面堆成小山,而他总说:“守好东大门,比家里的热饭更重要。”
石膏绷带还泛着白,有的人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者,年前扭伤的右脚被确诊为骨折时,疫情的警报已在耳边响起。
“同事们大过年还在入户排查,我躺不住。” 除夕夜,她盯着窗外零星的烟花,对丈夫说出了心里话。打石膏的第三天,读初中的女儿还在睡梦中,她已让丈夫背着下楼,拄着拐杖坐进轮椅。
每天中午,医院门口的石台上总会准时出现保温桶。家人把饭菜放在那里,隔着老远朝里面挥手,再打电话叮嘱:“妈妈你要吃完。”
同事端来饭菜时,总能看见她正在核对排查表,石膏脚上的拖鞋滑到了脚踝,她却浑然不觉。
“疫情就是命令,跟我上!” 他的声音里带着部队里的铿锵。
曾经的战友、如今的居民们应声而来:“我年纪轻,志愿者算我一个!”68 岁的老党员拍着胸脯:“钟南山 84 岁还在一线,我怕啥?” 退役军人开着私家车赶来:“需要车随时叫我,免费!”
防控卡点上,他教大家用军礼的力度握紧体温枪;入户排查时,他带着大家用巡逻的步频走遍全村;物资分发处,他把口罩和消毒液按战斗物资的标准清点。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着胸前的党徽:“在部队守国门,现在守家门,都是军人的本分。”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他立刻联系镇卫生院和民政办,驱车四十多分钟冲进山路。
车灯劈开浓雾时,正看见老人蜷缩在车站墙角。测体温、安抚情绪、联系县医院做全面检查…… 当把老人安置进隔离观察点,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这些在疫情中挺身而出的身影,或许从未想过成为英雄。
他们只是记得,自己是党员、是干部、是医者、是退伍军人,是千万个普通人中,选择往前多走一步的人。
正是这一步又一步的坚守,汇聚成穿透阴霾的光,让我们在回望时懂得: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危难前,选择了担当。
文俊村社区的大喇叭还在循环播报防疫通知时,马书记的皮鞋已沾了半截泥。
26 日大年初二,一户居民要为刚去世的老人办 34 桌宴席,消息像块石头砸进他心里 ——\"村里老人多,一旦聚集出事,就是塌天的事。\"
\"我去做工作。\" 他抓起外套就往村民家赶。电话里,老人的儿子已红了眼:\"我爹走得急,这点孝心都不能尽?\" 上门时,对方直接摔了门。
马书记就站在屋檐下等,从下午的日头正盛等到华灯初上,烟蒂在脚边堆成小堆。\"我知道你难,\" 他隔着门缝喊话,\"但咱村 3400 口人,万一有人带了病毒来,对得起谁?\"
当家属终于松口,把 34 桌减为 4 做直系亲属聚餐时,他的羽绒服已被夜露打透。
回到社区,他对着两委班子拍了桌子:\"挨家挨户敲 door,微信、喇叭、横幅全用上!有说不通的,我去!\"
那些天,他的笔记本记满了排查数据:1486 户居民、172 家企业、86 家门店,每笔都划着红勾。
饿了啃口干泡面,累了就在值班室拼两把椅子眯会儿。
卫生院的人上门时,发现他只戴了个普通口罩就要冲进发热老人家里,赶紧塞给他护目镜:\"你不要命了?\" 他摆摆手:\"我是书记,我不上谁上?\"
有人问他,家里车祸受伤的老母亲和备战中考的儿子怎么办。他望着村口的防控卡点,喉结滚了滚:\"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眼里的愧疚像被风吹散的烟,转身又投入了排查队伍。
娄衡高速__收费站的雨丝裹着寒风,打在__的防护服上噼啪作响。
大年初二的气温只有 1-3 度,这位还有二十多天就要生产的孕妇,正踮着脚给货车司机测体温,肚子把防护服撑得鼓鼓囊囊。
\"你不要命了?\" 大年三十报名执勤时,陈院长盯着她的孕肚直皱眉。
\"我首先是党员,其次才是孕妇。\" 她抚着肚子笑,\"战争年代,女同志生娃都在战壕里,我这算啥?\" 丈夫在电话里急得声音发颤,她却轻声细语地劝:\"单位就四个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
执勤当天,天刚蒙蒙亮,夫妻俩就踩着积水来了。她给每位司乘人员登记信息时,笔尖总在纸上晃 —— 冷风让手指冻得发僵。
一位货车司机摇下车窗时红了眼:\"大妹子,快回去吧,这鬼天气......\" 她笑着摆手:\"没事,我穿着防护服呢。\"
镇党委书记来慰问时,握着她的手半天说不出话。她却挺了挺肚子:\"请放心,我一定站好每一班岗。\" 雨珠顺着防护面罩往下淌,在她睫毛上凝成细霜,倒像缀了串亮晶晶的勋章。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堂的灯光刚亮起,__就着咸菜吞下药片 —— 七颗,不多不少。
58 随的他掀开保温桶,白粥冒着热气,胃里的绞痛却还在隐隐作祟。去年心梗手术后仅休息 12 天,他就揣着病历回了岗,如今疫情来了,又第一个报了名。
每天凌晨五点,他的身影就出现在清冷的街道上。
公交停运后,30 公里的上班路成了难题。他揣着速效救心丸,先步行 40 分钟到公交站,再转三趟车,遇上停运就索性走着去。
有次走到半路心绞痛发作,他蹲在路边含了片药,缓过来又继续往前走。
价监股的办公室里,他的笔记本记满了物价数据:口罩进价多少、售价多少,哪家药店有囤积居奇的苗头。有商户趁疫情涨价,他拄着墙也要去说理,对方见他脸色发白,终于低下头:\"大爷,我服了您了。\"
同事发现他总在揉胸口,要替他跑市场,他却把药盒往抽屉里塞:\"我还能撑。\"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在市场监管的第一线。
这些在疫情中挺身而出的人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担当。
马书记的皮鞋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防护服上凝结的冰花,药盒旁的白粥...... 这些细碎的瞬间,像散落在人间的星火,终会汇聚成照亮前路的银河。
那些让人眼眶发热的事迹,早已像春夜里的星子,密密麻麻缀满了记忆的天空。
你或许记得暴雨倾盆时,陌生司机们自发组成 “爱心车队”,在齐腰深的积水中来回穿梭,把被困的老人孩子一个个背到安全地带;
也见过疫情封控期间,小区门口的快递架上总有人悄悄多放几袋蔬菜,附上手写的便签 “邻居们按需取用”;
更不会忘记地震废墟前,素不相识的人们手挽手筑起人墙,用血肉之躯为掩埋者撑起生命通道。
这些故事没有统一的剧本,却有着同样滚烫的内核 —— 当危难如乌云压境,总有人愿意做冲破阴霾的那道光。
在社会这个千丝万缕的大家庭里,这种温暖从不是孤立的火苗。
它是菜市场摊主给晚归的环卫工人留的那把热乎饺子,是公交车上年轻人默默为孕妇挪出的座位,是社区志愿者深夜里还在核对的物资清单。
这些细碎的善意像毛细血管里的血液,无声无息却奔腾不息,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被托举的力量。
就像寒冬里的抱团取暖,我们或许素未谋面,却在彼此的眼神里读懂了 “我们共在”。
古人说 “一叶知秋”,而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地方的守望相助,就是整个国家的精神缩影。
当某个县城遭遇洪灾,千里之外的救援队会连夜驰援,带着全国各地捐赠的帐篷和食品;
当偏远山区的孩子需要课本,无数陌生人的包裹会顺着网线涌向同一个地址。
这就是中国,从街角巷弄的举手之劳,到举国上下的众志成城,始终有一种默契在流淌 —— 灾难面前,没有 “你我”,只有 “我们”。
那些数不清的善举,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其实都是民族骨血里的基因在闪光。
它让我们明白,所谓大国,从来不只是疆域辽阔的版图,更是亿万颗心紧紧相依的温度。
当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被珍视,当每一次危难中的援手都被铭记,这个社会便会像被阳光浸润的麦田,永远生长着希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