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山脚下,有个叫石头村的偏僻村落。村里有个代代相传的差事——守皇陵。这差事薪俸丰厚,却没人羡慕,因为大家都说,那守陵的李家祖坟上冒着青烟,不是吉兆,是怨气。
现任守陵人李老根五十多岁,脸上沟壑纵横,像是皇陵周围那一道道山梁。他儿子李小山今年刚满二十,是个眉清目秀的后生,读过几年私塾,总想着走出这大山去看看外头的世界。
“爹,咱家守这陵墓都十几代了,里头到底埋的啥宝贝?非得世世代代守在这儿?”李小山不止一次问道。
李老根总是板着脸:“不该问的别问,记住规矩就是。每月十五,带一头活畜进去,放在老地方,头也不回地离开。这是祖训!”
这年中秋,李老根染上风寒,咳得厉害。眼看月圆之夜将至,他只好把青铜钥匙交给儿子:“小山,这次你去。记住,放进石槽就出来,千万别回头,千万别停留!”
李小山接过钥匙,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他终于能进那神秘的地宫了!
十五的月亮圆得像个银盘,挂在皇陵上空,把汉白玉的石碑照得发亮。李小山牵着一头山羊,沿着神道走向地宫入口。那入口是山腰处一个不起眼的石门,上面刻着古怪的符文。
钥匙插入锁孔,沉重石门缓缓打开,一股阴冷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李小山打了个寒颤,点燃灯笼,牵着羊走了进去。
通道向下延伸,两旁墙壁上画着褪色的壁画,描绘着帝王出征、宴饮的场景。越往里走,壁画越诡异,那些帝王的面容渐渐扭曲,眼神空洞,像是在盯着他看。
走了约莫一炷香时间,眼前豁然开朗,是个巨大的地宫。地宫中央有个石台,台上果然有个长方形石槽,槽边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
李小山按父亲嘱咐,把山羊拴在石槽边。正要离开,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千万别回头”。为什么不能回头?他好奇心起,索性躲到一根石柱后面,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地宫里静得可怕,只有山羊偶尔发出的“咩咩”声。不知过了多久,地宫深处传来细微的声响,像是许多人在低声絮语。那声音越来越近,李小山屏住呼吸,睁大眼睛望向黑暗。
没有想象中的巨兽,只有一团翻滚的黑雾从地宫深处涌出。那黑雾中隐约可见无数张人脸,有的愤怒,有的痛苦,有的狰狞。黑雾裹住山羊,可怜的动物发出凄厉的惨叫,随即被黑雾吞没,只剩下一地鲜血和啃噬的声音。
李小山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逃出地宫,连灯笼丢了都顾不上。
回到家,他脸色惨白,语无伦次地把所见告诉父亲。李老根听罢,长叹一声:“冤孽啊!既然你看见了,也该知道真相了。”
李老根带着儿子来到后院一间小屋,屋里供着一本发黄的册子。他点上香,恭敬地拜了三拜,才取出册子递给儿子。
“这是祖上留下的《饲怨录》,你看看吧。”
李小山借着油灯微弱的光,一页页翻看。原来,这皇陵中葬的是大楚朝的历代帝王。三百年前,楚太祖为夺天下,杀人无数,登基后更是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他死后,陵墓中竟聚集了生前积攒的怨气,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怨念集合体”。
更可怕的是,后续的楚朝皇帝一个比一个暴虐,他们的怨气在陵墓中累积,那团黑雾越来越庞大。李家先祖被选为守陵人,实际任务是“饲养”这怨念集合体,用活畜的血肉暂时满足它,防止它破土而出,祸害人间。
“为什么不除掉它?”李小山问。
李老根苦笑:“能除早就除了。这怨念集合体已与地脉相连,强行消灭只会导致它提前爆发。祖上试过各种方法,最后发现,每月喂食活畜,是唯一能暂时安抚它的法子。”
从那天起,李小山接过了守陵的担子。每月十五,他准时带着活畜进入地宫,放下就走,从不回头。
如此过了三年。这年春天,村里来了个游方道士,自称清风道长。他在皇陵周围转悠了好几天,最后找上李家。
“贫道观此地方圆百里怨气冲天,地底下必有邪物,若不早日除去,恐酿成大祸啊!”清风道长对李老根说。
李老根摇头:“道长好意心领,不过我家世代守陵,此地平安无事,不劳道长费心。”
清风道长不肯放弃,暗中观察,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跟踪李小山到了地宫入口。他拦住正要离开的李小山:“小伙子,那地宫里的东西,是不是一团黑雾,中有无数人脸?”
李小山一惊:“你、你怎么知道?”
“那是‘万怨聚合’,大凶之物!你们用活畜喂养,不过是饮鸩止渴。它只会越来越强大,终有一天,活畜满足不了它,它就会破土而出,到时方圆百里将寸草不生!”
李小山犹豫再三,还是把真相告诉了道士。清风道长听罢,面色凝重:“必须设法净化这怨念集合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清风道长在李家住下,与李老根长谈一夜。
“这怨念集合体由历代帝王暴政所生,单纯消灭确会引发反噬。但若能化解其中的怨气,或许有一线生机。”道长说。
李老根叹道:“祖上何尝没试过?请过高僧念经,道长做法,都无济于事。”
“因为那些都是外力。”清风道长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要化解怨气,需知怨从何来。历代帝王造孽,苦的是百姓。若能以百姓的善念相抵,或许有用。”
三人商议良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次日,清风道长下山而去,半月后带回一本厚厚的册子。册子里记录的不是经文咒语,而是民间流传的关于楚朝历代帝王做的些许善事——某年某月,太祖路过某地,见饥民可怜,开仓放粮;某年某月,残暴的楚穆宗曾赦免一批忠臣;某年某月,昏庸的楚哀帝为救心爱妃子,顺手救了一城瘟疫中的百姓...
“这些小事,与他们的恶行相比,微不足道。”李小山翻看册子,不解地说。
清风道长微笑:“善恶如同天平,往往不是哪边更重,而是我们选择把砝码放在哪一边。怨念因恶而生,也因善而消。”
又一个十五月圆夜,地宫中不再只有活畜。李小山牵着羊,清风道长手持桃木剑,李老根抱着那本册子,三人一同走入地宫。
和往常一样,黑雾如期而至,吞没了山羊。但这次,清风道长踏步上前,桃木剑一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黑雾翻滚,无数张人脸发出刺耳的尖叫,向道长扑来。李老根急忙打开册子,大声念起其中的记载:“大楚三年春,太祖途经江州,见饥民塞道,心有不忍,命开官仓赈济...”
说来也怪,随着一段段善行被念出,黑雾的攻势稍缓,但随即更加狂暴地涌来。
“不够!这些善行太微不足道了!”李老根喊道。
清风道长被黑雾逼得节节后退,桃木剑上出现道道裂纹。危急关头,李小山突然想起什么,从怀中掏出一块玉佩——这是他从地宫一角捡到的,上面刻着“民心即天心”五个小字。
“停下!都停下!”李小山举着玉佩,冲到黑雾前,“我知道你们怨恨,知道你们痛苦!但你们可知道,因为你们的暴政,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他们的怨,又该向谁诉说?”
黑雾竟然真的停了下来,无数张人脸静静对着李小山。
李小山继续喊道:“我李家世代守在这里,不是怕你们,是怕你们出去害了无辜百姓!你们生前造孽,死后还要继续害人吗?”
地宫中一片死寂。突然,黑雾中分出一小缕,轻轻触碰李小山手中的玉佩,然后缓缓后退。
清风道长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它们要的不是辩解,而是...理解与忏悔!”
接下来的数月,三人每晚都进入地宫,不再带活畜,而是带着诚意与黑雾交流。他们讲述历代帝王造的孽,也讲他们做过的点滴善事;讲述百姓的苦难,也讲述天下苍生的宽容。
渐渐地,黑雾不再狂暴,那些人脸上的狰狞表情也柔和了许多。
一年后的中秋夜,当三人再次走进地宫时,发现那团黑雾缩小了大半,只剩下一团柔和的白色光球,光球中隐约可见几个模糊的人影向他们鞠躬致谢,然后缓缓消散。
地宫深处,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似是解脱。
第二天,清风道长告辞离去。李老根和李小山站在皇陵前,望着初升的朝阳。
“爹,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吗?”李小山问。
李老根摇摇头,又点点头:“饲怨的任务完成了,但守陵的任务还在。我们要守着的,不是陵墓里的东西,而是这段历史,这个教训。”
十年后,楚朝覆灭,新朝建立。新皇帝听闻饲怨之事,特旨褒奖李家,并亲自到皇陵祭拜,立下“民为重,君为轻”的碑文。
李小山成了新朝的第一任皇陵守护者,不过他现在的工作,是向来访的人们讲述那段关于“饲怨”的往事,告诫后世为政者当以民为本,否则怨气积累,终会反噬自身。
而每每月圆之夜,他仍会去地宫走走,那里再无黑雾,只有一阵清风,似是历代帝王解脱后的魂灵,轻轻拂过他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