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外三十里的落凤坡,有座送子观音庙,青瓦灰墙,门前两棵老松,看着平平无奇,却是方圆百里最灵验的寺庙。
庙里供着一尊半人高的送子观音石像,据说是前朝一位石匠为还愿,用整块青石雕了三个月才成的。观音眉眼低垂,唇角含笑,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托净瓶,形态逼真,衣袂飘飘。最奇的是那双眼睛,不知用了什么技法,竟像是活人的眼珠,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觉得观音在温和地望着你。
这观音庙灵验之处在于求子。求子的人只需在观音像前诚心叩拜,再供上一碗清水,若次日那碗清水变浑浊,便预示已得子嗣。百年来,不知多少妇人在这求子如愿。有人说是观音显圣,有人说是巧合,但无论如何,这庙的香火一直鼎盛。
却无人知晓,那清水变浊的缘故,是观音像眼中会渗出些许微小的石屑,落入碗中,看去便如清水变浊。老庙祝唤这东西叫“石泪”,说是观音怜悯人间求子之苦而流的泪。
这年春天,宫里的兰妃娘娘也听说了这送子观音庙的灵验。
兰妃入宫五年,圣宠正浓,却始终无子。后宫向来是母凭子贵,没有子嗣的妃嫔,再得宠也如无根浮萍。近来皇上又新纳了几位美人,兰妃心中焦急,四处求医问药,拜佛求神,却始终不见动静。
“娘娘,京城外有座送子观音庙,灵验得很。”贴身宫女小翠低声禀报,“听说只需供奉一碗清水,若水变浊,便是有了。”
兰妃凤眼微挑:“清水变浊?这等粗浅把戏,莫不是骗人的?”
“奴婢原也这么想,可打听下来,竟是真的。吏部尚书的儿媳,成婚八年无子,去求了后,果然有了身孕。还有京兆尹的夫人,也是去了一趟,回来便怀上了。”
兰妃沉吟片刻:“既然如此,本宫便去一趟。”
三日后,兰妃轻车简从,悄悄来到送子观音庙。她摒去随从,独自步入殿中,但见观音石像慈眉善目,不由得心生敬畏,恭恭敬敬地跪在蒲团上,奉上一碗清水。
“信女兰氏,恳请观音大士赐我一子,若能如愿,必重塑金身,再建庙宇。”她连磕三个头,将清水供在神案上。
次日清晨,兰妃早早来到庙中,只见那碗清水果然变得浑浊,碗底似有些许沉淀。她喜极而泣,又连磕了几个头,捐了百两香火钱。
一月后,兰妃果然有了身孕。皇上大喜,赏赐无数。兰妃却暗忖:“此番得子,全靠观音显灵。若那观音庙香火太盛,人人都去求子,岂不显不出我的诚心?再说,若有人也如我一般得子,将来岂不是要与我儿争宠?”
思来想去,她竟生出一个荒唐念头——何不将观音石像请入宫中,独享其灵?
一日深夜,兰妃命心腹太监带人偷偷将观音石像从庙中搬出,运回宫中,藏于她寝宫后的小佛堂内。为掩人耳目,又请工匠仿造一尊相似的观音像放回原处。
老庙祝次日发现观音像被换,长叹一声,知是宫中人所为,却不敢声张,只得对外称观音像需修缮,闭庙数月。
兰妃得观音像后,日日焚香祷告。奇怪的是,自那日后,宫中佛堂内的观音像再未流过“石泪”。而民间那座观音庙,因换了石像,也不再灵验,香火日渐冷落。
兰妃怀胎十月,将至产期。一晚,她忽做噩梦,梦见观音石像眼中流出鲜血,血中有一婴儿啼哭。惊醒后,只觉腹痛难忍,忙唤太医稳婆。
生产之时,兰妃痛得死去活来,只听稳婆一声惊叫,竟昏死过去。待她醒来,只见皇上脸色铁青地站在床前,宫女太监跪了一地,瑟瑟发抖。
“妖孽!你生了什么怪胎!”皇上怒喝道。
兰妃挣扎着抬头看去,只见襁褓中是一个浑身青黑、光滑如石的婴儿,没有五官,没有指节,活脱脱一块人形石头。
“不——!”兰妃惨叫一声,几乎昏厥。
这时,又有太监慌慌张张来报:“娘娘、陛下,佛堂里的观音像……化、化为一堆粉末了!”
皇上大惊,亲去查看,果然见那尊费尽心机运来的观音石像已化作一地石粉,只有那双石眼还完好无损地留在粉末中,似含着无限悲悯。
兰妃见这情景,知是报应,终于崩溃,将偷换观音像之事和盘托出。皇上听罢,又惊又怒,当即下令将兰妃打入冷宫,那石胎婴儿则被送往京郊寂照寺,听天由命。
消息传到宫外,百姓议论纷纷。有人说兰妃心术不正,遭了天谴;有人说那观音石像本是灵石,被强取豪夺,灵气尽失;还有人说,那石胎本是观音泪所化,强求得来,终是空。
却说那石胎婴儿被送到寂照寺后,老和尚慧明见婴儿无口无鼻,却胸口微微起伏,似有呼吸,知非凡物,便将其收留,取名“石娃”。
说来也怪,石娃虽无口不能食,无鼻不能呼吸,却在慧明和尚诵经时,周身泛起温润光泽。慧明察觉此子似能以诵经的愿力为食,便日夜精心照料,以自身修为滋养这石一般的婴儿。
如此过了半年,一对中年夫妇来到寺中。那妇人面容憔悴,眼含泪光。原来他们成婚十余年,始终无子,四处求医问药皆无果,听闻寺中收留了一个怪婴,特来布施,积些功德。
慧明和尚接待了他们,见妇人面善,便引他们去看石娃。
那妇人见到石娃,不但不惧,反生怜爱之心,轻轻将他抱起。说也奇怪,石娃在她怀中,竟发出细微的咕噜声,如寻常婴儿满足时的呢喃。
“师父,这孩儿虽异于常人,却也是条性命,为何被弃于此?”妇人问道。
慧明和尚叹气道:“阿弥陀佛,此子来历不凡,乃是一段因果的产物。”便将兰妃偷观音像、生下石胎的事简要说了一遍。
妇人听罢,泪如雨下:“孩儿何辜,竟受此罪?若师父不弃,我愿带他回家,好生抚养。”
慧明惊讶道:“女施主不惧他异相吗?”
“世间万物,各有其形。这孩儿不能视、不能言、不能听,已是不幸,我怎能因他相貌怪异而嫌弃?”妇人轻轻抚摸着石娃光滑的面庞,石娃似有所感,周身泛起微微暖意。
丈夫见状,也点头道:“既然娘子有意,我们便收养了他吧。虽不能承欢膝下,但也是一份善缘。”
慧明见二人诚心,便应允了:“此子非凡胎,不食人间烟火,需以诚心善念滋养。二位既有此心,或是一段缘法。”
夫妇二人将石娃接回家中。丈夫姓陈,是个落第秀才,以教书为生;妻子姓周,温柔贤淑,绣工精湛。家中虽不富裕,却也和睦温馨。
石娃来到陈家后,周氏日夜不离身旁,虽知他无耳不能听,仍常对他说话唱歌;虽知他无目不能视,仍常抱他出门晒太阳;虽知他无口不能言,仍常轻抚他面庞,如对常儿。说来也怪,在周氏全心全意的爱护下,石娃的身体日渐柔软,不再如先前那般僵硬如石。
一日,周氏梦见一尊观音像,眼中流泪,泪滴落在石娃脸上,竟化出五官来。醒来后,她将梦境告诉丈夫,陈秀才道:“或许是观音指点,我们该去落凤坡的观音庙看看。”
次日,夫妇二人带着石娃来到落凤坡的送子观音庙。只见庙门紧闭,香火冷清。推门进去,但见殿中观音像虽与原来那尊形似,却少了几分灵气。
周氏将石娃放在蒲团上,自己跪在观音像前虔诚祷告:“大慈大悲观世音,信女周氏不敢有所求,只愿这孩儿能得平安。若他真有灵性,恳请菩萨指引明路。”
话音刚落,忽听“咔嚓”一声,那观音像的右眼竟裂开一条细缝,从中流出一滴浑浊的液体,正落在下方石娃的脸上。
奇迹发生了,那液体触及石娃面庞,竟慢慢渗入石肤,原本光滑无面的石娃脸上,渐渐浮现出淡淡的五官轮廓。
周氏又惊又喜,连连叩拜。回家后,她更加细心照料石娃,每日用清水轻轻擦拭他的面庞。说也奇怪,石娃的五官一日比一日清晰,月余后,竟完全显现出来,成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婴儿。
更奇的是,石娃虽然依旧不能视物、不能言语、不能听闻,却能通过触摸感知外界。周氏握他的手,他便微笑;陈秀才将他抱起,他便手舞足蹈。
一晃七年过去,石娃长成了一个清秀的孩童。他虽残疾,却异常聪慧,通过触摸,能知物之形状;通过振动,能感音之高低。陈秀才教他认字,将他的小手放在字上,一遍遍描画,石娃竟能记住字形,以石子在沙盘上写出来。
周氏的绣活也因石娃而精进。石娃常以小手触摸她的绣品,感知图案,然后在她手心画下新的图样,这些图样别致新颖,深受欢迎。陈家的生活因此渐渐改善。
这年冬天,兰妃在冷宫中病重。自被打入冷宫,她日夜受良心谴责,神智渐失。临终前,她忽清醒过来,请求见一见自己生下的那个石胎孩子。
皇上念及旧情,准其所请。陈秀才夫妇得知消息,犹豫再三,还是带着石娃进了宫。
冷宫中,兰妃瘦骨嶙峋,奄奄一息。见石娃进来,她挣扎着起身,颤抖着伸出手:“我的孩儿……”
石娃虽不能视不能听,却似有所感,慢慢走到床前,将小手放在兰妃手上。
一触之下,兰妃泪如雨下:“是我错了,我不该强求,更不该偷走观音像……苦了你了,我的孩儿……”
石娃静静站着,面上无悲无喜,唯有眼角渗出一滴清泪——这是他出生以来,第一次流泪。
当夜,兰妃薨逝。说来也怪,就在同一时刻,寂照寺中那对从宫中带来的石眼,竟也化作了粉末。
陈秀才夫妇带着石娃出宫,回到家中,依旧过着平静的生活。石娃长大后,成为一位有名的工匠,他雕刻的作品,尤其是观音像,栩栩如生,仿佛注入了生命。
有人说,他能通过触摸感知石头的灵魂;也有人说,他的指尖有观音的祝福。每每有人问起他的身世,石娃只是微笑,在沙盘上写下四字:“石本无心,泪自有情。”
落凤坡的观音庙后来重新修缮,又换了一尊新的观音像,虽也灵验,却再没有清水变浊的异象。老庙祝临终前,将“石泪”的秘密告诉了接班人:“那原是观音石像吸取天地灵气,凝结而成的石精,强求得来,反受其害;以善心待之,自有福报。”
而关于那尊化为齑粉的观音像和它流下的石泪,至今仍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为一段劝人向善、莫要强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