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深处,万岁山下,有一处从不记载于任何典籍的隐秘地宫。地宫石门紧闭,门上刻着八个大字:“烛火不灭,圣寿无疆”。
地宫之内,烛光摇曳。一支粗如儿臂的白烛立于中央玉台,烛火静静燃烧,映出周围八位跌坐于蒲团上的身影——他们身着历代龙袍,肌肤饱满,面色红润,却如同木雕泥塑,纹丝不动,连胸口的起伏都没有。
最靠近烛台的那位,便是这诅咒的开端——永乐皇帝。
永乐十九年,深秋。
皇帝又做噩梦了。
梦里他白发苍苍,牙齿脱落,对着铜镜连站都站不稳。惊醒后,他急召太医把脉,得到的仍是那句“陛下龙体康健”,但他自己知道,这两年精力已大不如前。
“朕富有四海,却买不来一寸光阴。”皇帝站在观星台上,望着满天繁星叹息。
贴身太监王瑾小心翼翼地上前:“陛下,那位徐方士说,丹成了。”
丹房内,药香扑鼻。徐方士跪在丹炉前,浑身颤抖:“陛下,贫道有罪!按古法炼制长生丹,不知为何炉中出现的不是丹药,而是这个。”
他双手捧着一支素白蜡烛,烛身温润如玉,却无灯芯。
“此物何用?”皇帝皱眉。
“此乃‘长生烛’,效用诡异。”徐方士声音发颤,“点燃后,能将人的寿命‘储存’于烛火中。只要烛不灭,储寿之人便不死。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古卷记载,储寿者将失去一切感知,如活死人,唯有意识长存。”
皇帝大笑:“荒谬!既得不死,何来囚禁?定是你炼丹不成,编造谎言!”
徐方士还要解释,已被侍卫拖下。皇帝凝视着那支白烛,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
当夜,皇帝独坐寝宫,手持长生烛,内心挣扎。
“若真能长生,失去感知又何妨?朕要的是大明朝万世永存,个人苦乐,不足挂齿。”他对着空荡的大殿自语,“况且,那方士说不定是危言耸听。”
他终于下定决心,按照徐方士先前说的方法,刺破指尖,将血滴在烛芯处。
血滴落下,烛芯自现。皇帝点燃了长生烛。
烛火初燃,他感到浑身舒畅,仿佛回到了二十岁的年纪,皱纹消退,白发转黑,浑身充满了力量。
“成功了!朕成功了!”他欣喜若狂。
但很快,他察觉不对劲。
手中的茶杯突然重若千斤,他竟无法抬起手臂。他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四肢逐渐麻木,最终连眼皮都无法眨动。只有意识清醒如常,困在这具不再受控制的躯体内。
他成了活雕像。
王瑾发现异常闯入寝宫时,只见皇帝端坐椅上,手持白烛,面容年轻了二十岁,却一动不动。
“陛下?”王瑾试探着呼唤,没有回应。
他大着胆子伸手探了探皇帝的鼻息——竟然没有了呼吸。正要惊呼,却见皇帝眼珠微微转动,流露出痛苦与焦急的神色。
王瑾跟随皇帝二十年,立刻明白了什么。他看向那支燃烧的蜡烛,想起徐方士曾说过的只言片语。
“陛下,您可是...被这烛火所困?”王瑾颤声问。
皇帝的眼珠上下移动——这是他们主仆间确认的暗号。
王瑾泪如雨下,跪地叩首:“老奴明白了,老奴定护陛下周全。”
他秘密将皇帝转移至早已建好的地下宫殿,那里有特制的通风系统和防震结构,足以保证烛火不灭。又按照皇帝眼珠指示,将徐方士从牢中提出,逼问长生烛的全部秘密。
“此烛一旦点燃,便与储寿者性命相连。”徐方士面色惨白,“烛火不灭,人不死;烛火若灭,人即刻化为飞灰。储寿者虽得不死,却如身处无间地狱,意识永存,感知全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王瑾听得毛骨悚然。
更可怕的是,徐方士接着说:“此烛还有一个特性——可容纳多位储寿者。后来者只需在烛火前滴血立誓,便可共享此烛,但同样会陷入永恒囚禁。”
皇帝得知这一切后,眼珠剧烈转动。王瑾明白,那是愤怒与绝望。
但事已至此,别无他法。王瑾成了这惊天秘密的唯一守护者。
一年后,洪熙帝登基,但仅在位十月便病重垂危。
那一夜,王瑾来到新帝榻前。
“陛下,先帝其实未崩。”他低声说出惊天之秘,“他在地下宫殿,以另一种方式长生。”
病榻上的洪熙帝震惊不已。
王瑾带他进入地宫。当他看到年轻如昔的父亲端坐其中,周围八盏长明灯映照,烛火温暖,顿时明白了什么。
“父皇...”洪熙帝跪地痛哭。
皇帝眼珠转动,看向儿子,又看向烛火。
洪熙帝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他也将不久于人世,是否要走上这条永恒囚禁之路?
“儿臣...愿随父皇。”洪熙帝哽咽道。
他在烛前滴血,立誓共享长生。不久后,洪熙帝“驾崩”,地宫中多了一尊穿着龙袍的“活雕像”。
自此,这成了朱明王朝最隐秘的传统。每当皇帝病重垂危,便有守烛人出现,告知长生烛的秘密,由皇帝自己选择——是安然离世,还是永恒囚禁。
地宫中的“活雕像”越来越多。
他们无法交流,却意识清醒。最初的永乐帝,在这一百多年的囚禁中,早已将毕生反复回忆、反思。他想起自己夺位时的血腥,想起那些被他处死的大臣,想起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想起徐皇后临终时自己却在外征战的遗憾。
最折磨他的是,他能感知到地宫中的一切变化。
他“看”着自己的子孙一个个加入这永恒囚禁,他们初来时眼中的惊恐与后悔,与他当年如出一辙。他“听”着守烛人每日的禀报,得知大明王朝的兴衰起伏,却无能为力。
嘉靖年间,一场地震险些让烛台倾倒,是守烛人奋不顾身扑上去护住烛火,自己却被砸成重伤。那一刻,永乐帝多么希望烛火就此熄灭,结束这无尽的折磨,但他连闭眼都做不到。
万历末年,第十位皇帝即将加入地宫。
就在滴血仪式开始前,年轻的泰昌帝突然问道:“列祖列宗,你们可曾后悔?”
地宫中一片死寂,但新来的守烛人仿佛听到了一声集体叹息。
泰昌帝看着那些栩栩如生却毫无生气的面孔,突然明白了什么。
“朕不愿如此。”他后退一步,“生死有命,何必强求?这哪里是长生,分明是最恶毒的诅咒!”
他转身欲走,地宫中突然刮起一阵阴风,烛火剧烈摇曳。
所有皇帝的眼珠都在疯狂转动,尤其是永乐帝——那不是愤怒,而是赞同。
泰昌帝愣在原地,若有所思。
次日,他颁布旨意:“朕病已笃,天命如此,不敢逆天而行。”
他成为明朝第一位拒绝长生烛的皇帝。
消息传出,地宫中的烛火似乎更加明亮了。守烛人惊讶地发现,永乐帝的眼角,竟有一滴泪水滑落。
泰昌帝驾崩后,继任的天启帝在病重时也拒绝了长生烛。唯有崇祯帝,在明朝将亡时曾考虑过这个选择,但当他来到地宫,看到列祖列宗的惨状后,毅然放弃。
“朕宁可殉国,不愿为囚。”这是他最后的决定。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最后一任守烛人按照祖训,封闭地宫入口,让这个秘密随大明一起埋葬。
但传说,那支长生烛至今仍在某处地下燃烧,烛火中储存着十位皇帝的寿命。他们意识清醒地困在自己不朽的躯壳中,见证着岁月的流逝,等待着烛火熄灭的那一天。
而那把龙椅,依旧矗立在紫禁城中,等待着下一个愿意以永恒自由换取永恒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