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临安城外有个叫翠竹村的地方,村里有个叫阿竹的姑娘。说起这阿竹,命是真苦,十五岁上就没了爹娘,成了孤零零一个人。好在村子四周都是竹林,阿竹的爹生前就是村里有名的篾匠,阿竹从小跟着学,手艺倒也学了个七七八八。
阿竹心地善良,虽然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见了谁家有困难,总是能帮就帮。她靠着扎竹灯为生,说来也怪,她做的竹灯跟别人的不一样,灯架子特别灵巧,微风一吹,就能轻轻摇曳,竹片相碰,发出细细的声响,像是有人在低语。所以村里人都管她的灯叫“竹语灯”。
这年元宵节,临安城里要大办灯会,阿竹早早扎了几十盏竹灯,打算趁这个机会多卖几个钱。傍晚时分,她正要收拾担子进城,忽然听见门外有小孩的哭声。开门一看,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穿着绸缎衣裳,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此刻却哭得满脸是泪。
“小朋友,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你家大人呢?”阿竹蹲下身,柔声问道。
小男孩抽抽搭搭地说,他跟家人来这边上坟,不小心走散了,找不到回去的路。
阿竹心里一软,看看天色已晚,要是自己不管,这孩子说不定就在这荒郊野外过夜了。她叹了口气,放下担子,拉着小男孩的手说:“别怕,姐姐帮你找家。”
她本想带着孩子沿路问问,可转了一大圈,天都黑透了,也没人认得这孩子。小男孩又累又怕,走不动路了。阿竹只好把他背回自己那间小竹屋。
屋里,阿竹点起一盏自己留着的竹语灯。这灯是她特别制作的,比卖的那些还要精巧几分。灯一点亮,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灯光照在墙上,竟隐隐约约显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尽头有座大宅子。
阿竹以为自己眼花了,揉揉眼睛再看,那光影还在。她心里一动,问小男孩:“这地方你认得吗?”
小男孩一看,立刻叫道:“这是我家!这条路是后山的小道!”
阿竹又惊又喜,提着灯,按照灯影指示的方向走。说来也怪,那灯影会随着他们的移动而变化,就像在引路一般。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果然看到了一座大宅院,门口有家人正举着火把焦急地张望。
原来这孩子是临安城里有名的丝绸商赵员外的独子。赵员外感激不尽,非要重金酬谢,阿竹却只收了应得的灯钱,说这只是举手之劳。
这事不知怎么就被临安城的知府刘大人知道了。这刘知府是个贪得无厌的官,一听世上竟有这等神奇的竹灯,心里就打起了算盘。要是把这技术献给朝廷,或者用来传递密报,岂不是大功一件?
第二天,刘知府就派师爷带着衙役来到翠竹村,说要买阿竹的竹灯手艺。
师爷趾高气扬地说:“阿竹姑娘,你这是祖上积德,知府大人看上了你的手艺。这是二百两银子,买你的制作秘方。”
阿竹看着那盘白花花的银子,摇摇头:“师爷大人,不是民女不识抬举,这竹灯没什么秘方,就是普通竹子做的。”
师爷脸色一沉:“普通竹子?普通竹子能显出光影指路?你蒙谁呢!”
阿竹诚恳地说:“民女也不知那晚是怎么回事,许是巧合吧。”
师爷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威胁道:“阿竹,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知府大人一句话,就能让你在这临安地界待不下去!”
阿竹性子看着温和,骨子里却倔强得很,说什么也不肯卖“秘方”。师爷只好悻悻而归。
刘知府哪肯罢休,几天后亲自带人来到阿竹家。这次他不再客气,直接命令衙役搜查阿竹的家,寻找制作竹语灯的工具和图纸。
阿竹站在院子里,看着那些人翻箱倒柜,心里又气又急。她突然冲进屋里,抱起那盏最心爱的竹语灯,转身就往外跑。
“快追!别让她毁了灯!”刘知府大叫。
阿竹拼命往村外的河边跑,衙役们在后面紧追不舍。到了河边,眼看就要被追上,阿竹回头看了一眼,泪珠滚落,喃喃道:“竹灯有灵,不侍权贵。”说完,纵身一跳,连同那盏灯一起沉入了湍急的河中。
刘知府派人打捞了三天三夜,也没找到阿竹的尸体和那盏竹灯,只好作罢。
村里人都为阿竹伤心,多好的一个姑娘,就这么没了。有人说半夜里听见河边有竹叶沙沙作响,像是阿竹在哭。
冬去春来,河边的冰雪融化了,岸上的泥土变得松软。一天清晨,有个渔夫路过河边,突然发现河岸上长出了一片嫩绿的竹笋,奇怪的是,这些竹子竟然隐隐发着淡光。
更奇的是,这片竹林长得特别快,不出一个月,就成了一片茂密的竹林。风吹过时,竹叶相碰的声音格外清脆,像是有人在轻轻说话。
村里人都说这是阿竹化作了竹魂,守护着村子。大家怀念阿竹,就从这片竹林里砍了些竹子,仿照阿竹的方法制作竹灯。
说也奇怪,用这片竹林里的竹子做的灯,虽然没有阿竹亲手做的那般灵巧,但在夜晚点亮后,灯光特别柔和明亮。要是有谁在夜里迷了路,提着这灯,灯光就会特别照亮正确的方向。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连临安城里的人都知道了。翠竹村的竹灯一下子出了名,供不应求。村里人靠着卖竹灯,日子都好过起来。大家不忘本,赚了钱就在村头建了一座小祠堂,纪念阿竹。
再说那刘知府,因为贪赃枉法,第二年就被革职查办了。新任的知府为官清廉,听说竹语灯的故事后,特地到翠竹村看望百姓,还到阿竹的祠堂上了一炷香。
如今,翠竹村的竹语灯成了当地一绝。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会点起竹灯。老人们说,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如果你提着一盏竹语灯,静心倾听,或许能听到风中传来竹片的低语,那是阿竹在指引迷路的人回家呢。
而那片发光的竹林,每年春天都会发出新笋,生生不息,仿佛阿竹的善良和风骨,永远留在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