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簌簌落下,覆盖了黑风寨的屋顶、操场和远山,将连日来热火朝天的训练和喧嚣,暂时包裹在一片静谧的银白之中。
但在这份静谧之下,是独立一团蓬勃欲出的力量和愈发紧迫的战备节奏。
扩编的命令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一位战士的心头。喜悦和自豪过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更加繁重的任务。团部作战室(聚义厅)里,灯火常常彻夜不熄。
这天,赵大勇、牛剑锋、王二虎、宋亮和新来的三营长孙德胜围坐在一张粗糙的木质地图桌前,上面铺着师部下发和赵大勇凭记忆补充的周边区域地图。
孙德胜是个黑瘦精悍的中年人,脸上带着历经风霜的皱纹,眼神锐利如鹰,话语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多年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经验,让他对地形和敌情的判断有着老猎人般的直觉。
“老孙,你看这里,”赵大勇的手指划过地图上一条蜿蜒的曲线,“这是滏阳河支流,现在天寒地冻,河面虽然结冰,但厚度不明。鬼子在河西岸的柳滩镇设了一个据点,规模不大,大概一个小队左右的兵力,配了一挺重机枪,主要是看守河上的木桥,并征收往来物资,盘查行人。这就像一根钉子,楔在我们根据地边缘。”
孙德胜眯着眼看了看,又用手比划了一下距离:“柳滩镇…离我们这里大概四十里山路,中间要翻过两道梁子。镇子里有维持会,会长是个软骨头,但镇外据点修得挺刁,炮楼有三层高,视野开阔,强攻代价大。”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一旦打响,东南方向三十里的黑石峪炮楼和西南方向二十五里的李家坡据点,鬼子伪军最快两小时就能增援过来。”
牛剑锋接口道:“师部要求我们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个据点就像个毒瘤,附近的乡亲们被盘剥得厉害,敢怒不敢言。拔掉它,不仅能缴获物资,更能极大地鼓舞群众,打通我们向河西发展的通道。但正如老孙所说,硬啃代价太大,必须智取。”
赵大勇沉吟片刻,目光投向窗外纷飞的雪花:“天气是我们的掩护,也是我们的障碍。鬼子肯定想不到我们会在大雪天远程奔袭。关键在于如何快速解决战斗,并在敌人援兵到来前安全撤离。”
一个初步的计划开始在众人反复的商讨、争论、补充中逐渐成型。
他们决定利用雪夜隐蔽接近,采取“奇袭加强攻”相结合的方式。由孙德胜带领三营一部分精锐和老兵组成突击队,设法摸掉哨兵,潜入镇子,尽可能无声地解决炮楼外的敌人。
同时,赵大勇亲自指挥一营和二营主力在外围埋伏,一旦突击队行动暴露或需要强攻,则立即以猛烈火力压制炮楼,并用炸药破门。
同时,派出小股部队携带机枪,在增援敌人来的必经之路上选择险要处设伏,迟滞敌军速度。李大牛的特务连则作为预备队,并负责监视其他方向可能出现的敌情。
“还有一个关键,”赵大勇压低声音,对牛剑锋和孙德胜两人说道,“我有办法可以对柳滩镇据点及其周边地形进行最后一次秘密侦察,摸清敌人哨位换岗规律、探照灯扫射范围以及炮楼火力点的具体位置。”
牛剑锋和孙德胜眼睛一亮个。孙德胜虽然对无人机这东西闻所未闻,但从师部过来时,便隐约提过赵团长有些“特殊手段”,他虽好奇但恪守纪律从不多问,此刻只是重重点头:“太好了!知己知彼,胜算就更大了!”
计划既定,整个独立一团如同精密的机器般高速运转起来。各营连根据任务分工,开始了更具针对性的训练。
孙德胜带着突击队员们反复演练雪地潜伏、静默行进、攀爬和近距离格杀技巧。
王二虎的一营和宋亮的二营练习雪地急行军、阵地构筑和火力协同。李大牛带着特务连的战士,研究如何高效地布置阻击阵地和设置诡雷。
赵大勇则和牛剑锋进一步加强了政治动员和战前准备。他们深入各班排,讲述柳滩镇据点日伪军的恶行,激发战士们的求战热情和阶级仇恨。同时,也反复强调纪律和战术执行的重要性。
被选入突击队的张铁成兴奋又紧张,训练得格外卖力,他那身力气在练习破障和投掷集束手榴弹时派上了大用场。
王小兰和狙击小组的成员们则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任务:战斗打响后,她们需要第一时间寻找制高点,精确清除炮楼上的机枪手和军官,压制敌方火力。
夜深人静时,赵大勇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带着两名经过培训的战士,在寨子后山一处隐蔽地点,进行了最后一次无人机操作演练。
小小的无人机在雪夜中悄无声息地升起,将四周银装素裹传回到控制机上。
出发的前一天,乡亲们送来了干粮和厚厚的鞋垫,让战士们心里暖烘烘的。
独立一团主力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黑风寨,融入了茫茫雪原。战士们反穿着棉衣,白布里子朝外,在雪地上很难被发现。
队伍沉默而迅速地行进,只听到沙沙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低声口令。
按照计划,部队分头行动。孙德胜带着突击队像一把尖刀,直插柳滩镇。赵大勇和牛剑锋率领主力进入预设伏击阵地。李大牛则带着特务连的一个排,奔向阻援阵地。
无人机提前传回了信息:炮楼上的哨兵因为天气寒冷有些懈怠,换岗时间略有延迟,探照灯的规律也已被掌握。
孙德胜不愧是老红军,经验丰富。他带领突击队利用风声和雪幕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镇子边缘,干净利落地解决了两个外围的流动哨。按照无人机标注的路线,他们避开照明区域,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河沟,悄然接近了据点外围的铁丝网。
张铁成用厚厚的棉衣包裹着钳子,小心翼翼地剪开了铁丝网。突击队员鱼贯而入。炮楼下的平房里,传来日伪军喧闹的赌博声,似乎毫无察觉。
然而,就在突击队即将靠近炮楼底层入口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出来小解的伪军迷迷糊糊地撞见了一个正在阴影处等待时机的战士!
“谁?!”那伪军吓得一个激灵,下意识地就要喊叫。
“噗!”一声轻微几乎不可闻的枪响。几乎是同时,埋伏在远处屋顶的王小兰扣动了扳机,那名伪军应声倒地。但倒地的声响和那一声短暂的惊呼,还是惊动了平房里的敌人!
“八路!是八路!”平房里顿时炸了锅,枪声、叫骂声乱成一团。
“进攻!”孙德胜当机立断,大吼一声,手中的驳壳枪率先开火,
“打!”
突击队员们立刻朝着平房门窗猛烈射击,手榴弹也扔了进去。爆炸声和枪声瞬间打破了雪夜的宁静。
“一营二营!开火!”几乎在镇内枪响的同时,赵大勇一声令下。
埋伏在镇外的一营、二营战士们手中的步枪、机枪同时怒吼起来,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泼向炮楼的三层火力点,压制得鬼子几乎不敢露头。预先准备好的炸药包也被战士们冒着弹雨送了上去。
“轰隆!”一声巨响,炮楼底层的大门被炸开了一个豁口。
“冲啊!”王二虎和宋亮跃出阵地,带着战士们发起了冲锋。
炮楼里的鬼子依托坚固工事负隅顽抗,重机枪疯狂地扫射,冲在前面的几个战士不幸中弹倒地。
“王小兰!干掉机枪手!”赵大勇大声吼道。
镇内制高点上,王小兰屏住呼吸,准星牢牢套住了那个喷吐着火舌的射击孔。
“砰!”枪声一响,炮楼里的重机枪顿时哑火了。
“好样的!”赵大勇大喊,“继续冲!”
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镇内,孙德胜带领突击队已经肃清了平房里的残敌,开始向炮楼上层攻击。
镇外,主力部队潮水般涌向据点。李大牛那边也传来了消息,他们成功拦截了从黑石峪方向来的第一批援敌,正在激烈交火。
赵大勇和牛剑锋也冲进了镇子,靠前指挥。赵大勇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对传命兵说道:
“注意观察李家坡方向援敌动向!”
很快,消息传回:“李家坡敌人已出动,约一个小队鬼子和一个连的伪军,正沿大路快速赶来,预计四十分钟后到达!”
“必须速战速决!”
赵大勇对牛剑锋和身边的通讯员命令,“通知各营连,加大攻击力度!十分钟内必须解决战斗!”
战士们仿佛听到了团长心中的焦急,攻击更加猛烈。张铁成扛着爆药包,在火力掩护下冲近炮楼,将爆炸物从炸开的豁口塞了进去…
轰然巨响之后,炮楼内的抵抗终于停止了。
“打扫战场!清点缴获!抢救伤员!快!”赵大勇一连串命令下达。
战士们迅速行动了起来。粮食、弹药、枪支、被服…据点里的物资相当丰富,正好解了独立一团的燃眉之急。民兵们冲上来,帮助抬运物资和伤员。
“报告团长!政委!初步统计,击毙鬼子二十三名,伪军三十七人,俘虏伪军十五人!缴获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挺,步枪六十余支,弹药和其他物资若干!”王二虎兴奋地跑来报告,“我们牺牲了四名同志,重伤五人,轻伤二十余人。”
代价不小,但战果辉煌!这是一场漂亮的胜仗!
“好!告诉同志们,打得好!”赵大勇重重拍了拍王二虎的肩膀,“但不能停留!李家坡的敌人快到了,按预定计划,立刻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