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会典?刑法志》卷三《妖言篇》附载:“成武朝中期,南宫流言兴,市井传‘德佑帝萧桓将复位,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欲阻’,百姓惶惶,或囤粮、或闭铺。顺天府推官(正六品,掌京师治安)受旧党银,置流言于不顾;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查得流言乃镇刑司旧属假扮商贩所传,报谢渊。渊令‘颁安民榜稳民心,续盯流言源头,不贸然捕人,防旧党借 “苛待百姓” 构陷’,史称‘南宫流言案’。” 此案之要,在 “流言为刃” 与 “稳局为盾” 之对弈 —— 旧党借流言惑民心、乱朝局,谢渊以稳控破流言、护社稷,二者角力,显成武中期 “私谋” 与 “公纲” 之深层交锋。
茶馆檐残旗影摇,街谈私语起狂潮。
流言似雾笼京邑,民心如草怯风飙。
枢臣案上谋安策,暗探街头觅祸苗。
不是清时无正理,只缘私党弄阴招。
京师正阳门旁的 “顺和茶馆” 刚开半扇门,檐角挂着的旧旗被风扯得猎猎响,旗上 “顺和” 二字已褪成浅灰,像极了此刻百姓脸上的惶色。刚卸了夜巡甲的京营小兵,攥着两文钱要碗粗茶,刚落座就被邻桌布商拽住袖子:“兄弟,你听说没?昨儿夜里,有人见南宫那边亮了龙旗,说…… 说太上皇要复位了!”
小兵手一抖,粗茶洒了半盏:“真的假的?谢太保掌着京营,能让这事成?”
布商往左右看了看,压着声音:“怎么不能?我昨儿从西市买粮,听见两个商贩说,镇刑司的人都动了,要帮太上皇开宫门;还有人说,谢太保要拦,可边军那边有动静,怕是护不住代宗陛下……”
话没说完,邻桌卖菜的老汉猛地拍桌:“别瞎传!青漠堡败后,就是流言多,害得咱流民半年没敢归乡!现在谢太保推新政,粮价稳了,怎么又来这茬?” 可他话里的底气不足,手却不自觉摸向怀里的碎银 —— 那是他刚卖菜的钱,本想再囤两斗米,此刻倒犹豫起来。
茶馆掌柜从后厨出来,擦着柜台叹:“今早开门,已有三户人家来问‘要不要囤粮’,还有布铺老板说‘要闭铺几日看看’。方才顺天府推官路过,小的上前禀报,推官只说‘百姓闲言,不必管’,转身就进了对面酒肆 —— 谁不知道,推官上月刚收了西市粮商的银,粮商可是旧党那边的人!”
檐外的风卷着尘土进来,落在茶碗里,漾起细小的浊纹。小兵没再喝茶,攥着钱匆匆起身:“我得回营里看看,要是真有动静,得给家里捎信。” 布商、老汉也跟着起身,茶馆里瞬间空了大半,只剩掌柜望着门外,眉头皱成一团 —— 他知道,这流言若止不住,用不了一日,整个京师都会乱起来。
顺天府衙署的前堂,推官正坐在案后翻《顺天府志》,案角压着一个锦盒,里面是西市粮商送的五十两白银 —— 粮商昨晚派人来说 “传流言,事成后再送五百两”,推官虽知这是旧党谋事,却贪银钱,更怕旧党日后报复,便装聋作哑。
“大人,街面上流言更盛了,有人说‘太上皇复位后要废新政,加征粮税’,城南已有百姓囤粮,甚至有人要逃去通州!” 捕头(从九品,掌京师捕盗)匆匆进来禀报,声音里带着急意,“要不要派捕快驱散传谣的人?再贴个告示澄清?”
推官放下书卷,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慢悠悠道:“澄清什么?不过是百姓闲唠,捕快一去,反倒显得官府心虚。再说,谢太保没发话,咱们瞎掺和什么?万一触了哪位大人的忌讳,你我担待得起?” 他眼底闪过一丝慌乱 —— 怕捕快真查到粮商头上,牵连出自己收银的事。
捕头还想劝:“可再不管,民心就乱了!青漠堡后就是因为民心乱,瓦剌才敢围京师……”
“住口!” 推官猛地拍案,茶盏里的水溅出来,落在锦盒上,“休提青漠堡!谢太保自有处置,轮不到你我多嘴!下去!”
捕头咬了咬牙,终是躬身退去。走出衙署,见街面上已有小吏偷偷闭了铺面,百姓拎着包袱往城门走,心里又急又气 —— 他知道推官收了旧党银,却没证据,只能看着流言像野草一样疯长。街角的暗巷里,一道黑影闪过,是玄夜卫的暗探,正盯着推官的衙署,捕头心里一动,没敢多问,只加快脚步往京营方向去 —— 或许,只能指望谢太保了。
兵部衙署的案上,摊着两封密报:一封是顺天府捕头托京营小兵转来的 “流言盛、推官不管”,一封是秦飞送来的 “流言源头指向镇刑司旧属”。谢渊指尖捏着密报,指节微微泛白 —— 他太清楚流言的危害:青漠堡败后,就有 “瓦剌要屠城” 的流言,害得京营兵卒分心,差点丢了德胜门;如今这 “复位” 流言,若传至边军,宣府卫、大同卫的兵卒恐生疑,谢渊掌的边军粮饷调度,怕是要受影响。
“大人,京营前营已有兵卒私下问‘太上皇真要复位吗’,秦云副将(京营副将,字飞虎)已杖责两个传谣的,可流言还在传,要不要再严些?” 兵部侍郎杨武(正三品)匆匆进来,声音里带着凝重 —— 他刚从京营巡查回来,见兵卒心思不宁,怕影响防务。
谢渊摇头,指尖点在密报上 “推官受银” 四字:“严责兵卒没用,得先断流言源头,再稳民心。杨武,你即刻去京营各营,传我令:‘流言乃旧党伪造,谁再传谣,以 “惑乱军心” 论罪;但不许苛待问讯的兵卒,若有兵卒担心家人,可许他们午时休半个时辰,回家报平安。’”
杨武躬身应 “是”,刚要走,秦飞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 —— 是玄夜卫暗探从商贩身上搜出的流言底稿,上面写着 “太上皇复位,废新政、免租银,谢太保阻,乃权臣误国”,字迹是镇刑司旧属常用的 “刀笔体”。
“大人,暗探查到,传谣的商贩都是镇刑司旧属假扮,昨晚在西市粮商库房聚过,粮商已派人去通州传谣,想让流言扩散到边军。” 秦飞递上底稿,声音里带着愤懑,“要不要捕了粮商和传谣的人?”
谢渊接过底稿,仔细看了看,放在案上:“暂不捕。粮商是旧党钩子,捕了他,幕后的人会躲起来;传谣的人多,捕了会落‘谢太保禁言、苛待百姓’的口实,旧党正盼着这个。”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街面方向 —— 那里隐约传来百姓的喧哗,显是流言还在蔓延。
“那怎么办?总不能看着流言乱下去!” 杨武急道,“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刚派人来问,要不要调通州的粮入京,怕百姓囤粮导致粮价涨。”
谢渊转身,目光扫过案上的《大吴律》《六部会要》:“传我令,召户部侍郎陈忠(正三品)、礼部侍郎林文(正三品)来兵部议事。秦飞,你令暗探盯紧粮商和通州的传谣人,录他们的行踪,若有与镇刑司旧属、诏狱署的人交接,即刻报我。”
半个时辰后,陈忠、林文至兵部。陈忠刚落座就道:“大人,通州已有粮商涨价,百姓抢粮,户部需即刻调粮,可按程序,调粮需代宗陛下旨意,可代宗病重,旨意难下……”
林文也道:“安民需颁榜,可榜文需礼部拟写、户部署名,还得盖六部印,程序繁琐,若旧党从中作梗,怕是要延误。”
谢渊点头:“程序不能乱,乱了就给旧党‘擅权’的口实。陈忠,你即刻去户部,拟‘调通州粮入京、平抑粮价’的文书,我以‘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衔副署,再请礼部尚书奏请代宗,若代宗不能批,便以‘社稷紧急’为由,先调粮后补旨 ——《大吴会要?户部篇》有‘边急、民急可先调粮’的先例,合规矩。”
他又转向林文:“林侍郎,你拟安民榜,就写‘代宗陛下安,太上皇居南宫无恙,新政照旧推行,粮价平、赋税稳,传谣者按律治罪’,榜文需你与陈忠、杨武联合署名,盖礼部、户部、兵部印,午时三刻前贴遍京师各城门、市集 —— 百姓信榜文,更信多部门联合署名,能破‘谢太保独断’的流言。”
陈忠、林文齐声应 “是”,匆匆离去。杨武望着二人背影,对谢渊道:“大人考虑周全,可林文是旧党那边的人,他拟榜文会不会动手脚?”
谢渊眼底闪过一丝了然:“林文虽属旧党,却怕担‘传谣乱政’的罪,若榜文出问题,第一个查他,他不敢动手脚。再说,有陈忠、你联合署名,他也动不了手脚。”
五 午时三刻?暗探追踪:玄夜卫的细致与隐忍
京师西市的粮商库房外,玄夜卫暗探贴着墙根潜伏,手里攥着玄夜卫专用的 “录事簿”—— 刚看见粮商派了两个伙计,背着包袱往通州去,包袱里露着流言底稿的边角。暗探轻轻起身,跟在伙计身后,保持着半条街的距离。
伙计走到城门口,被守门的京营兵拦下检查。兵卒翻出包袱里的底稿,皱着眉问:“这是什么?谁让你们带的?”
伙计忙陪笑:“是粮商张老爷让带的,说是给通州的亲戚看的,没别的意思。”
兵卒刚要细问,城门口贴安民榜的吏员喊:“都来看!礼部、户部、兵部联合发的榜,太上皇没事,新政照旧!” 兵卒注意力被吸引,挥挥手让伙计走了。
暗探看着伙计出了城,没再追 —— 谢渊令 “续盯不捕”,他得先查伙计去通州见谁,录下交接证据。他转身往回走,路过市集,见安民榜前围满了百姓,布商、卖菜老汉都在看,有人念出 “粮价平、赋税稳”,人群里的惶色渐渐淡了,有百姓说 “还是谢太保靠谱,没瞎传的那么乱”,还有人转身去开铺、去买粮,市集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暗探走到街角,掏出录事簿,记下 “粮商派伙计赴通州,城门口兵卒因安民榜放行,市集民心渐稳”,然后往玄夜卫北司去 —— 他得把这些情况报给秦飞,再等谢渊的下一步指令。
兵部衙署的案上,安民榜的底稿已拟好,陈忠、林文、杨武的署名墨迹未干。谢渊拿起底稿,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令吏员拿去盖印。杨武汇报:“京营各营已传完令,兵卒没再传谣,有三十多个兵卒回家报了平安,都回来了,说家里人看了安民榜,不慌了。”
秦飞也进来禀报:“暗探跟着粮商伙计到通州,见他见了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从三品)的家人,把流言底稿给了他 —— 李默这是想把流言传到宣府卫,乱边军军心。”
谢渊闻言,指尖在案上轻轻敲了敲 —— 李默是边将,若宣府卫兵卒信了流言,边防线恐生乱,这是旧党最毒的一招。他对秦飞道:“令暗探续盯李默家人,录他与李默的联络方式;再令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从三品),查李默近年的粮饷领用记录 —— 旧党拉拢边将,多是靠‘私给粮饷’,若能查出李默贪墨边军粮饷,既能治他的罪,又能破‘边军支持复位’的流言。”
秦飞躬身应 “是”:“大人,那顺天府推官收银不管事,要不要查?”
“查,但不急。” 谢渊道,“先让他当‘靶子’,看旧党还会不会找他传消息,等抓了粮商、李默,再一并查他,连旧党‘买通地方官’的罪证也一并收了。”
陈忠这时进来,手里拿着调粮文书:“大人,代宗陛下那边已批了,刘焕尚书令通州粮仓即刻调粮入京,下午就能到西市,粮价定能稳住。”
谢渊点头,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兵部大旗。旗角被风吹得舒展,像此刻渐渐稳住的民心。他轻声道:“旧党想用流言当刀,咱们就用稳局当盾 —— 民心稳了,军心稳了,旧党的刀再利,也砍不破咱们的盾。”
西市粮商库房里,粮商正对着伙计发脾气:“安民榜怎么回事?谢渊怎么反应这么快?通州的人说,百姓看了榜,不囤粮了,流言传不下去了!”
伙计低着头:“小的也没想到,礼部、户部、兵部都署名了,百姓信这个,再说,京营也没乱,兵卒还在巡查……”
“废物!” 粮商一脚踹翻凳子,从怀里掏出一封信 —— 是镇刑司旧属送来的,上面写着 “若流言不行,便在西市粮铺放一把火,传‘谢渊不管百姓,粮铺被烧’,再乱民心”。粮商攥着信,脸色阴晴不定 —— 放火是死罪,可他收了旧党太多银,若不办,旧党不会放过他。
他咬了咬牙,对伙计道:“今晚三更,你去粮铺,找个没人的时候,放把小火,别烧太大,能引百姓来就行,然后就说‘是谢太保的人放的,怕百姓囤粮’。”
伙计吓得脸发白:“大人,放火是死罪,玄夜卫还在盯咱们……”
“怕什么?” 粮商道,“旧党说了,玄夜卫的人他们会引开,你只管放!事成后,带你去南方躲着,保你没事。”
伙计没再说话,只是眼底满是恐惧。他不知道,库房外的暗探已听见了他们的对话,正悄悄退去,往玄夜卫北司报信 —— 旧党的顽抗,都在谢渊的监控里,他们的每一步,都在往 “罪证确凿” 的坑里跳。
玄夜卫北司的前堂,暗探把粮商 “欲放火乱民心” 的事报给秦飞。秦飞立刻召来校尉:“你带二十个暗探,今晚二更前到西市粮铺周围埋伏,别让他们放火;再带五个暗探,盯着粮商库房,看旧党会不会来引开咱们的人,录下他们的踪迹。”
校尉领命而去后,秦飞拿着暗探的录事簿,往兵部去 —— 他得把这事报给谢渊,听谢渊的最终指令。路过市集时,见西市的粮车已到,百姓排着队买粮,粮价和往日一样,没人再囤粮,布铺、菜铺都开了,伙计在门口吆喝,市集恢复了热闹,心里不禁佩服谢渊的稳 —— 若换了别人,怕是早派兵捕人,反倒乱了。
到了兵部,秦飞把录事簿递给谢渊,汇报了粮商的计划。谢渊看完,对秦飞道:“今晚别动手,让暗探续盯,录下他们放火的证据,还有旧党引开暗探的人 —— 要抓,就抓个现行,让朝野都知道,旧党不仅传谣,还想放火害百姓,这样按律治罪,没人能替他们说话。”
秦飞明白了:“大人是想让旧党把‘恶’做尽,再一网打尽,既稳民心,又服朝野。”
谢渊点头:“旧党靠‘私’谋事,咱们靠‘公’破局 —— 公义在,民心在,再毒的计,也没用。”
京营前营的校场上,秦云正带着兵卒操练。兵卒们动作整齐,没有了早上的惶惑,喊杀声震得周围的树叶子都动了。秦云见兵卒状态好,心里松了口气 —— 早上传谣时,他还怕兵卒分心,现在看,谢渊的安民榜和 “回家报平安” 的令,起了大作用。
“副将,玄夜卫的人来了,说让咱们今晚加强西市周围的巡查,别让乱人闹事。” 亲兵过来禀报。
秦云点头:“知道了,令前营三队兵卒,今晚二更去西市巡查,配合玄夜卫的人,记住,只防乱,不抓人,听玄夜卫的指令。”
亲兵退去后,秦云望着兵部的方向 —— 他跟着谢渊打德胜门、守安定门,知道谢渊从不会乱来,每次都有周密的计划。这次流言,谢渊没急着动手,却稳住了民心、军心,比直接捕人更有效。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看好京营,别让旧党钻了空子,辜负谢渊的信任。
兵部衙署的人都走了,谢渊独自留在案前,望着窗外的夕阳。夕阳把兵部大旗染成金红色,像他当年在德胜门看到的朝阳 —— 那时是危局,现在也是危局,可只要守住 “民心”“律法”,再难的局也能破。
他拿起案上的《大吴律》,翻到 “妖言惑众” 篇:“凡造妖言惑众者,斩;纵火害民者,斩立决。” 墨迹是永熙帝时修订的,字字都透着 “护民” 的初心。谢渊轻轻合上《大吴律》,心里清楚 —— 旧党违背的,不仅是律法,更是这 “护民” 的初心,他们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夜色开始笼罩京师。西市的粮铺还亮着灯,玄夜卫的暗探在周围潜伏,京营的兵卒在巡查,旧党的粮商还在做着 “放火乱局” 的梦。谢渊站起身,走到案前,点燃烛火 —— 今晚,是旧党顽抗的一晚,也是他稳局的一晚,只要过了今晚,旧党的罪证就会更足,南宫谋变的破局,就会更近一步。
片尾
市井流言的风波暂歇,却未终结:安民榜稳住了京师民心,京营、边军未乱,旧党 “惑民心” 的计破产;粮商欲放火续谋,却仍在玄夜卫监控中,谢渊的 “稳控待实” 之策,让旧党的每一步顽抗都成了 “罪证”;顺天府推官、李默的罪证还在收集,玄夜卫的暗探仍在盯梢,南宫谋变的捕网,正悄悄收紧。
兵部衙署的烛火亮至深夜,谢渊仍在翻阅流言案的录事簿,每一条记录都透着 “公纲” 的坚定;玄夜卫北司的灯笼也亮着,秦飞在部署今晚的埋伏,每一个指令都透着 “精准” 的细致;西市粮铺外的暗探潜伏着,等待旧党露出马脚,每一次呼吸都透着 “隐忍” 的耐心 —— 朝局看似平静,实则 “私谋” 与 “公纲” 的角力仍在继续,流言只是旧党抛出的 “前哨”,真正的对决,还在后面。
卷尾语
南宫流言案,非 “市井闲语” 之浅事,乃旧党 “以流言为刃、乱社稷为的” 之深谋 —— 旧党假商贩传谣,买通地方官纵容,甚至欲放火害民,皆为 “破民心、乱朝局”,为萧桓复辟铺路;谢渊以安民榜稳民心,以续盯待实证,以多部门协同破私谋,皆为 “护社稷、保百姓”,以公纲抵私刃,二者角力,显 “私必乱、公必稳” 之理。
此案之智,在谢渊的 “稳”—— 不急于捕人,恐激民心;不纵容流言,以榜文澄清;不忽视顽抗,以监控收证,步步皆在 “护民”“守法” 的框架内,既破了旧党的计,又立了 “枢臣守纲” 的威。旧党之愚,在 “轻民心”—— 以为流言能乱局,却不知百姓信 “实利”(粮价稳、赋税稳)远胜 “虚言”(复位、废新政);以为买通官吏能成事,却不知玄夜卫监控无处不在;以为放火能续谋,却不知这是自寻死路。
市井的茶碗、安民榜的墨迹、暗探的录事簿、粮商的火把,皆为 “公胜私败” 之注脚 —— 流言似雾,终被 “实利” 吹散;私谋似毒,终被 “律法” 清除;民心似秤,终能称出 “公” 与 “私” 的分量。谢渊的 “稳局”,非怯懦,乃智;非独断,乃公,此亦成武朝 “直臣护稷” 之典范。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治政,善以‘静’制动,流言兴而不慌,私谋起而不乱,唯以民心为基、律法为据,故能化险为夷,安社稷于危难。南宫流言案,渊之稳,显大吴枢臣之风范,亦为后世治流言、稳民心立镜鉴。” 诚哉斯言!流言为刃,可破民心;稳局为盾,可护社稷,谢渊以 “公” 铸盾,终抵旧党 “私” 刃,此乃千古不易之理:民心安,则社稷安;公纲立,则私谋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