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将至,药膳馆的荷塘残荷犹存。晨光透过薄雾,在青石板上投下朦胧的光影。小林提着竹篮从塘边走来,篮中盛着去岁珍藏的莲子,饱满的莲实泛着温润的光泽。
\"程教授,您闻这莲子的香气。\"她轻轻放下竹篮,指尖还带着塘水的清润。陶钵中的莲子经过细心研磨,已成细腻的莲蓉,用竹匙轻舀便显出柔滑的质地,散发着淡淡的荷香。
\"莲子性平,《食疗本草》谓其'养心安神,健脾止泻'。\"我取来青瓷碗,将莲蓉与蜂蜜徐徐调和,\"正值寒露时节,最宜用其宁神益智。\"
郑淮安从地窖深处请出个陶瓮,开瓮时醇厚的咸香悠然飘散。瓮中珍藏着去岁腌制的咸鸭蛋,青壳上还留着斑驳的盐霜。老人用竹刀轻巧地剖开一枚,橙红的蛋黄如旭日初升:\"要选端午前后腌制的鸭蛋,经三伏天曝晒方得此味。《养小录》载,这样的咸蛋黄能'滋阴降火,除烦安神'。\"
制作酥皮时,我选了把用了八年的竹刀。面粉需用荷露和成雪片状,再加入新炼的茶油。小林静立案旁,细心观察着面团的柔韧变化。和面时要心手相印,以掌心温度缓缓揉按,方能成就光洁细腻的面团。
起酥的过程最考验火候。在光洁的案板上铺油酥,覆水皮,反复折叠九次,得五百一十二层酥皮。擀面时力道要匀,让酥皮薄如蝉翼却层次分明。
塑形时更需用心。取酥皮托于掌心,用竹刀雕出莲蓬纹样,置入莲蓉蛋黄馅,五指轻巧收拢,让酥皮如含苞待放。这手法小林练了八载,如今已能捏出栩栩如生的莲蓬造型。
烤制用老旧的陶炉,以松木为柴。生坯入炉先武火定形,待酥皮微黄转文火慢焙,最后用余温煨透。如此烤出的酥饼,方能外酥内润,入口生香。
门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一位老者拄着杖缓缓行来,手指微微颤抖。\"夜来多梦易醒...\"他声音低沉,眼带倦意。我注意到他略显憔悴的面容和泛白的唇色,这是心神不宁之兆。
我奉上一枚新出炉的莲蓉蛋黄酥。他小心接过,轻咬一口。酥皮应声而碎,馅心温润甘美。渐渐地,他紧绷的神情渐渐舒缓,轻声叹道:\"这滋味...让人心境宁和...\"
这让我想起师父的教诲:安神定志如文火慢煨,重在持之以恒。如今这莲蓉蛋黄酥,已成为药膳馆寒露时节的珍品。那些需要宁神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安宁。
暮色渐沉时,我独坐廊下。炉余温尚存,莲蓉的清甜与蛋黄的咸香在秋夜中交融。忽然明白,药膳之道,就是以应时之物,用心烹制出安抚心灵的滋味。正如这莲蓉蛋黄酥,外酥内润,咸甜相宜,恰似寒露清辉,宁静致远。
檐外新月如钩,秋虫寂寂。明日还会有新的食客踏露而来,带着各自的故事。而这一枚酥点,将继续安抚每一个需要宁静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