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神农氏的势力逐渐衰落,各地部落互相攻伐,残害百姓,而神农氏已经没办法征讨这些部落。当时,天下九州之内,洪水灾害还没平息,茂密的丛林遍布大地,部落零散分布,各自占据山川之地,互相掠夺。
有熊国的首领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女子附宝做王妃。一天,附宝在郊外行走,突然遇到北斗七星中的枢星发出感应,一道流光从天上坠落,绕着她的身体转了三圈。当天夜里,附宝梦见一条苍龙钻进自己怀里,醒来后就怀有身孕,经过二十四个月,最终在寿丘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天生就有神灵之气,还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思维敏捷、聪慧过人,长大后忠厚勤勉,成年后更是明辨事理、极具智慧,少典便给他取名“轩辕”——他就是后来被尊为华夏共同祖先的黄帝。
轩辕长大成人后,继承了有熊国的基业。当时天下共同的首领神农氏(炎帝)的后代,管理松弛,部落联盟也慢慢瓦解。轩辕于是修养德行、整顿军队,研究五行之气的变化规律,教导民众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丈量四方土地,还教人们砍伐树木建造房屋、开垦土地耕种庄稼,用粟米作为粮食,用麻纺线制作衣物,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但炎帝的后裔榆罔,还想维持共同首领的地位,于是和轩辕在阪泉的原野上交战。第一次交战时,轩辕的部众用石头当作武器,榆罔的部落凭借神农氏的余威,驱赶野兽组成军阵,轩辕的军队稍稍后退。轩辕这时领悟到“德行才是用兵的根本”,于是在夜里焚香祭拜上天,希望用仁德感化对方,而不是靠武力征服。第二天,上天降下甘霖,洗去了阵前的暴戾之气,轩辕亲自率领族人拿着农具站在阵前,向对方展示耕种带来的好处;又命令伶伦用芦苇制成乐器吹奏,演奏《承云》这首乐曲,乐声和谐舒缓,榆罔部落的人听到后,都扔下武器痛哭起来。榆罔被轩辕的仁德感动,于是率领部落归附,两个部落合并为一,华夏部落联盟从此初步形成。轩辕也尊称榆罔为“炎帝”,共同继承神农氏的祭祀礼仪。
但混乱的时代还没结束,南方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都是野兽的身体、人的面孔,铜做的头颅、铁铸的额头,能吃沙子和石头,还能呼唤风雨。蚩尤看到轩辕和炎帝联合,便率领九黎的部众向西入侵中原,所到之处,烧毁农田和房屋,掠夺人口和牲畜,百姓都四处逃亡。轩辕想用品德感化他,先后三次派遣使者去沟通,可蚩尤每次都杀掉使者,还撕裂使者的尸体来羞辱轩辕。轩辕叹息道:“不是我喜欢打仗,而是这个残暴的恶贼不被上天容忍啊!”于是在涿鹿召集诸侯,誓师讨伐蚩尤。
涿鹿的原野上,阴冷的狂风呼啸不止,黑色的雾气四处弥漫。蚩尤命令风伯飞廉掀起大风,雨师屏翳降下大雨,片刻之间,狂风席卷大地,暴雨倾盆而下,地上的积水达到一丈多深,轩辕的军队阵脚大乱。轩辕登上高台眺望,看到蚩尤军队中弥漫的黑色雾气像毒蛇一样缠绕,知道这是妖术,于是取出昆仑山的玉石制成玉璧,焚香向天地祷告。不久,天空中闪现金色光芒,一条黄龙从云层中跃出,鳞片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流淌闪烁,这正是轩辕召唤来的应龙。应龙张嘴把地上的积水引向东海,地面渐渐显露出来。蚩尤见状大怒,又召来夸父族的巨人,这些巨人手持巨大的木头,想要撞毁轩辕的营垒。轩辕急忙命令应龙叼着燃烧的石头投过去,石头落到地上就燃起大火,烈焰冲天,夸父族的人忍受不了火烤,纷纷后退。
可蚩尤的神通还没用尽,又制造出大雾,大雾连续三天都没散开,轩辕军队的将士全都迷失了方向,甚至互相惊扰。轩辕于是在夜里观察天象,发现北斗星的斗柄始终指向南方,便命令风后按照北斗星的形状,制造出“指南车”。指南车中间立着一个木人,木人的手永远指向南方,就算在大雾中,军队也不会迷失方向。与此同时,轩辕听说西方有位名叫女魃的女神,住在赤水的北边,身上带着像烈日一样的火焰,能止住风雨。于是派遣使者拿着玄圭(黑色的玉圭)前去邀请,女魃被轩辕拯救百姓的心意感动,便跟着使者来到前线。刚到阵前,女魃展开衣袖一挥,身体周围腾起灼热的红色雾气,大雾立刻消散,暴雨也停了下来,太阳重新高悬天空。蚩尤军队中的水汽快速蒸发,士兵们都口干舌燥,再也没有力气作战。
轩辕见时机成熟,手持轩辕剑率领军队冲锋——这把剑是采用昆吾山的赤铜,经过三百六十天冶炼铸造而成的,剑铸成那天,有一条青龙绕着熔炉鸣叫。蚩尤带领八十一个兄弟拼死抵抗,用铜头铁额迎着剑锋撞击,火星四处飞溅,可轩辕剑锋利无比,竟然能斩断他们的铁额。应龙也在阵中盘旋,用爪子抓、用嘴啄,九黎部落的人伤亡惨重。蚩尤见形势危急,想化作一阵风逃跑,女魃抛出一团红色火焰,把他的身形定住。轩辕追上前,一剑砍下蚩尤的头颅。蚩尤的头颅落到地上,化作一片红色的枫树林,直到现在,涿鹿还有“蚩尤血”这个地名,传说就是当时蚩尤鲜血浸染而成。
战争结束后,轩辕收纳了九黎部落的百姓,合并炎帝、有熊、九黎等各个部落。为了让各个部落同心同德,他提取各个部落图腾的精华,把有熊部落的蛇身、东夷部落的鱼鳞、炎帝部落的鹿角、北狄部落的鹰爪、南蛮部落的虎掌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龙”的图腾,向天下宣告:“从今天起,华夏一族,都是龙的后裔。”各个部落看到龙图腾既威严又包容,都真心信服,华夏民族共同体从此有了精神象征。
平定蚩尤后,轩辕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同的首领,号称“黄帝”。他知道天下刚刚安定,百姓需要教化引导,于是广泛招揽有才能的人,推行教化政策,创下了无数神奇的功绩。
首先是创造文字。黄帝看到先民们用结绳的方式记录事情,事情繁多的时候绳子就会混乱,常常出现差错,于是任命仓颉担任左史,让他创造文字。仓颉独自居住在阳虚山上,观察奎星弯曲的形状,留意鸟兽脚印的痕迹,看见山川起伏的轮廓像图画一样,草木生长枯萎的状态各有形态,于是领悟到“按照事物的类别描绘形状”的道理。最初创造“日、月、山、水”这些字,都模仿事物的真实形态;又创造“上、下”这两个字,用一条长横线作为界限,短横线在上面就是“上”,在下面就是“下”。文字创造完成的那天,天上降下粟米,鬼神在夜里哭泣——上天用降粟米的方式祝贺人间有了文明,鬼神用夜里哭泣的方式哀叹自己从此无法隐藏踪迹。黄帝得到文字后,命令手下人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传给各个诸侯,百姓都学习使用文字,从此华夏告别了野蛮落后的时代,开启了文字文明的开端。
其次是制定音律。黄帝听到天下的声音,有的悲伤、有的喜悦,有的刚劲、有的柔和,想要用音律调和百姓的心境,于是任命伶伦担任乐官。伶伦接受命令后,向西走到昆仑山的北面,采摘懈谷的竹子,把竹子截成竹筒,每根竹筒长三寸九分,吹起来的时候,声音像凤凰鸣叫一样动听,这就是“黄钟”律。他又选取十二根竹管,按照凤凰的鸣叫声,确定出十二律吕:雄凤鸣叫六声,对应六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雌凰鸣叫六声,对应六阴吕(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黄帝又命令荣将铸造十二口钟,用来配合十二律吕,演奏《咸池》这首乐曲。每当举行祭天仪式时,钟鼓一起奏响,音律和谐美妙,连各种野兽都跟着节奏起舞,诸侯们都赞叹道:“这真是上天的乐曲啊!”
再就是开创医药。黄帝看到百姓遭受疾病折磨,有的死于瘟疫,有的死于伤痛,于是召集岐伯、雷公等医生,在明堂里讨论医学道理。黄帝问:“人为什么会生病呢?”岐伯回答说:“天地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五行之间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五脏之间相互辅助又相互影响,人生病的原因,都是因为五行失衡、五脏功能失调。”黄帝又问:“用什么方法治疗疾病呢?”雷公回答说:“草木有不同的药性和味道,金属、石头也有不同的特性,可以借助它们的特性来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还有针灸、艾灸的方法,可以疏通经络、引导气血运行。”黄帝于是和岐伯走遍山川,亲自品尝各种草木,辨别它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记录下哪种草木能治疗哪种病症——比如麻黄可以驱散风寒,甘草能调和各种药物的药性,丹参可以促进血液流通。两人把讨论的医学道理、药方,一一记录下来,编成《黄帝内经》十八卷,传给后代,拯救无数百姓脱离疾苦。直到现在,中医又叫做岐黄之术,源头就来自这里。
除此之外,黄帝还命令共鼓、货狄制造船只和船桨,方便人们渡过江河湖海;命令邑夷制造车子,方便交通运输,“轩辕”这个名字,也因为他造车的功绩而来;命令胡曹制作衣服,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让百姓懂得礼仪规范;命令隶首创造算术方法,制定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方便人们进行交易;命令宁封子担任管理制陶的官员,烧制陶器,让百姓抛弃简陋的土器改用陶器,饮食更加洁净。黄帝又划分田野、设置州郡,安排左右大监,监督天下各个部落,各个部落和睦相处,祭祀天地鬼神、名山大川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只要是天下的名山,黄帝都会亲自前往举行封禅仪式,祭拜天地,祈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物产丰富。
黄帝治理天下一百年,天下安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晚上不用关门防盗,路上丢失东西也不会有人私自拿走。但黄帝清楚,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天道是无穷无尽的,他想寻求长生的方法,以便永远保护华夏百姓。后来听说崆峒山上有位叫广成子的上古仙人,住在石头屋子里,懂得天道的关键道理。黄帝于是放弃帝王的尊贵身份,穿着粗布衣服,踩着草鞋,前往崆峒山拜见广成子。
到达崆峒山后,黄帝看到山势高达万仞,云雾缭绕,没有可以攀登的道路。于是他斋戒三天,摘掉帽子、光着脚,步行上山。走到半山腰时,一位叫赤松子的仙人出现,问道:“你是天下的君主,为什么要这样辛苦自己呢?”黄帝回答说:“我听说广成子懂得天道,我想向他请教长生的方法,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保护百姓。”赤松仙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于是带领黄帝来到石头屋子前。广成子正躺在床上不起来,黄帝在台阶下跪拜,说:“听说先生明白最根本的道,希望先生能告诉我,怎样修养身心,才能活得长久?”广成子没有回应。黄帝再次跪拜,说:“我希望听您讲讲天道的关键、阴阳变化的规律。”
广成子这才猛地坐起身,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正好问到了道的精髓!我告诉你:最根本的道的精华,深邃幽暗;最根本的道的极致,昏沉静默。不看不听,保持精神的宁静,身体自然会保持健康。一定要保持安静、保持清净,不要让身体劳累,不要让精神动摇,这样才能长生。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心里不要胡思乱想,你的精神就会守护身体,身体就能长生不老。”说完,广成子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又指向昆仑山的方向,说:“昆仑山是天帝在人间的都城,有西王母住在那里,你可以去拜见她,获得象征土德的凭证。”
黄帝感谢广成子后,就前往昆仑山。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山上长着一种叫木禾的植物,高达五寻(一寻约八尺),树干粗达五围(一围指两臂合抱的长度);东边有青鸟栖息,西边有三足乌站立,北边有九尾狐游走。黄帝走到昆仑山上,看到西王母乘坐着云车,由白虎驾车,左右两边有仙女手持旗帜,仙乐缭绕。西王母对黄帝说:“你治理天下有功,德行和土的特性相契合,天下的中央属于土,土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你应当承接土德,成为中央天帝。”于是授予黄帝玄圭(象征土德的祥瑞之物),又赏赐他长生不老药,说:“这药可以帮助你飞升成仙,但你需要先回到人间,了结尘世的缘分。”
黄帝带着玄圭和长生药返回部落,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间,于是召集大臣们,立昌意为太子,叮嘱他们说:“我离开后,你们要辅佐昌意,遵守我的治国之法,不要丢失华夏的精神根基。”又把《黄帝内经》、音律知识、文字方法,一一托付给大臣,百姓们听说后,都痛哭流涕地挽留他。
黄帝在鼎湖岸边,修筑祭坛炼制丹药。丹药炼成那天,天空中出现吉祥的云彩,一条黄龙从天上降落,鳞片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胡须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一样长。黄龙低下头,对黄帝说:“天帝召唤你,可以乘坐我上天。”黄帝登上龙背,大臣和百姓们争相抓住龙的身体,想跟着黄帝一起上天,黄龙抖动鳞片,人们都掉落在地上,只有黄帝和七个人飞升上天。百姓于是取出黄帝留下的衣服和帽子,埋葬在桥山,这就是黄帝陵。
黄帝飞升上天后,天帝任命他为“中央土德帝”,居住在紫微宫,统管四方天帝(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主管五行中的土元素,负责孕育万物。他虽然在天界,却依然牵挂着华夏百姓:看到人间发生瘟疫,就托梦给岐伯,让《黄帝内经》完整地流传下来;看到诸侯之间发生纷争,就派遣神龙下凡,显示“龙的后裔同出一源”的征兆,让诸侯停止战争;看到百姓遭遇灾荒,就命令风雨按时到来,让五谷丰收。
后来道教兴起,尊奉黄帝为“修仙始祖”,说他得到广成子传授的道法,丹药炼成后飞升成仙,成为道教“三清”之下的重要神灵。而华夏子孙,无论身处哪个地方,都自称“黄帝子孙”“龙的传人”——黄帝讨伐蚩尤时的勇猛,创造文字时的智慧,开创医药时的仁心,飞升后对人间的庇佑,早已变成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跨越千年时光,永远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