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之约
林深站在“守望者”号科考船的甲板上,咸涩的海风卷着碎浪扑在他脸上,手里攥着的水质检测报告被吹得边角发卷。显示屏上,代表浮游生物密度的蓝色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下滑落,像极了过去十年里东太平洋渔场渔获量的走势。
“林队,拖网采样结果出来了。”实习生小陈抱着样本箱跑过来,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慌乱,“三小时,就捞上来两条幼体小黄鱼,还有...还有这个。”小陈从箱底翻出一只背甲破裂的海龟,壳上还缠着半截渔网,早已没了生命迹象。
林深的指尖触到海龟冰凉的背甲,指腹传来的粗糙质感让他想起二十年前。那时他还是渔船上的学徒,跟着父亲在这片海域作业,一网下去总能捞起满舱银光闪闪的鲭鱼,海龟偶尔误入渔网,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解开绳索,看着它们慢悠悠游回深海。可现在,这样的场景成了奢望。
“通知各监测点,加大对非法渔船的追踪力度。”林深把报告塞进防水袋,快步走向驾驶室,“另外,把近三年的兼捕误杀数据整理出来,下午要给国际渔业联盟的视频会议做汇报。”
驾驶室里,电子海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正围着禁渔区边缘打转,那是未登记在册的非法渔船。船长老张指着其中一个闪烁的红点叹气:“昨天刚跟丢一艘,船上装的都是‘绝户网’,网眼小得连刚孵化的幼鱼都跑不掉。我们的巡逻船速度跟不上,等赶到的时候,他们早就把渔获转移走了。”
林深盯着海图,眉头拧成一团。东太平洋渔场曾是全球四大渔场之一,可近十年里,由于过度捕捞和非法作业,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下降了60%,兼捕误杀导致海龟、海鸟等海洋生物的数量锐减。去年,当地渔民因为渔获量暴跌,甚至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
“不能再等了。”林深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早已草拟好的《海洋渔业伦理捕捞公约》草案,“下午的会议,我们必须推动各国签署这个公约,否则再过五年,这片海域就真的无鱼可捕了。”
视频会议上,各国代表的意见分歧严重。岛国斐济的代表率先表态支持:“我们国家90%的蛋白质来源依赖渔业,资源枯竭对我们来说是灭顶之灾。公约里的休渔期、最小捕捞规格,这些都是必要的措施。”
可挪威的渔业企业代表却摇着头反驳:“每年四个月的休渔期,会让我们的渔民损失近三分之一的收入。而且资源养护费的标准太高,企业根本承担不起。”
“承担不起?”林深调出一组卫星图片,画面里,一艘挪威籍渔船正在用炸鱼的方式作业,海面上漂浮着成片的死鱼,“你们的企业用非法手段捕捞的时候,怎么不说承担不起?这些被炸死的幼鱼,本来可以长成未来的渔获;被误杀的海龟,需要二十年才能成年。现在不付出代价,将来整个渔业产业链都会崩塌。”
林深的话让会议室陷入沉默。他趁机放出兼捕误杀的统计数据:每年全球因渔业作业误杀的海龟超过10万只,海鸟更是多达30万只。屏幕上,一只被渔网缠住的信天翁挣扎的画面,让不少代表皱起了眉头。
“我们可以调整资源养护费的比例,但休渔期和禁止非法捕捞的条款不能改。”林深放缓了语气,“而且我们建议,在捕捞作业中安装兼捕减少装置,这种装置能让海龟和海鸟的误杀率降低80%以上,成本却只占渔船总投入的5%。另外,我们计划建立全球渔业捕捞溯源系统,每一艘渔船都安装定位和渔获记录设备,从捕捞到销售,全程追踪,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非法渔获流入市场。”
经过三天的激烈讨论,《海洋渔业伦理捕捞公约》终于在22个国家的代表手中签下。消息传到“守望者”号上,小陈兴奋地拉着林深去甲板上庆祝,却看到林深正对着海图发呆。
“林队,我们成功了,你怎么还不高兴?”小陈疑惑地问。
“签署公约只是第一步。”林深指着海图上的禁渔区,“你看,这里还有很多非法渔船在活动。而且有些国家虽然签了字,但执行力度能不能跟上,还是个问题。”
果然,公约生效后的第一个月,就出了问题。一艘韩国渔船在休渔期内偷偷进入禁渔区捕捞,被巡逻船发现后,竟然销毁了渔获记录设备,试图逃避处罚。更严重的是,在南美海域,有渔民因为不满休渔期的规定,暴力对抗执法人员。
林深不得不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和各国代表商议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他们从每个签约国抽调执法人员,组成跨国执法船队,在重点海域24小时巡逻;同时,优化全球渔业捕捞溯源系统,给每一批渔获都打上电子标签,一旦发现来源不明的渔获,立即追溯到对应的渔船和企业。
为了让渔民接受休渔期的规定,林深还和当地政府合作,开展渔民转产培训。在菲律宾的一个小渔村里,他看到渔民阿凯正跟着技术员学习海水稻种植技术。
“以前我靠捕鱼为生,休渔期的时候只能在家闲着。”阿凯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现在种海水稻,一年的收入比以前捕鱼还多。而且我知道,休渔是为了让海里的鱼多起来,以后我的儿子还能靠捕鱼生活。”
看着阿凯黝黑脸上的笑容,林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第一次来这个渔村的时候,阿凯还因为休渔期的规定和他争吵过,现在却成了公约的支持者。
时间一天天过去,公约的效果慢慢显现。在东太平洋渔场,林深他们监测到小黄鱼的幼体数量比去年增加了40%;在澳大利亚海域,被误杀的海龟数量下降了近90%。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些多年未见的珍稀鱼类,竟然重新出现在了渔民的渔网里。
一年后的夏天,林深再次登上“守望者”号。小陈拿着最新的监测报告跑过来,声音里满是激动:“林队,你看!浮游生物密度恢复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也在稳步上升。还有,昨天有渔民在禁渔区外捕捞到了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黄鱼,这可是近五年里最大的一条!”
林深接过报告,看着上面不断上升的数据,嘴角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走到甲板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金。
“老张,开船吧,我们去下一个监测点。”林深对船长说。
“好嘞!”老张应了一声,“守望者”号缓缓驶离港口,向着深蓝的大海深处驶去。海风再次吹起林深的衣角,这一次,风里不仅有咸涩的味道,还带着一丝希望的气息。
林深知道,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是一条漫长的路,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各国能够坚守《海洋渔业伦理捕捞公约》的承诺,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总有一天,这片深蓝的大海会重新恢复往日的生机,成为鱼类的天堂,也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
在“守望者”号的身后,是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在它的前方,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林深站在甲板上,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知道,他们的“守望”,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