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像一块浸透了水的黑布,把陆家嘴的霓虹揉成模糊的光斑。陈砚之站在“蜂巢金融”总部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区块链理财产品“蜂链宝”的实时交易额正以每秒百万的速度攀升,可后台弹出的红色预警提示却像针一样扎进眼里:“匿名账户异常转账,疑似资金池挪用,涉及金额1.2亿。”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时,带着一身寒气的林野把检测报告拍在桌上。这位前央行金融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专家,袖口还沾着机场的雨渍,镜片后的眼睛亮得逼人:“陈总,你敢说不知道‘幽灵节点’的事?三个月前你们接入的海外矿池,根本没有合规备案,现在它正把投资者的钱拆分成小额加密货币,往暗网的洗钱通道里转。”
陈砚之的手指攥紧了窗沿,指节泛白。蜂巢金融是他用五年时间建起的帝国,从最初的区块链支付结算,到如今覆盖百万用户的理财产品,他始终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直到上周,一位72岁的老人带着打印的转账记录找到公司,说自己把养老钱全投了“蜂链宝”,现在却连本金都提不出来。老人浑浊的眼泪落在纸上,晕开“保本保息”四个印刷体字,那一刻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去中心化”技术,正在被贪婪的合作伙伴变成收割普通人的镰刀。
“我已经让技术部冻结了那几个匿名账户。”陈砚之的声音有些发紧,“但法务说,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反而成了麻烦——所有转账记录都在链上,可我们找不到实际控制人,就算报警,跨境追踪至少要半年。”
林野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页的红色批注:“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们只盯着技术安全,却忽略了伦理风险的核心——区块链的‘透明’是对技术而言的,对普通投资者却是‘黑箱’。你以为把风险提示写在协议第17页的小字里就合规了?那位老人连私钥和公钥都分不清,她怎么知道自己投的钱,其实在给海外的赌博平台做资金池?”
窗外的雨更大了,打在玻璃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陈砚之想起三年前,他在金融科技峰会上第一次见到林野。当时林野举着一部旧手机,当着全场嘉宾的面说:“现在的区块链金融,就像给马车装火箭发动机——技术跑得越快,越容易忽略路上的行人。伦理不是枷锁,是刹车。”那时他只觉得这话太保守,可现在,他终于明白“刹车”的意义。
第二天清晨,陈砚之召开了紧急董事会议。会议室里,几位股东的声音像炸开的锅——有人说要赶紧找公关公司压下负面新闻,有人提议把责任推给合作的矿池方,还有人咬牙说干脆“割一波韭菜”后关闭平台。陈砚之把老人的转账记录复印件推到桌子中央,声音平静却坚定:“五年前我们做区块链,是想让金融更公平,不是让它变成骗钱的工具。今天起,‘蜂链宝’暂停发售,所有异常账户的资金由公司先行垫付,给投资者退款。另外,我决定成立伦理审查部,由林野担任负责人,以后任何新产品上线前,必须先过伦理关。”
“你疯了?”最大的股东张总拍着桌子站起来,“先行垫付要花多少钱?成立伦理审查部,难道以后每个项目都要等几个月?”
“钱可以再赚,但信任没了,公司就彻底完了。”陈砚之看着张总,“张总,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那位老人时,她怎么说的吗?她说‘你们是大公司,我信你们’。这句话,比任何利润都重。”
林野的伦理审查部很快运转起来。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蜂链宝”的产品说明书重新改写——用漫画代替专业术语,把风险提示放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甚至制作了“区块链金融小课堂”的短视频,教投资者如何识别资金池风险。技术部则在林野的建议下,开发了“伦理追踪系统”:所有转账超过5万元的账户,必须进行实名认证;海外资金流动需要经过三道合规审核;一旦发现疑似洗钱的交易,系统会自动冻结并报警。
可麻烦还是找上了门。一周后,陈砚之接到了海外矿池方的电话,对方威胁说如果蜂巢金融继续“多管闲事”,就曝光他们早年的一笔“灰色交易”。张总趁机在董事会上发难,说林野的审查太严,得罪了重要合作伙伴,现在公司的资金链已经快撑不住了。
那天晚上,陈砚之在办公室里待到深夜。林野敲门进来时,手里拿着一份新的检测报告:“我们发现,那个矿池方不仅在洗钱,还在利用区块链的匿名性,帮恐怖组织转移资金。我已经把证据交给了国际刑警,他们会配合我们追踪资金流向。”
陈砚之看着报告上的证据,突然松了口气。他想起林野曾经说过:“伦理风险防范,不是在问题出现后补救,是在问题发生前,就把漏洞堵上。”现在他终于明白,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不仅能记录交易,还能记录责任——每一笔合规的转账,每一次严格的审查,都是在为“信任”铺路。
一个月后,蜂巢金融的退款工作全部完成。那位72岁的老人再次来到公司,手里拿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守信用,有良心”。陈砚之把锦旗挂在伦理审查部的墙上,林野笑着说:“现在知道伦理审查不是刹车了吧?它其实是方向盘,帮我们走对路。”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办公室,落在“伦理追踪系统”的屏幕上。上面的数据还在跳动,但红色的预警提示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合规通过”。陈砚之看着屏幕,突然想起三年前在峰会上听到的那句话——技术跑得越快,越不能忽略路上的行人。而区块链金融的未来,从来不是靠技术的“快”,而是靠伦理的“稳”。
后来,蜂巢金融的“伦理审查模式”被写进了《区块链金融行业规范》,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效仿他们的做法。有人问陈砚之,做伦理风险防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是看到投资者打开账户时,眼里不再有疑惑,只有安心。因为我知道,我们做的不仅是金融,更是信任。”
暴雨早已停了,陆家嘴的霓虹重新变得清晰。陈砚之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区块链金融的路还很长,伦理风险防范也永远没有终点,但只要守住“信任”这两个字,就永远不会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