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皆迫切期望即刻启程。
朱允炆心中再无往昔傲气,只愿尽快携吕氏赴封地,远离应天府纷扰。
吕氏随朱允炆队伍,含泪向朱标道别:“太子爷,您保重身体。”
朱标神色复杂,对吕氏点头嘱咐:“到了苏州府,务必照顾好允炆。”
他心中亦不愿吕氏殉葬,唯恐她毁了朱允炆。
但如今看来,即便她有此意,也无从施展。
这或许已是最佳结局。
此番送行,除朱元璋父子外,还有众多东宫官员与朝中重臣。
朱允炆与朱允熥迅速就藩,出乎众人意料。
更令人惊讶的是,太子妃吕氏似乎也被“流放”。
名义上是前往苏州府协助朱允炆筹备婚礼,实则众人皆知其中缘由。
朱允炆闯入御书房为母求情之事已广为流传,但多数人不知其中细节,更不知吕氏陪葬之事。
若知晓,定会震惊不已。
蓝玉与常升也在送行队伍中,私下议论纷纷:“太子殿下之前所言,显然非虚,此乃为汉王朱松铺路之举。”
“皇爷爷、父亲,儿臣不孝,无法再伴你们左右尽孝。”
朱允炆与朱允熥一同向朱元璋和朱标跪下,恭敬地磕了个头。
朱元璋深情地嘱咐两个孙子:“到了封地,要安分守己,多为百姓谋福祉,治理好你们的领地。”
“孙儿定当铭记皇爷爷的教诲!”兄弟俩坚定地回应,连连点头。
“时候不早了,你们启程吧。”朱元璋满意地点头示意。
随即,朱允炆兄弟俩的队伍踏上旅程,他们的封地不同,过江后需分道扬镳,一东一北。
朱允熥心中暗自期盼能早日远离朱允炆和吕氏母子。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朱元璋和朱标的眼中流露出几分落寞。
“回宫吧。”朱元璋轻声吩咐,一行人转身返回。
车辇内,气氛略显压抑,显然,朱元璋父子对孙子的离去有所不舍。
“标儿,回宫后你着手安排去汉中的事宜。”朱元璋察觉到朱标的情绪低落,突然提及西巡汉中之事。
“儿臣明白,回去后立即派人通知九弟,确认西巡队伍的人数和名单。”朱标回过神来,点头应允。
朱允炆兄弟俩已前往封地,接下来只需处理好细节,朱元璋和朱标便可启程西巡。
回到皇宫,朱元璋开始筹划西巡的各项事宜,心中盘算着诸多事务。
他渴望亲眼见证西北两府的发展,期望老九能为大明开拓疆土,更希望能再访定军山,探望那汉中寂军墓。
提及寂军墓,朱元璋不禁回想起模拟朱匣烨时,在梦境中见到的层层棺椁,特别是老九一家那透明的棺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保持尸身不腐的神奇手段,老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系统,上次推演朱匣烨时,我们窥见了汉中寂军墓内部,但那景象似乎并不全面。”
“能否告诉我,寂军墓内到底有多少棺椁,又有多少人长眠于此?”
朱元璋好奇地向国运系统发问。
“目前汉中寂军墓仅有三千将士长眠,但在其最辉煌的时期,寂军规模曾超过万人!”
“除了天道皇帝朱松一家,还有八个将军墓室。”
国运系统缓缓道来。
“这么多?”
“这八位将军都是谁?想必都是老九麾下的猛将吧?”
朱元璋听后心中一动,继续追问。
他猜想,这八大将军中必有耿青、秦武和杨赫三人。
“寂军八大将军分别是:耿青、秦武、杨赫、周通、王伍、陈启、周定北、于谦。”
果然,随着国运系统报出名字,朱元璋心中大震。
其中七人,他或在现实中知晓,或在梦境推演中遇见,如王伍、于谦,他现已熟识。
“周定北是何人?”
朱元璋好奇地问道。
“周定北乃周通之后,周通生于天道年间,而周定北则是昊武年间之人,为朱松一脉第二位皇帝麾下忠良之后。
昊武大帝特请皇卫道观长老为其举行国葬,葬于定军山。”
国运系统详细解释。
朱松一脉的第二位皇帝?
“这位昊武皇帝,是老九的孙子辈吧?”
朱元璋又问。
“正是。
但后来,周家在昭武大帝之后遭遇灭族之灾,因全力支持臻仁皇帝,最终全家被诛九族。”
国运系统再次说明。
好一个忠良之后!
朱元璋听后,心中感慨万千。
然而,这八人即便死后成为寂军一员,后世历史对他们的记载也寥寥无几。
这周家的两位和王伍,命运各异。
周家后来遭遇灭族之灾,后世皇帝定会设法掩盖相关史实。
王伍年少时是个无赖,但他驻守北境一城,成功拖垮瓦剌大军,成为民族英雄。
然而,他的高光时刻过后便离世,相关记载寥寥。
尽管如此,天水市仍为他立碑,其事迹在天水一带小范围内流传。
朱元璋突然想到寂军墓中的老九与朱慧英,再次发问:“寂军墓中,除了老九,是否还有其他大明皇帝?”
他记得梦境推演中,曾跟随朱匣烨视角见到老九与朱慧英的棺椁。
朱慧英虽为女帝,但仍属大明皇帝。
如此算来,已有两位。
且墓室结构,俨然陵寝规制。
国运系统回应:“寂军墓中,共葬大明十八位皇帝!”
朱元璋闻言,目瞪口呆。
他虽猜到有其他皇帝,却未料到数量如此之多。
十八位皇帝,莫非老九一脉的皇帝尽在此墓?
“我记得你说过,大明在老九一脉共有二十二帝?”朱元璋急问。
系统答:“的确二十二帝,但有四位未入寂军墓。
如宿主、建文帝,及两位被废黜的皇帝,刚好四人。”
朱元璋沉默。
除他与朱允炆外,汉中寂军墓几乎成了大明皇家陵园。
且朱允炆已不可能复位,大明今后实则只有二十一帝。
除他这位开国皇帝外,仅余两位被后世废黜的皇帝未入此墓。
这一问,着实令人震惊。
……
北平燕王府。
姚广孝近期未居于庆寿寺,而是被朱棣留于燕王府。
近来事端频发,朱棣需姚广孝近身以备咨询。
朱允炆与朱允熥分赴封地的消息迅速传至北平。
朱棣闻此,内心震撼,更兼有令他讶异之事:朱标与朱元璋曾欲令吕氏殉葬,后因朱允炆主动请缨赴封地,吕氏方得保全;再者,朱元璋与朱标将西巡汉中府。
此消息太过惊人,朱棣半晌未能回神。
早前,朱棣与姚广孝曾议及朱允炆与朱允熥封王之事,视为机遇。
然他未料到,朱元璋与朱标如此急迫地令二人赴封地。
更甚者,在此关头,二人还欲西巡汉中,朱棣难以平静。
“父皇与大哥究竟何意?”朱棣面色阴沉,问姚广孝,“他们真要扶老九上位?”
姚广孝沉吟道:“此事难以断定。
或许陛下与太子爷西北之行另有他因。
记得上次太子西巡,乃为迁都西安府之事,此番是否与迁都相关?观汉中、西安两地发展,迁都亦非不可能。”
“若非迁都呢?”朱棣眯眼追问。
直觉告诉他,二人西巡非因迁都。
如此大事,早有风声,而今朝廷无丝毫迹象,极为反常。
“或许为太子殿下身体之故。”姚广孝续道,“太子乃汉王朱松所救,你亦知晓。”
“似乎只有汉王朱松能救太子了。”姚广孝分析道。
“那让大哥去不就行了,老爷子何必亲自出马?”朱棣摇头不解。
“或许,陛下和太子西巡,目标正是汉中府和汉王!”
“这么说,什么可能都有了。”姚广孝无奈叹息。
“什么叫什么可能都有?”朱棣眉头紧锁。
“可能他们只是想去看看汉中府现状,探究汉王朱松如何发展西北。
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我们猜不透。”姚广孝想了想,觉得有些猜测对朱棣不利,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他冲动行事。
“殿下更应关心朱允炆就藩之事。”姚广孝话锋一转。
“何意?”朱棣不解。
“我曾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朝中儒生可利用,吴王殿下为何不可?”姚广孝认真提醒。
“朱允炆在宫内,利用他或许不易。
但若就藩,不正是机会吗?”
“你是说,让本王与朱允炆合作,对付老九?”朱棣心头一动。
“正是。
朱允炆或许单纯,但太子妃绝非池中之物,她不会轻易屈服。”
“若用好这枚棋子,或可助我们反败为胜。”姚广孝点头。
“问题是,本王能拿什么条件让这枚棋子为我所用?她野心勃勃,定会索要重利。”
“本王总不能为他人作嫁衣裳吧?”朱棣心动之余,又生迟疑。
合作需以利益为前提,否则对朱允炆母子而言,只是空谈。
“和尚所言合作,与殿下所想或有出入。”
“此时,殿下静观其变更为上策。”
“棋子不仅可用于交易,关键时刻亦可舍弃。”
姚广孝面露冷笑,全无僧人模样。
“此言何意?”
朱棣闻此,脸色骤变。
“假设吴王猝死,结果会如何?”
姚广孝冷笑反问。
朱棣闻言,不禁倒吸冷气,心中暗惊:这和尚莫非疯了?
若朱允炆骤逝,对朱标将是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