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教打下了集庆府改名为应天府,各方反应都很震惊。
震惊的不是明军他们能打下来,而是没想到会如此迅速。
那大炮轰轰作响,各方探子把明军攻城的消息刚传回去,紧接着就又来报城攻下来了。
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发指,跟闹着玩似的!
现如今明军刚刚占领应天,继续发兵向南,一路攻占皖南、浙东等地。
“他宋青书怎么敢!他的领地都到我边上了!怎么的?他还想把我吞并不成?”
平江张士诚的大帐中,张士诚看着地图上面宋青书所占势力,对着帐中将领怒吼道。
“他宋青书不过是一江湖草莽,如今占了这么大一块地盘。占了就占了吧,为何还要堵死我的路线!他凭什么?真当我张士诚好欺负不成!?”
张士诚奋力的拍着桌子,质问手下将领,可惜没人敢回话。
如今明军势大,并且掌握着恐怖的火器,还是义军之主,谁敢说些什么?
“大哥,切勿动怒,如今宋青书他们势大,咱们还不是和他翻脸的时候,咱们还是想想如何破局为妙。现如今咱们北面有刘福通,西面有宋青书,南面方国珍,东面是大海。”
“四面都被堵住,要想向外扩张,必须打败他们其中一人,但刘、宋、兵强马壮,强攻实数不智,唯有南面的方国珍好下手些。”
作为张士诚的胞弟,张士德知道大哥发怒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四面被堵,无法扩张。
所以张士德献计,向南面的方国珍出手,等到跳出包围,积蓄势力之后,再回头收拾其他人。
“士德说的对,现在还不是和宋青书等人翻脸的时候。”
张士诚冷静下来,恢复理智,随后又看向手下。
“宋青书他们能够这么快的攻下集庆,全仗着他那种威力巨大的火器,你们谁有办法弄到,咱们也制造一批?”
张士诚羡慕明军的火器,也想得到,于是询问手下看如何制造。
张士诚手下将领面面相觑,这东西谁能搞到?人家明军都是当宝贝看管的,探子都不敢接近。
“不如我们带上贺礼,前往集庆城中,借着给明军庆祝的机会,和宋青书他们商量,购置一批火器?”
这时帐中一名将领出言,既然造不了,那就去买呗。
“他宋青书能卖咱么?”
张士诚不相信宋青书会卖火器给自己,若是自己有这种火器,也不会卖给其他人。
“总得有个价钱吧,他们刚刚打完大战,一定很缺钱粮,咱们可以与明教商量。只要能买到手,咱们就能够仿造出一批,那样就不惧任何人了。”
那名将领给众人解释道,却没看到其他人都用看傻子的表情看着他。
先不说宋青书会不会答应卖火器给己方,就凭他们攻下集庆府,能缺钱粮?那里面有多少钱粮他们自己会不知道?早就眼馋想攻过去了。
如今让明教先一步得到集庆府,还怕缺钱缺粮么?
“你们这么看我干什么?咱们去试试呗,万一能成呢?”
那将领察觉了众人的眼神,连忙解释,万一宋青书就是缺钱呢,那不就正好能交易了么。
“就按他说的办吧,士德,你带上礼物,亲自去一趟集庆府,探探宋青书的意思。”
“其余将领,整顿兵马,不管能不能买到新式火器,咱们下一步都要去攻打方国珍,这样才能有出路。”
张士诚随后对手下下达命令,让众人各自去忙碌。
不光张士诚这样想,其余势力的统领也都派出心腹手下,前来恭贺宋青书拿下集庆。
并且他们也是奔着新式火器而来,希望能和宋青书交易,购买一些新式火器回去。
应天府,处理完政事的宋青书叫来朱重八。
“重八,你这些日子打了不少仗,我还没有好好夸夸你呢。接下来不用太忙碌了,咱们主要先巩固战果,稳定地盘,你手底下有没有能人,给我介绍两个?”
宋青书找来朱重八主要的目的是想知道他攻克皖南、浙东等地后,手底下有没有通晓政务之人,好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师父,我还真有一人想要推举!这人名叫刘基,字伯温,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人。因遭同僚排挤,辞官回家。”
“咱们攻打完应天之后,就有人向我举荐,说刘基此人有大才,我想着先请至军中,若真如世人所说,就推举给师父。”
朱重八想了想,自己军中都是大老粗,谁会政务这些东西。不过倒是有一个人选,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像别人所说那样厉害。
既然宋青书提问了,朱重八只好先说出来,要是刘基不行,他再回军中问问呗。
“你说谁?刘基,刘伯温?!快快带他来见我!不,带我去见他!”
一听到朱重八说的人是刘伯温,宋青书眼睛都亮了,这可是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的人啊!
民间怎么说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其有多么牛逼!
老朱能够平定天下,刘伯温出力甚广,这样的人,宋青书必须重视起来。
于是急忙让朱重八带自己去找刘伯温,亲自请他来给自己当谋士。
见到刘伯温后,宋青书上下打量这位顶级谋士,就差上前亲一口了,吓得刘伯温以为自己惹怒了宋青书,用这么吓人的眼光看自己。
“听说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如今我正缺一谋主,不知能否请先生出山,帮我平定天下?”
宋青书对着刘伯温深鞠一躬,客气的邀请道。
“宋统领客气了,基哪有统领所说的本事,如今不过是一闲人罢了。宋统领手下那么多能人异士,足可为统领分忧。基不过是一闲人,哪当得起宋统领如此大礼?”
刘伯温早早就观察起了宋青书,知道他攻下应天府之后的一切安民措施,对宋青书的做法也很肯定。但是让自己就这么出山,身为读书人的他,还是想拿一拿身份。
宋青书自然是知道他们这些读书人的调调,于是配合起刘伯温,对其连连邀请,满足了刘伯温的小心思之后,刘伯温终于答应宋青书,帮其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