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稻穗的清香,漫过蓟州春苗田的 “孕穗管护示范区”。王阿福蹲在样田中央,手指轻轻拨开粟苗顶端的 “剑叶”—— 叶鞘内已露出一寸长的嫩黄穗苞,这是 “孕穗初期” 的标志。按北宋《农桑辑要?孕穗篇》记载,此阶段需 “严防穗蚜、精准供水、补施磷钾肥”,穗苞若受损,将直接导致空粒率上升,减产可达三成。此刻,汉契农户们已带着 “粘虫板”(涂有桐油的硬纸板)、“磷钾混合肥”、“细嘴浇水壶” 在田边列队,农技师林小满正调试 “穗蚜监测灯”(夜间诱捕蚜虫的油灯,外罩纱网)。
“陈叔带十人‘布设粘虫板’,每五株苗插一块,高度与穗苞齐平,板面朝东南 —— 蚜虫喜向光飞行,这样诱捕效果最好,” 王阿福分发粘虫板,“每两时辰检查一次,粘满蚜虫就更换,换下的板子要烧掉,防止蚜虫逃逸。” 陈老栓点头,晨雾中,他将粘虫板插入土中,动作轻缓不碰伤穗苞:“去年孕穗期没防好穗蚜,空粒多了不少,今年这粘虫板比喷药省事,还不伤穗子。”
契丹农户耶律娜的组负责 “磷钾肥追施”,她用特制的 “穴施勺”(勺嘴细长,能深入土壤)将肥料埋在苗株根部五寸处:“林技师说磷钾肥要‘深施穴埋’,不能撒在表面,不然会被雨水冲走,” 她边埋边说,“每株施两钱,不多不少,刚好供穗苞发育。” 归降的耶律石则带着辅兵用 “细嘴浇水壶” 灌溉:“孕穗期浇水要‘滴灌润根’,壶嘴对准根部慢慢浇,每株浇三两水,不能让水溅到穗苞上,” 他擦了擦壶嘴的水珠,“穗苞沾水容易烂,这点比拔节期更讲究。”
林小满在样田设置 “孕穗生长记录牌”,每日记录穗苞长度、颜色变化:“今日测的穗苞平均长一寸二,颜色嫩黄,无病虫害,” 他对王阿福说,“夜间要点亮穗蚜监测灯,每盏灯能覆盖半亩地,诱捕的蚜虫可用来喂鸡,一举两得。”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管护后的田垄上。粘虫板在稻田间连成黄色的防线,磷钾肥埋入的土穴泛着湿润的光泽,细嘴壶浇过的根部土壤微微隆起,每株苗都像被精心呵护的珍宝,在阳光下孕育着饱满的希望。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互市点的 “文化融合区” 成了最热闹的角落。王晏之与互市管理委员会共同策划的 “汉契文化共融日” 正式启动 —— 这里既有 “中原非遗展”,也有 “草原文化秀”,还有 “汉契手作工坊”,打破了单纯的商品交易,让文化成为连接汉契百姓的纽带。
“中原非遗展” 前,汉人剪纸艺人正教契丹孩童剪 “五谷丰登” 图案,孩子们握着小剪刀,笨拙地剪出歪歪扭扭的麦穗,引得围观者阵阵欢笑;“草原文化秀” 上,契丹牧民拉起马头琴,唱起《牧歌》,汉人百姓围坐倾听,不少人跟着节奏拍手;最火爆的是 “汉契手作工坊”,汉人绣娘与契丹毡匠合作,绣出 “骏马踏麦田” 的挂毯,汉人木匠与契丹皮匠联手,打造 “马鞍形粟米仓”,每件作品都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特色。
“这挂毯上的麦田是中原风格,骏马是草原特色,挂在帐篷里,既有家的温暖,又有草原的豪迈!” 萧哈里部落的牧民耶律巴图买下一幅挂毯,爱不释手。汉人农户陈老栓则对 “马鞍形粟米仓” 情有独钟:“这仓既能装粟米,又能当马背上的粮袋,放牧种地都能用,真是巧思!” 午间的互市点,文化展示与手作体验交织,汉契百姓不再是 “买与卖” 的关系,而是 “学与创” 的伙伴,市集的烟火气里,飘着文化交融的芬芳。
王晏之看着这一幕,对互市官说:“以后每月都办‘文化共融日’,下次增加‘汉契美食融合赛’,中原的饺子包草原的羊肉馅,草原的奶豆腐做中原的糕点,让味蕾也感受融合的快乐,” 他指着互市点新立的 “文化融合碑”,“碑上刻着‘汉契同根,文化同源’,就是要让大家记住,我们的文化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可以共生共荣的。”
黄昏的风带着肃穆的气息,居庸关以北的 “边境威慑线” 上,联盟联防队的旌旗猎猎。李二郎与萧哈里、耶律哈里、周巴图三位部落首领,率领 “联盟精锐威慑队”(大宋联防队 200 人 + 部落骑兵 150 人)进行 “战略示警巡逻”—— 针对辽军在红石砦的驻军,按北宋 “边境威慑示警战术”,通过 “旌旗列阵、号角传声、阵型威慑” 的方式,展现联盟实力,传递 “不惹事、不怕事” 的信号,同时避免直接冲突。
“全体都有!列‘鹤翼阵’—— 大宋联防队居左翼,萧哈里、耶律哈里部落骑兵居右翼,周巴图部落骑兵居中,缓慢推进!” 李二郎高声下令。黄昏的余晖中,联盟队伍展开成巨大的鹤翼形,旌旗如林,甲胄反光,马蹄声整齐划一,震得地面微微颤动。联防队的号角手吹响 “威慑号”,号声雄浑悠长,穿透暮色,传向红石砦方向。
辽军在红石砦的哨兵远远望见这阵仗,立刻回报主将,辽军营地顿时紧张起来,不少士兵登上寨墙观望。联盟队伍推进至距红石砦三里处,李二郎下令:“停止前进,鸣金示警 —— 三短两长,代表‘汉契联盟地界,请勿越界’!” 金声清脆,在黄昏的旷野中格外醒目。萧哈里部落的骑兵还举起 “联盟令牌”,令牌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向辽军传递明确的威慑信号。
“辽军没有异动,只是在寨墙加强戒备,” 联合斥候汇报。李二郎点头:“威慑目的已达到,按原路线返回,保持阵型整齐,不许松懈!” 黄昏的风渐冷,联盟队伍缓缓回撤,旌旗与甲胄的影子在暮色中拉长,留下一道不可逾越的威慑防线。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沙盘旁,复盘当日的孕穗管护、文化融市与威慑巡逻。“春苗孕穗期管护精准到位,穗蚜诱捕率达八成,磷钾肥追施全覆盖;文化共融日参与超五百人,手作作品被抢购一空;威慑巡逻顺利,辽军未敢挑衅,边境态势平稳,” 范仲淹总结道,“燕云已从‘治理稳定’走向‘文化共荣、内外和谐’,这是比粮食丰收、边境安宁更宝贵的成果。”
王阿福汇报农业后续:“下月进入‘灌浆期’,需重点‘保墒防旱’,已检修望川渠所有水闸,确保灌溉随时可用;准备了‘灌浆肥’(豆饼粉与骨粉混合),下周开始叶面喷施,能增加千粒重;《孕穗期管护图谱》已绘制完成,图文并茂,汉契双语,方便农户学习。” 王晏之补充互市规划:“下月文化共融日将推出‘汉契融合商品展销’,把这次的手作精品集中售卖,同时征集‘融合创意’,入选者奖励农具与布匹;互市点的‘文化传习馆’已动工,将长期展示汉契文化作品,邀请艺人驻场教学。”
李二郎则强调联盟战略:“已与萧哈里部落约定,每月联合进行一次威慑巡逻,路线轮换,让辽军不敢轻视;在红石砦周边的‘地下观察点’加装‘听声筒’(长竹筒埋入地下,可监听辽军马蹄声),提前预警时间从两刻钟延长至半个时辰;下月联盟大阅兵将邀请辽境友好部落观摩,进一步扩大威慑力。” 范仲淹看着沙盘上标注的 “文化区”“威慑线”“管护带”,眼中满是憧憬:“燕云的未来,是‘耕有良田、市有欢歌、边有安宁’的图景,这份图景,要靠汉契百姓一代又一代守护下去。”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春苗田,管护员已点亮穗蚜监测灯,昏黄的灯光在晨雾中如星星闪烁;居庸关的互市点,工匠们在文化传习馆墙上绘制汉契融合壁画;边境的威慑巡逻队已换班休整,旌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 晨雾中,燕云的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和谐,治理的深度融合,让这片土地成为大宋北疆最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