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站起来和李建国握手:“建国哥,以后多多指教。”
“客气了。”李建国笑道,“我对台球不懂,主要还是你来管。我就是帮着看看账目,处理一些杂事。”
“那就好。”李峰点头,有了李建国帮忙,他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收古董上了。
正说着,电话响了。李峰接起来:“喂,您好。”
“是李峰吗?我是市文化局的王局长。”电话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李峰一愣,市文化局?他和这个部门没什么交集啊。
“王局长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我们下属的博物馆有一批旧书要处理,其中混着一些字画,我们拿不定主意。听说你对古董很有研究,能不能过来看看?”
李峰心中一动,博物馆的东西,说不定真有好货。
“当然可以,什么时候方便?”
“现在就行,我在博物馆等你。”
挂了电话,李峰和老爷子说了一声,开车直奔市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栋老式建筑,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王局长在门口等着,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文雅。
“李先生,辛苦你跑一趟。”王局长握手寒暄。
“王局长客气了。”李峰跟着他往里走,“这批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说来话长。”王局长边走边说,“当年博物馆和图书馆在一个楼里,后来分家的时候,很多书画和图书混在了一起。现在图书馆要搬迁,这些东西就移交给我们了。”
来到一间仓库,里面堆着十几箱书籍和字画。王局长指着其中几箱说:“就是这些,你看看有没有价值。”
李峰打开第一箱,里面是各种旧书,大部分是建国后出版的,没什么价值。但在箱子底部,他发现了几幅字画。
正要仔细查看,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走了进来,身后跟着王局长的秘书。
“王局长,这位是省大学的陈教授,专门研究古代书画的。”秘书介绍道。
陈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在李峰身上停留了一下,然后看向那些箱子:“这就是要鉴定的东西?”
“是的,陈教授。”王局长连忙迎上去,“麻烦您了。”
陈教授走到箱子前,随意翻了几下,摆摆手:“都是些破烂儿,毫无价值。这些所谓的字画,不是现代仿品就是学生习作,建议直接处理掉算了。”
李峰皱了皱眉,陈教授看得太草率了,根本没有仔细鉴别。
“陈教授,您确定吗?”王局长有些疑虑,“要不要再仔细看看?”
“不用了。”陈教授语气肯定,“我从事这行四十年,一眼就能看出真假。这些东西留着也是占地方,不如便宜处理了。”
李峰忍不住开口:“陈教授,您可能看得太快了。这里面有几幅画,我觉得不太一样。”
陈教授转头看向李峰,眼中带着不屑:“你是谁?也懂字画?”
“略懂一二。”李峰不卑不亢,“这幅《竹石图》,从笔法和纸张来看,应该不是现代仿品。”
“竹石图?”陈教授嗤笑一声,“小伙子,不要不懂装懂。这种题材的画多得是,随便一个学生都能画出来。”
李峰没有争辩,而是仔细观察那幅画。画面上竹子挺拔,石头嶙峋,笔法老练,墨色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画的右下角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印章。
“王局长,您有放大镜吗?”李峰问。
王局长让秘书拿来放大镜,李峰仔细观察那个印章。果然,是“板桥”二字!
“这是郑板桥的作品!”李峰抬起头,语气肯定。
陈教授闻言走过来,夺过放大镜看了看,脸色微变,但还是嘴硬:“印章可以仿制,不能说明什么。”
这时,门外又走进来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老馆长!”王局长惊喜地迎上去,“您怎么来了?”
原来这是博物馆的老馆长,退休多年了。老馆长笑着说:“听说有人在鉴定字画,我也来凑个热闹。”
他走到李峰身边,看了看那幅《竹石图》,又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
“不错,确实是板桥的真迹。”老馆长点头,“这印章的刻法,还有这竹叶的画法,都是板桥的特点。”
陈教授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老馆长又看了看其他几幅画:“这幅《山水小品》也不错,应该是明代的作品。还有这幅《花鸟图》,虽然不是名家之作,但也有一定价值。”
“老馆长说得对。”李峰接过话头,“当年博物馆和图书馆在一起,很多珍贵的书画就混在了普通图书里。有几幅真迹也不奇怪。”
陈教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当然看得出这几幅是真迹,只是想通过贬低来压低价格,然后自己收购。没想到被李峰识破,还被老馆长打脸。
“哼!”陈教授冷哼一声,“既然你们都这么说,那我就不多言了。”
说完,他转身就走,显然是恼羞成怒了。
王局长看着陈教授离去的背影,又看看李峰,心中已有定论。
陈教授走后,仓库里的气氛轻松了不少。老馆长继续翻看那些字画,不时点头赞许。
“小伙子,你的眼力不错。”老馆长看着李峰,“从哪里学的?”
“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了几年。”李峰谦虚地说,“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谦虚好,这行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是。”老馆长指着那幅郑板桥的《竹石图》,“像刚才那位陈教授,明明看出了真假,却故意说成赝品,这就是人品问题了。”
王局长在一旁听着,心中对李峰的印象更好了。
“李先生,这批东西您看怎么处理合适?”王局长问。
李峰想了想:“有价值的几幅可以留在博物馆展出,其他的普通字画可以作为教学资料。至于那些旧书,如果没有特殊价值,可以捐给图书馆或者学校。”
“这个建议很好。”老馆长点头赞同,“既保护了文物,又物尽其用。”
王局长也很满意:“那就这么办。李先生,这次真是麻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