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那番关于“英主”的大胆言论,让雅间内的气氛陷入了长久的凝重。
木萧和木易父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他们没想到,一个来自边陲、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竟有如此见识和胆魄,敢于直指大乾王朝最根本的症结。
最终,还是木萧打破了沉默。他并未因陈锋言语中的“大不敬”而动怒,反而眼中流露出一丝深沉的赞许和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他再次举起酒杯,对着陈锋遥遥一敬,随即一饮而尽,放下酒杯时,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陈贤侄此言,可谓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啊。老夫……受教匪浅。”木萧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我大乾立国数百年,早已是积重难返,非一剂猛药,不能起沉疴。”
徐氏听着自己的夫君、儿子和这位年轻的恩公谈论这些足以掉脑袋的沉重国事,秀眉微蹙,眉宇间染上了一层深深的忧色。
她不愿让林月颜也跟着忧心,便柔声劝道:“这些朝堂之事,太过烦心,听着都让人头疼。月颜,你身子尚未痊愈,莫要多思多想,来,多用些饭菜,这道‘蟹粉狮子头’是望江楼的招牌菜,最是滋补。”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公筷为林月颜夹了一枚汤汁饱满、香气四溢的狮子头放入碗中。
木萧似乎并未打算就此结束这个话题,他仿佛是有意要进一步考校陈锋,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为敏感、也更为核心的问题。
“国之沉疴,非一日之寒。想要破局,非有大毅力、大魄力者不可为。”木萧的目光变得锐利如鹰,仿佛要将陈锋的内心彻底看透,“我大乾……国本尚在,民心未失。若要中兴,力挽狂澜,关键便在……储君。”
“储君”二字一出,雅间内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连一向大大咧咧的叶承,都感觉到了不对劲,停下了咀嚼的动作,有些不安地看向自己的大哥。他是有些直率,但可不蠢,这话题可是要掉脑袋的!他不明白大哥为何要和这初次见面的人谈论这些。
木萧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陈锋,一字一顿地问道:“圣上春秋已高,龙体时有违和。膝下皇子十数人,大多已成年封王。其中,太子殿下萧承稷,与十四皇子萧承锋,最为朝野瞩目。贤侄既知治国需明君,依你之见,此二人,孰优孰劣?谁……更能担起这中兴之鼎,承继社稷之重?”
这问题,比方才议论天下大势更加凶险百倍!这是赤裸裸的逼问,是刀尖上的试探!
陈锋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尾椎骨窜上头顶,握着酒杯的手指微微发凉。
在储君之争这个大乾朝堂最敏感的漩涡中,任何一句倾向性的话语,都可能为自己,为身后的镇北侯府,引来滔天大祸。
陈锋心中警铃大作。他端起酒杯,借着饮酒的动作,掩饰住自己眼中的凝重,大脑飞速地运转起来。
木易适时地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笑着出来打圆场:“父亲,您这问题可真是难为陈兄了。陈兄初到金陵,对诸位殿下的性情能力,想必也是道听途说,难以尽知。”
他转向陈锋,语气温和地解释起来:“陈兄有所不知,当今圣上共有皇子十五人,成年封王者已有十四人。其中,最受朝野瞩目的,便是当朝太子殿下与十四皇子殿下。”
“太子殿下萧承稷,今年三十有六,乃是当今皇后所出,是为嫡长子,自幼便被立为储君,名正言顺。太子殿下师从当朝大儒张廷芳,为人仁厚宽和,宅心仁善,素有贤名。深得文官清流和天下士林的拥戴。在民间,‘太子仁善,天下归心’之说流传甚广。”
“东宫辅臣,多为饱学鸿儒、清流砥柱。太子殿下主张以仁治国,对内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主张怀柔远人,以和为贵。”
“太子殿下认为,大乾经年战乱,元气大伤,当务之急是固本培元,不宜轻启战端。其母族乃江南望族,根基深厚,在江南文官士绅之中,拥趸甚众。”木易顿了顿,补充道,“太子殿下本人,对兵戈之事不甚热衷,更倾向于以礼乐教化、和谈邦交来解决争端。”
“十四皇子萧承锋殿下,年二十三。其母乃圣上宠冠后宫的宁贵妃娘娘。宁贵妃出身将门,其兄长便是如今执掌京畿三卫之一,御龙卫的武威将军宁修。”
“十四殿下少时便常入军中历练,性情果决刚毅,行事雷厉风行,颇有……颇有圣上年轻时的英武之风。他与军中将领关系密切,尤其深受中下级军官的爱戴。十四殿下主张对外强硬,认为对大元、大楚等强邻一味退让绥靖,只会助长其狼子野心。他力主整军经武,以战止战,夺回失地,重振大乾国威,深得军中少壮派将领的推崇。”
木易介绍完,雅间内再次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陈锋的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木萧又简略提及了其他几位皇子,如三皇子精于权术,心思缜密;七皇子长于商贾之道,府库充盈;九皇子醉心书画,清雅自持等,但都明确表示他们并无争储的实力和根基,言下之意,未来的大乾之主,只可能在这二人之中产生。
木萧介绍完毕,雅间内再次陷入一片沉寂。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陈锋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陈锋的脑中飞速运转。太子萧承稷?仁厚?宅心仁善?
在他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听来,这简直就是“软弱”、“迂腐”、“圣母”的代名词。在乱世中,这几乎等同于软弱无能!
被一群腐儒包围着,只知空谈仁义道德,在强敌环伺、内忧外患的当下,这种人若登大宝,大乾只会更快滑向深渊。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内忧外患、积弊丛生的国家,最不需要的就是一个只知仁义道德的“老好人”皇帝。
这种被腐儒洗脑的书呆子,一旦登基,面对虎狼环伺的局面,怕不是要重演历史上那些“何不食肉糜”的悲剧?甚至可能像宋襄公那样,做出一些看似仁善实则祸国殃殃的蠢事。在这等内忧外患、强敌环伺的局面下,和谈无异于与虎谋皮,只会让大乾一步步走向灭亡。
而十四皇子萧承锋,年轻气盛,果敢勇武,有军方的支持,主张强硬。这似乎更符合他的期待。乱世需重典,积弊需猛药。国家危亡之际,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有血性、有担当的铁腕君主。
然而,心中所想,口中却不能如此直白地说出。
立储之争,凶险万分!他深知,无论他选择支持谁,都会立刻得罪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