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赵地整军备,锋指楚江潮
粮草运抵邯郸的次日清晨,晨曦刚漫过北城的箭楼,军备库前的空地上已列起整齐的队伍。秦斩一身玄色铠甲,腰间佩剑的剑穗随晨风轻晃,目光扫过阶下的将领——蒙恬一身戎装,铠甲上还沾着昨日巨鹿郡激战的尘土;军需官捧着厚重的账册,指尖在纸页上反复摩挲;骑兵校尉、弩兵统领等十余人分立两侧,目光皆汇聚在中央堆积如山的军备上。
“开始清点。”秦斩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清晨的薄雾。军需官连忙上前,展开账册高声汇报:“启禀将军,此次从赵地贵族私藏及郭开残部处收缴兵器共五万余件,其中铁剑两万柄,均经铁匠铺核验,刃口锋利无缺口;弩箭十万支,箭簇淬过铁,射程可达百步;另有甲胄三千副、盾牌两千面,已按兵种分类入库。”
话音刚落,两名士兵抬着一柄铁剑上前,秦斩伸手握住剑柄,剑身沉重冰凉,入手时能感受到锻造的纹路。他挥剑轻劈向旁侧的木桩,木屑飞溅,剑刃却毫无损伤。“兵器质量过关,但需派专人每日擦拭保养,避免受潮生锈。”秦斩将剑递回,目光转向粮草堆——二十余座粮囤整齐排列,粟米的清香混杂着麦麸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粮草方面,共收缴八十万石,其中粟米六十万石、麦麸二十万石。”军需官翻到账册第二页,语气愈发恭敬,“按每日每人两斤粟米计算,足够十五万大军食用半年。另外,从巨鹿郡带回的粮草中,有五万石是新收的秋粮,已单独存放,可优先供给新兵营。”
秦斩点点头,转头看向蒙恬。蒙恬上前一步,手中捧着一张羊皮地图,展开后平铺在石桌上:“将军,昨日斥候回报,在赵地南部的武安城郊外发现一处铁矿。经探查,矿脉延伸十余里,矿石含铁量高,若开采得当,每月可打造千余柄铁剑、五千支弩箭,足以补充军中损耗。”
他指着地图上标注的铁矿位置,补充道:“铁矿附近有一条小河,可引水淬铁;周边村落有不少擅长挖矿的百姓,若能招募他们参与开采,既能加快进度,也能让百姓多份收入,更易收拢民心。”
秦斩俯身看着地图,指尖在铁矿与邯郸之间划了一道线:“开采铁矿需先解决两件事——一是调派工兵搭建矿场工事,防止塌方;二是安排专人护送矿石运输,避免被残余叛军劫掠。蒙恬,此事便交由你负责,三日内拿出具体方案。”
“末将领命!”蒙恬躬身应下,将地图收好。此时,新兵营统领快步走来,单膝跪地禀报:“将军,新招募的三万赵地士兵已完成基础训练,队列、刺杀、弩箭射击等科目均达标。其中有五百人箭术突出,可编入弩兵队;两千人擅长近身格斗,可补充步兵营。”
秦斩闻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抬手调出系统界面,淡蓝色的光纹在眼前浮现,上面清晰地显示着:【赵地军备补充完成,秦军兵力增至十五万,粮草可支撑半年作战;铁矿资源已锁定,待开发后可提升兵器供应效率】。系统下方还弹出一行小字:【当前赵地民心指数75,较上月提升20,建议持续推行惠民政策,稳固统治基础】。
“民心是根本,军备是底气。”秦斩收起系统,声音提高几分,“传令各营:即日起加强战术训练,步兵与弩兵配合演练,骑兵模拟突袭战法;新兵营每日加练一个时辰,由老兵带教,务必在一月内完全适应秦军战法。”
“诺!”众将领齐声领命,声音震得周围的粮囤微微颤动。阳光渐渐升高,洒在军备库的兵器上,铁剑的刃口、弩箭的箭簇折射出冷冽的寒光,像是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战。
秦斩走到一名新兵身边,那新兵约莫十六岁,脸上还带着稚气,双手却紧紧握着刚领到的铁矛。“你叫什么名字?为何参军?”秦斩问道。
“回将军,小人叫赵平,是邯郸城郊的佃农。”新兵声音有些紧张,却透着坚定,“之前家里连一亩田都没有,参军后得了公士爵,官府还分了两顷田。小人想多杀敌人,挣更高的爵位,让爹娘过上好日子!”
秦斩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有志气!大秦的爵位,只给有本事、肯拼命的人。好好训练,日后战场上见真章!”赵平用力点头,挺直了胸膛,眼中满是憧憬。
待众将散去,秦斩独自留在军备库前,望着南方的天空。楚国的疆域辽阔,兵力雄厚,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统一的劲敌。如今赵地已基本稳定,军备充足,兵力大增,伐楚的时机终于快要成熟了。
“来人。”秦斩喊道,亲卫连忙上前。“备笔墨,我要写奏折,向咸阳奏请启动伐楚准备。”秦斩的语气坚定,“另外,传令下去,明日起巡查赵地各县城,确保粮道畅通,百姓安稳——只有后方稳固,前方才能无后顾之忧。”
亲卫领命而去,秦斩再次看向堆积如山的军备。铁剑、弩箭、甲胄、粮草……这些都是将士们的底气,是大秦统一的希望。他握紧了腰间的剑柄,心中默念:楚地,不远了。
次日清晨,秦斩带着亲卫营巡查邯郸周边县城。刚到城郊的李家庄,就看到村民们围在村口的石碑前,石碑上刻着军功爵制的条文,几名识字的士兵正逐句讲解。“斩杀一名敌军,就能得公士爵,分一顷田?”一名老农问道,眼中满是怀疑。
“老伯,是真的!”旁边的村民李四上前,手里拿着官府颁发的田契,“我上个月参军,在训练场表现好,得了公士爵,官府真的分了田,还免了家里的徭役。您看,这田契上盖着官府的大印呢!”
老农接过田契,仔细看了半天,激动得手都在抖:“那我家小子也能参军吗?他今年十八,力气大得很!”
“当然能!”士兵笑着说,“只要年满十五,身体健康,都能报名。现在报名,还能赶上本月的训练,下月就能领俸禄了!”
秦斩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心中安定了不少。民心所向,便是大势所趋。他转头对亲卫说:“让各县城都立这样的石碑,派识字的士兵讲解爵制,让更多百姓知道大秦的规矩,愿意为统一出力。”
巡查到武安城时,蒙恬已带着工兵赶到了铁矿所在地。矿场的选址在一处山坡下,工兵们正在搭建木棚,挖掘矿道。附近村落的百姓来了不少,有的帮忙搬运木材,有的询问招募矿工的条件。
“将军,百姓们积极性很高,已有两百多人报名当矿工。”蒙恬迎上前,汇报情况,“我们定了矿工的俸禄,每月两石粟米,比他们种地挣得多,还管饭。另外,矿场周边已派骑兵巡逻,确保安全。”
秦斩走进矿道查看,矿道挖得整齐,两侧用木柱支撑,防止塌方。“做得好。”秦斩赞许道,“一定要注意矿工的安全,每日开采时间不宜过长,若有受伤的,及时送医署治疗。”
离开铁矿时,秦斩看到一名老矿工正教年轻矿工如何辨别矿石。“这种黑色的矿石,含铁量高,开采出来后要先砸碎,再送到冶炼炉里……”老矿工的声音沙哑,却透着熟练。秦斩心中感慨,这些百姓,既是大秦的根基,也是统一的力量。
回到邯郸时,已是傍晚。军需官前来禀报,咸阳的回信到了。秦斩连忙拆开奏折,上面写着秦王的批复:“赵地整军成效显着,准奏伐楚准备。命秦斩为伐楚先锋,待铁矿开采稳定,粮草筹备充足后,即可挥师南下。另派李斯前往赵地,协助处理民政,确保后方稳固。”
秦斩将奏折递给蒙恬,两人相视一笑。伐楚的号角,即将吹响。
接下来的几日,赵地一片忙碌。新兵营里,将士们的训练更加刻苦,刺杀声、呐喊声不绝于耳;铁矿场里,矿石源源不断地被开采出来,送往冶炼炉;粮道上,运输粮草的车队往来穿梭,确保各营供应充足。
秦斩每日都要巡查各营,查看训练情况,询问将士需求。有士兵反映甲胄不合身,他立即让军需官重新测量尺寸,赶制新的甲胄;有矿工反映矿道内潮湿,他让人运来干草,铺在地面上防潮。
这日午后,秦斩正在中军帐中与蒙恬商议伐楚战术,亲卫来报,李斯已抵达邯郸。秦斩连忙出帐迎接,李斯一身文官服饰,手中捧着一卷文书。“秦将军,秦王命我来协助你处理赵地民政,确保伐楚期间后方无忧。”李斯笑着说,递过文书,“这是咸阳送来的户籍名册,已将赵地百姓的户籍重新登记,便于管理赋税和徭役。”
秦斩接过文书,翻看了几页,只见上面记录详细,每户百姓的人口、田地、财产都清晰明了。“有李大人相助,赵地的民政定能更加稳固。”秦斩说道,“目前赵地百姓的赋税已按大秦律法调整,比之前赵国时减轻了三成,百姓们都很满意。接下来,还需李大人牵头,在各县城设立学堂,教百姓识字,传播大秦的律法和文化。”
李斯点头:“将军放心,此事我已有计划。明日便在邯郸设立首个学堂,招募识字的儒生任教,后续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县城。”
两人走进中军帐,商议起伐楚的后勤保障。“伐楚之战,路途遥远,粮道是关键。”李斯说道,“我建议在赵地南部的边境设立粮仓,提前储备粮草,避免战时运输不及。另外,可招募赵地的商人组建运输队,给予他们一定的赋税减免,让他们参与粮草运输,既节省军费,又能带动百姓收入。”
秦斩眼前一亮:“此计甚妙!就按李大人说的办,明日便安排人联系赵地商人,商议运输事宜。”
夜幕降临,邯郸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军备库的士兵还在巡逻,矿场的冶炼炉依旧火光冲天。秦斩站在帐外,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期待。伐楚之战,不仅是秦国统一的关键一步,更是他身为将领的使命。他相信,有充足的军备,有团结的将士,有稳固的后方,大秦定能一举破楚,早日实现天下统一。
几日后,铁矿的首批铁器打造完成。秦斩亲自前往冶炼炉查看,铁匠们捧着刚出炉的铁剑,剑身闪着寒光,比之前的铁剑更加锋利。“将军,按这个速度,每月可打造一千五百柄铁剑、六千支弩箭,完全能满足军中需求。”铁匠统领说道。
秦斩拿起一柄铁剑,挥剑斩断了旁边的粗木,满意地点头:“好!尽快将这些铁器分发到各营,让将士们熟悉新兵器的用法。”
与此同时,李斯已在邯郸设立了学堂,首批招收了两百名孩童,教他们识字、算术。学堂外,百姓们围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脸上满是欣慰。“以前咱们赵地的孩子,只有贵族才能读书,现在大秦让咱们的孩子也能识字,真是好啊!”一名百姓说道,周围的人纷纷附和。
秦斩得知后,心中更加坚定了信心。民心安稳,军备充足,将士用命,这样的大秦,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他再次提笔,写下奏折,向咸阳奏请:赵地已准备就绪,请求下月启动伐楚之战。
奏折送出的那日,邯郸城上空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秦斩站在军备库前,看着将士们操练,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心中默念:天下统一,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