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阳平关前,石国与北汉联军与马岱部已相持十余日。关前尘土飞扬,旌旗招展,两军每日都要进行小规模交锋,却始终未能决出胜负。
这日黄昏,关外突然烟尘大作。马岱急登城楼观望,只见一支骑兵疾驰而来,当先一面“杨”字大旗迎风招展。
“是杨参军到了!”马岱大喜,急忙下令开关迎接。
杨仪率一万骑兵风尘仆仆地进入关内,不及歇息便与马岱相见。两人寒暄数语,杨仪立即取出丞相所授锦囊。
“伯瞻将军,丞相有计在此。”杨仪郑重地拆开锦囊,两人借着烛光细看。
锦囊内绢帛上,诸葛亮清秀的字迹详细写道:“以马岱率骑军走葱山狄道奇袭韩存,则石国国主屈出汗必引兵回援。杨仪在阳平关派奸细散布屈出汗撕毁盟约撤兵回国,则北汉宋宪部必和石国屈出汗生出嫌隙。马岱在葱山设伏,四周多布旌旗仪仗作为疑兵,只说蜀汉大军十万已将石国军队包围,丞相感念昔日与石国丝绸之路的通商之好,不忍刀兵相见,若屈出汗放下武器,蜀国愿与石国重结盟好。若屈出汗投降,则马岱引军回师阳平关,与杨仪夹攻宋宪,必将宋宪置于死地。”
马岱看罢,拍案叫绝:“丞相神机妙算!此计若成,石国北汉联军不攻自破!”
杨仪却沉吟道:“计虽妙,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等需见机行事,不可拘泥。”
翌日清晨,马岱亲率五千精骑,悄出阳平关,取道葱山狄道,直扑石国后勤重地韩存。与此同时,杨仪在关内广布细作,散播谣言。
不过两日,谣言已传入北汉大营。宋宪闻听“屈出汗私自撤兵”的消息,勃然大怒,立即召石国国相萨温质问。
萨温是个精明干练的中年人,深目高鼻,一看便知不是中原人士。他从容应对:“宋将军明鉴,此必是蜀军反间之计。我王此刻正在前线,岂会私自撤兵?”
然而就在此时,快马传来急报:蜀军奇袭韩存,国王已率部回援!
宋宪脸色顿时铁青:“萨国相,这又如何解释?”
萨温心中暗惊,表面却镇定自若:“韩存乃我石国粮草重地,不得不救。待我王击退蜀军,自会回师。”
宋宪冷哼一声,显然不再信任石国人。
再说马岱这边,他率军在葱山峡谷设下埋伏。这里地势险要,两山夹一谷,正是用兵之地。马岱令士兵多树旌旗,布置疑兵,静待石国军队到来。
第三日午后,屈出汗果然率军赶至。只见峡谷中旌旗招展,杀声震天,仿佛有千军万马埋伏其中。
马岱按丞相计策,命人大喊:“屈出汗听着!蜀汉大军十万已将你部包围!诸葛丞相感念昔日丝路通商之谊,不忍刀兵相见。若你放下武器,蜀国愿与石国重结盟好!”
屈出汗大惊失色。他环顾四周,只见峡谷两侧旌旗无数,杀声震天,果然似有重兵埋伏。加之军中粮草将尽,后路被断,顿时心灰意冷。
经过一夜思量,次日清晨,屈出汗果然出寨请降。马岱大喜,正要按计收编石国军队后回师阳平关,却接到探马急报:北汉军与石国残部已沿武都郡边境撤回石国!
原来,萨温在得知屈出汗被围后,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他深知屈出汗的为人,必会投降蜀国。于是连夜面见宋宪。
“宋将军,大事不好!”萨温神色凝重,“我王被围葱山,以他的性子,必会降蜀。若蜀军收编石国部队,回师阳平关,将军孤军深入,必遭围歼!”
宋宪大惊:“如之奈何?”
萨温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为今之计,不如趁蜀军尚未回师,我等先取道返回石国。我可借国相之位稳定局势,不让石国成为蜀国帮凶。届时将军助我登上王位,石国愿永世与北汉结盟。”
宋宪沉吟片刻,觉得此计甚妙,当即同意。于是北汉军与萨温率领的石国残部连夜撤兵,取道武都郡边境疾驰回国。
等马岱率军赶回阳平关时,联军早已人去营空。杨仪扼腕叹息:“可惜!让萨温这等奸猾之辈逃脱了!”
更让二人没想到的是,萨温抢先一步回到石国后,立即以国相身份掌控大局。他宣称屈出汗背盟降蜀,违背与北汉的誓言,当即废黜其王位。在北汉军支持下,萨温自立为石国新王。
消息传到阳平关,杨仪与马岱相对无言。良久,杨仪才叹道:“丞相神机妙算,却也没料到萨温竟有如此心机。如今石国虽退兵,却让萨温这个奸雄得了便宜。”
马岱愤愤道:“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在葱山将石国军队尽数歼灭!”
杨仪摇头:“事已至此,多说无益。立即飞报丞相,请示下一步行动。”
就这样,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计策,虽然成功迫使石国退兵,解了阳平关之围,却因萨温的狡诈和宋宪的果断,未能全功。石国虽然暂时退出战争,但萨温的上台,为日后埋下了更多变数。
当诸葛亮接到军报时,只是轻摇羽扇,淡淡地说了一句:“萨温此人,倒是个人物。看来西域局势,又要有一番新的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