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刻钟,只听门边太监高亢的声音响起,“皇上驾到!”
只见皇上带领各部大臣缓缓步入殿内,等皇上走上高位,各部大臣走到下首分列两侧。
随后是一系列的行礼仪式,礼毕之后,皇上用柔和的目光扫过众学子,满意的点点头,慷慨激昂地说了一些免礼的话之后。
只见皇上的面容突然一肃,开始出题:
“英国公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守东北,接连吃了好几个败战,昨夜刚刚收到急报,幽山岭一战,东北军大败,损失惨重,恐有丢失幽州之险,就以此为题,施展你们的才华,提出应对策略。”
话音一落,众学子都是面面相觑,没想到皇上会出这样的题目,这不仅和往届的考试内容天差地别,也出乎老师的预料之外。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关系到国家安危,可不能乱写,要是给的策略驴头不对马嘴,不仅会贻笑大方,还可能触怒龙颜。
如果消息是假的,胡乱分析一通,事后和真实的局势差别太大,同样会落下笑柄,甚至影响前程,同时给出的策略肯定也无法对症下药。
所以这题目简直比会试的大题、难上数倍不止啊!
关键是会试有大把的时间思考,而殿试只有一个时辰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拿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来,难上加难,这让兵部尚书来作答,恐怕也考不及格吧!
不过仔细一深思,又觉得这道也不难,涉及到军事,论述一下兵法策略,如何军心稳固,以及粮草调度、士气提振等关键因素,这样的回答说不上十全十美,应付考试绰绰有余。
杨震偷偷看了皇上一眼,又偷偷扫视了跟随而来的各部尚书一眼,发现他们个个神色凝重,心事重重的样子,马上知道皇上没有说谎,这个急报应该是真的,姚信真的打败仗了。
一两场败仗并不可怕,要是溃败的话,三十万大军被冲散,高丽大军一路南下,不要说幽州,就是青州、冀州和并州恐怕也守不住。
到那时,高丽军队直逼洛阳,京城也不安全了。
当然,眼下没有得到真实的战报,还不知道具体的战况如何,先过了眼下的殿试再说。
杨震想了想,开始提笔作答。
下一瞬,高台上的皇上和各部尚书赫然发现奇怪的一幕,所有学子都是慢条斯理的提笔作答。
只见杨震全神贯注,落笔如飞,别人写不到三行,他已洋洋洒洒写满一页,然后一页又一页。
当一个时辰快要到的时候,所有学子都写不到两页内容,杨震足足写满了十页。
见此,各部尚书纷纷把目光投向谢开明,那目光似在问,杨震到底写了什么鬼东西,为什么这么能写?
谢开明假装没看见,他和杨震交谈过几次,知道此子了得,可也不敢说了解他,自然无法给出暗示。
所以谢开明也纳闷杨震为什么这么能写,也非常好奇他写了什么内容。
不多时,一个时辰的时间到了,随着太监的尖锐嗓音宣布“考试结束”,众学子纷纷停笔。
随后,众学子被带离考场,前往后花园等待成绩公布。
皇宫的后花园修得如人间仙境,奇花异草争艳,碧水潺潺绕石,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这算是能参与殿试学子的一项福利,不仅能欣赏皇宫后花园的美,还能吃到皇宫御膳房的美食。
能够参与殿试的学子,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人选,可这样的机会对贵为进士的他们来说,一生也许只有这样一次。
所以当众学子到达后花园,也如同乡下人进了城,除了感叹还是感叹,感叹这般仙境般的景致,竟比传说中还要美上几分。
加上有美食相伴,作为读书人,这种时候往往喜欢赋诗一首。
可一看到杨震,就觉得扎心,因为在杨震面前作诗,如同班门弄斧。
只因上次,杨震在弈诗园请客的时候,出口成诗,而且每一首都是意境深远佳作,那些诗都还历历在目,犹言在耳。
因此,和杨震比什么也不能比作诗,往重的自取其辱,往轻的说,那也是自讨没趣。
无法一展才华,玩起来自然无法尽兴,兴致提不起来,气氛自然也达不到高潮,再美的景色多看了几眼,也变得索然无味。
多年以后,这些学子和同僚提及皇宫后花园,看到同僚夸夸其谈的时候,都是一脸便秘的表情,因为他们完全没感受到身临如仙境一般的愉悦。
当然,这是后话,此刻,众学子玩得不尽兴,可批改试卷的官员却异常苦恼。
因为大部分试卷内容高度相似,一点新意都没有,批改起来如同嚼蜡,所提的策略也是大同小异,想要给他们分个高下,比什么都困难。
可当他们看到杨震的试卷,整个人都麻了。
只因杨震写的内容非常特别,可以用独树一帜来形容了。
别的学子写的内容都是我方内容,例如如何整顿军纪,粮草调度,提高士气,行军布阵等等。
而杨震所写的内容,几乎全部分析高丽这个王朝,从官僚体系,文化传承,到民生精神面貌,再到他们的行事作风,最后延伸到他们为什么能够有效组建军队,并且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和大觉王朝打得有来有回,而且还能占上风的原因。
关于高丽的记载,文涛阁也有,但文涛阁所记载的资料和杨震所写的内容相比,显得过于粗略。
各部尚书都忍不住怀疑杨震去过高丽,或者有可能是高丽人,要不然怎么能写得这么清楚?
可这是不可能的,以杨震的年纪,来回一趟高丽,几年级过去了,哪还有时间读书?
因此,有人怀疑皇上暗中给杨震透了题,要不然,即便非常了解高丽,也无法在短短的一个时辰之内写出如此详尽且深刻的分析?
当然,杨震所写的内容也并非没提到我方如何应对的策略,可他写的策略让人一时理解不过来。
因为他提出一个从来没有提到过,且让人深思的议题,东北将士为什么而战?
看到这份考卷的官员,隐隐的想要说什么,可一时半会儿又不知从何说起。
将士为什么而战,初看觉得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将士为守卫家园而战,亦或是军令如山,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可细细一品,却发现其中蕴含深意,关乎士气,生存与信念,直击人心,想得越深越发觉得这个问题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