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滔滔东去的江水飞速流逝,转眼便是三年。
三年对于一个庞大帝国漫长的历史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大宁朝、对于那些亲身经历了这场由“格物之学”引领的伟大变革的人们而言,这三年却是一段足以颠覆世界观的、充满了奇迹与震撼的梦幻之旅。
在京城,张家与格物院的威望已经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如日中天的地步。
“皇家蒸汽机车总营造司”与“皇家船舶总营造司”这两个由张家核心子弟执掌的机构,如今已是整个帝国最炙手可热的权力中枢,无数的资金、最优秀的人才如同百川归海源源不断地汇入其中。
而在遥远的南方,那三颗三年前播撒下去的“火种”,也已经成长为了三棵足以独当一面的参天大树,并开始向着更广阔的区域散播着自己的花粉与种子。
……
江南,苏州府,格物分院。
这里早已不是三年前那座被人嫌弃的破庙。
在以林轩为首的第一代师生的努力以及江南商会联盟不计成本的雄厚资金支持下,一座占地数百亩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充满了现代简约与古典园林之美的崭新学院已经拔地而起。
这里已经成为整个江南地区所有年轻人最向往的求学圣地,其名声甚至隐隐有盖过“白鹭书院”之势。
因为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成了各大商会、船行、工坊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他们或许不会吟诗作对,但他们懂得如何改良纺织机将丝绸的产量提升三倍;他们懂得如何运用“几何学”去设计更省料、更坚固的货船龙骨;他们甚至懂得如何运用一种名为“化学染色”的新技术,染出以往任何染料都无法实现的、鲜艳而又不易褪色的绝美色彩。
这些都是最实在的、能直接转化为白花花银子的“硬本事”!
今日是苏州分院第一届总计三百名毕业生正式毕业的日子。
林轩这位三年前还被讥讽为“北地铁匠”的年轻山长,此刻身着一袭儒雅的青衫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了朝气与自信的年轻脸庞,心中感慨万千。
他的身边站着苏州知府刘梦溪以及江南商会总会长杨万里。
这两位曾经对他或抵制或观望的地方大员,此刻的脸上却堆满了最真诚最热切的笑容。
“林山长当真是国士无双啊!”刘梦溪抚掌赞叹,“短短三年便为我江南培养出如此多的栋梁之才!本府已经决定下一批官府营造项目将优先从贵院的毕业生中招募营造管事!”
杨万里更是直接,他将一份早已拟好的“聘任书”递到了林轩的手中。
“林山长!我江南商会联盟愿出资十万两白银,聘请贵院五十名优秀毕业生作为我们商会的技术总顾问!薪俸优厚绝不亏待!”
台下那些来自江南各地的富商巨贾们更是按捺不住,纷纷向自己看中的毕业生抛出了橄榄枝。
“周家的那个小子!我认得你!你设计的那个‘水力纺纱机’我买了!你毕业后来我工坊我给你三成干股!”
“还有那个李家的小姑娘!你那篇关于‘桑蚕病防治’的策论我看过了!写得太好了!来我桑园我让你当总管事!”
看着眼前这火爆的“抢人大战”,林轩的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青石之学”已经在江南这片最富庶的土地上彻底扎下了根,并开出了最绚烂的、与商业和资本紧密结合的花朵。
……
湖广,江陵府,格物分院。
这里的景象与苏州的文雅截然不同,充满了铁与火的硬朗气息。
分院直接建在了“镇南大营”的旁边,与军方的“军器监分监”仅一墙之隔。
墨翟这位性格耿直的机械系高材生,如今已经是“镇南大营”所有将士心目中最敬佩的“墨大师”。
他不仅彻底革新了江陵的炼钢技术,让“楚铁行会”那些骄傲的老铁匠们心悦诚服地成了分院的“荣誉客座师傅”,他更是将“机械之学”与“军事应用”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他的带领下分院的师生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让所有将领都为之疯狂的“战争利器”。
——比如一种以蒸汽机为动力可以带动十几张巨型强弩进行连环攒射的“蒸汽连弩车”,其火力之密集足以在瞬间将一面城墙射成刺猬!
——又比如一种运用了齿轮传动和配重原理的新式的“人力投石机”,只需四名士兵操作便能将百斤重的巨石轻松地投掷到两百步开外!
今日在分院的毕业典礼上镇南大营主将亲自前来,为毕业生们颁发由兵部特制的“军工毕业证”。
“孩子们!”主将的声音洪亮如钟,“你们是我大宁的宝贝!是咱们镇南军的未来!”
“本将宣布!从你们这一届起凡江陵格物分院优秀毕业生,一毕业便可直接进入我镇南大营授予‘军器校尉’之衔!享正八品武官待遇!”
“我镇南军未来的神兵利器未来的攻城拔寨就要靠你们了!”
台下那些皮肤被炉火熏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眼神却异常明亮的毕业生们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们挺直了胸膛发出了震天的呐喊!
“为大宁效死!为将军效命!”
墨翟站在一旁看着这群即将奔赴军营,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保家卫国之力的学生们,他的脸上露出了憨厚而又骄傲的笑容。
他知道“青石之学”已经在湖广这片充满了尚武精神的土地上,与帝国的刀剑紧紧地熔铸在了一起。
……
川蜀,蜀州府,格物分院。
这里的氛围最为朴实也最为热烈。
文若这位温润如玉的年轻山长,如今已经被蜀中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小都江”。
因为在过去的三年里他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几乎走遍了整个蜀州平原。
他们用自己所学的营造之学和水利知识,帮助数十个县城重新规划、修缮了灌溉水渠。
他们利用蜀中丰富的竹木资源,设计并制造出了上百种物美价廉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式农具和生活用具,比如“人力插秧机”、“竹制引水管”、“脚踏式打谷机”等等。
这些东西或许没有蒸汽机那般震撼也没有新式军械那般威武,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蜀中百姓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难题,让无数的家庭增加了收入吃饱了饭。
民心便是他们最坚实的根基。
当蜀州分院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时,前来观礼的没有达官显贵也没有将军士兵,而是数以万计的、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普通百姓!
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担子,担子里装满了他们自家产的最好的粮食、腊肉和蜀锦。
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语只是用最朴实的方式将这些礼物堆放在了学院的门口,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村正代表所有的乡亲走到文若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文先生,小老儿不识字不会说好听的话。”
“但我们都记着是您和您的学生们让我们今年多收了三成的谷子!”
“这些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您和先生们务必收下!”
“我们还商量好了!要把我们各村里最聪明最肯干的娃都送到您这里来读书!让他们也学一身本事将来好为乡亲们办更多的好事!”
文若看着眼前那一张张淳朴而又真挚的脸庞,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充满了深厚情谊的礼物,他的眼眶湿润了。
他知道“青石之学”这颗看似高深的种子,终于在这片最接地气的土地上深深地融入了万民之中,开出了最朴实也最动人的……希望之花。
京城、江南、湖广、川蜀……格物之火已不再是星星之火,它已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燎原之势!
一个全新的、由知识与技术驱动的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