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州城的林轩以一艘“蒸汽清淤船”的神奇表演,成功敲开了江南儒学重镇那紧闭的大门,为“青石之学”赢得了第一声响亮的喝彩之时,另外两支肩负着同样使命的“火种”队伍,也已抵达了他们各自的目的地,并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充满了地域特色的挑战。
……
湖广,江陵府。
这里是大宁帝国的南北交通要冲,九省通衢,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帝国南方最大的军工与冶铁重镇。驻扎在此地的“镇南大营”,其兵刃甲胄的供应,几乎全部依赖于江陵城内一个传承了数百年,与官府和军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庞大组织——“楚铁行会”。
当格物院机械系的高材生,一个性格如其名耿直如墨线的年轻人“墨翟”,带领着他的团队抵达这座充满了铁与火气息的城市时,他们所感受到的不是苏州那种文人式的、含蓄的抵制,而是一种更直接更粗暴、充满了行业壁垒与利益冲突的……敌意。
江陵知府在接见了他们之后,便客气地将他们“安置”在了城外一处废弃的军营之中,随即,便以“公务繁忙”为由再也不见踪影。而墨翟等人前去拜访“楚铁行会”时,更是吃了一个结结实实的闭门羹。
行会的总会长是一个名叫“铁三爷”的、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据说他能仅凭锤音便听出一块铁锭的优劣,其一手“夹钢锻打”的绝技更是被誉为“湖广第一锤”。面对这些来自京城的、嘴上没毛的年轻人,铁三爷连面都懒得露,只是让一个管事传了一句话出来:
“我楚铁行会侍奉军爷靠的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和千锤百炼的真功夫!不是靠什么花里胡哨的‘格物之学’!几位京城来的小先生若是想游山玩水,江陵城里好酒好菜管够!若是想在这里动我等吃饭的家伙……哼,那可得先问问我这炉子里的火答不答应!”
这番话充满了江湖气的威胁与警告,让团队里的年轻学子们个个义愤填膺。
“欺人太甚!咱们是奉了皇命来此地传授新学,助他们改良技术的!他们竟如此不识好歹!”
墨翟却没有生气,他早就从老师青石县伯张大山的信中预料到了此地的复杂。他知道在这里任何理论都是苍白的,要想让这些信奉“眼见为实”的铁匠们低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在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将他们彻底击败!
于是墨翟没有再去自讨没趣。他调集了从京城带来的资金和设备,就在那座废弃的军营里用短短十天的时间建造起了一座小型的、却运用了全套“青石炼钢法”的炼铁高炉!随即他以“格物分院”的名义向江陵知府和“镇南大营”的将军递上了一份拜帖。
拜帖的内容只有一个:“听闻楚铁之精冠绝南方,我格物院愿与楚铁行会于镇南大营演武场之上公开‘比武’!同用一块铁矿同在一个时辰之内,各炼一块精钢各打一柄军刀!孰优孰劣请全营将士共同见证!”
这份充满了挑衅意味的战书瞬间引爆了整个江陵城!铁三爷在收到拜帖后气得当场就砸了一个心爱的茶壶。
“好狂妄的小子!真当老夫提不动锤了吗?!”他当即应战并放出话来,若是他输了他这“湖广第一锤”的牌匾就亲自劈了当柴烧!
七日后镇南大营演武场,数千名将士将演武场围得水泄不通。场地中央搭起了两座高台。一边是铁三爷亲自带领的、楚铁行会最顶尖的二十名大师傅,他们搬来了行会里最好的风箱和锻造台严阵以待。另一边则是墨翟和他那十几个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年轻学生,以及那座看起来有些古怪的小高炉。
随着镇南大营主将一声令下,比武正式开始!
只见铁三爷那边炉火熊熊,二十名壮汉轮番上阵拉动巨大的风箱汗如雨下。铁三爷亲自掌锤每一次锻打都充满了经验与技巧,火星四溅气势不凡。而墨翟这边却显得有些“冷清”。那座小高炉在蒸汽风箱的驱动下安静而又高效地工作着,墨翟甚至都没有亲自上手只是在一旁冷静地观测着火焰的颜色,不时地对负责操作的学生下达一两个指令。
一个时辰后,铁三爷那边在一阵千锤百炼的敲击之后,一柄寒光闪闪布满了精美锻打花纹的宝刀终于出炉!而墨翟这边却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从模具里取出了……整整十柄造型一模一样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制式军刀!
产量十比一!
接下来的验刀环节更是让所有人都陷入了呆滞。铁三爷那柄耗尽了心血的宝刀,在与墨翟这边随手取出的一柄军刀进行对砍时,只听“铛”的一声脆响!那柄精美的宝刀竟应声而断!而格物院的军刀刀刃上却连一个白印都没有!
完败!彻彻底底的完败!
铁三爷呆呆地看着手中的断刀,整个人仿佛瞬间苍老了二十岁。而台下的数千名镇南大营将士在短暂的死寂之后,则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发自肺腑的欢呼与呐喊!他们知道有了这种神兵,他们这些南方的将士在战场上能多出无数条活命的机会!
那一刻墨翟看着那些军人眼中炙热的光芒,他知道“青石之学”在江陵府这片钢铁之城也终于站稳了脚跟!
……
川蜀,蜀州府,锦官城。
与江陵的剑拔弩张不同,第三支队伍所面临的是一种更温柔也更令人无奈的困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川蜀盆地数千年来的真实写照。当格物院营造司的高材生一个名叫“文若”的、性格温润如玉的年轻人,带领他的团队在耗费了近三个月经历了无数艰险才终于抵达这座“天府之国”的都城时,他们带来的那些精密的仪器和设备早已在路上损坏了大半。
而蜀州知府在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之后,便客气地将他们晾在了一边。不是抵制而是……真的无能为力。
“文先生啊,”知府大人一脸诚恳地对文若诉苦,“非是本官不支持,实在是……这蜀道太难了!你们需要的好铁好煤从中原运进来价格比黄金还贵!这……本府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团队的士气一落千丈,他们感觉自己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却无处可使。
然而文若没有放弃。在一次外出考察时他注意到了每年都在困扰着蜀中百姓的一件头等大事——岁修“都江堰”。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伟大水利工程因为缺乏有效的清淤和加固手段,每年都需要耗费数以万计的人力用最原始的办法去进行维护。
文若的眼中亮起了光芒。他立刻带领团队放弃了建造学院的宏大计划,转而投入到了这场最接地气的“民生工程”之中。
他们没有钢铁就用蜀中遍地都是的、坚韧无比的楠竹和硬木作为材料。他们利用精巧的杠杆、滑轮组和齿轮知识,设计并建造出了一系列由水力驱动的、纯木石结构的“清淤机”和“起重机”。他们还利用本地的黏土和石灰,烧制出了一种全新的、防水性能极佳的“三合土”,用以加固江堤。
当那些笨重却又异常有效的“机关器械”在都江堰的工地上开始运转时,原本需要一万民夫辛苦劳作一个月才能完成的清淤工程,如今只用了一千人十天便高质量地完成了!
整个蜀中平原都为之轰动!无数的百姓和基层官吏自发地来到工地观摩这些“神仙手段”,看向文若等人的眼神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蜀州知府在亲眼见证了这一切后更是拉着文若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当即拍板将城内最好的一块官地划拨出来,并调集全府之力支持“格物分院”的建造!
文若知道他们成功了。他们没有去造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他们只是用自己的知识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解决了一个最迫切也最实际的难题。
于是当“蜀州格物分院”正式挂牌开学时,它的第一批课程不是高深的物理化学,而是——《水利工程学概论》与《农业机械制造初探》。报名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
北方的“火种”终于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帝国最遥远也最重要的疆域落地生根发芽。一场由“青石之学”引领的、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伟大变革,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轰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