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义的奏折如急电般飞速传至汴梁,瞬间在朝堂上引发强烈震动。自辽东战事爆发以来,往昔在是否对辽东用兵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文官们,此刻皆识趣地缄口不言,毕竟敌军已气势汹汹地侵入国境,若再不反抗,大梁的威严与百姓的安稳将荡然无存。
在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林冲,这位大梁的皇帝,面色凝重地展开奏折,眼神如鹰隼般快速扫过字里行间,情绪随着奏折内容起伏不定,时而满脸怒容,时而露出欣慰之色。读完后,他猛地将奏折拍在龙案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群臣,大声怒道:“高丽这群贼子,实在是欺人太甚!幸得我大梁有卢俊义等忠勇之士,奋勇抗敌,力挫贼军锐气。”
众大臣见状,赶忙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我大梁将士英勇无畏,定能保我山河无恙,护我百姓周全。”
宰相萧逸整理了一下朝服,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队列,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如今战火已燃,且我大梁军连获大捷,此时正是一鼓作气、巩固战果的关键时刻。当下首要之务,便是合理调配粮草辎重,确保前线供应充足,让将士们毫无后顾之忧,如此方能乘胜追击,彻底击退高丽,扬我大梁国威。”
林冲微微点头,对萧逸的提议表示认可。紧接着,他目光坚定地看向群臣,说道:“朕仔细思量了卢俊义的奏折,此次我军士气高昂,而高丽经此数战,元气大伤。朕有意乘胜出兵高丽,直捣黄龙,让高丽从此不敢再对我大梁有非分之想。”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喧嚣起来。文官们交头接耳,神色忧虑。随后,尚书郎赵平带领几位文官站了出来,面露难色,拱手进谏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虽说我军连胜,但将士们征战已久,疲惫不堪,且深入敌境,粮草补给、地形勘察等诸多难题接踵而至。况且,贸然出兵高丽,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事,周边诸国若趁此机会蠢蠢欲动,我大梁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还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文官也纷纷附和,言辞恳切地陈述出兵高丽的弊端。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支持与反对出兵的两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林冲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眼神在群臣之间来回游移,试图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中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良策。
林冲眉头紧皱,陷入沉思之时,秦明等一众武将神情激昂,纷纷出班。秦明抱拳行礼,声若洪钟:“陛下,臣以为,此时出兵高丽乃是绝佳时机!我大梁新立,四方皆在观望,正需一场大胜来树立国威。高丽屡屡犯我边境,此乃公然挑衅,若不予以重击,日后必定会有更多宵小之辈对我大梁国土心怀不轨。”
其身后的几位武将也纷纷点头,其中一位武将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我军在辽东连胜,士气正旺,将士们皆渴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高丽。此刻我军战意高昂,此乃天赐良机,怎能因些许困难就退缩不前?至于粮草补给与地形之困,我等愿与前方将士共克艰难,定能妥善解决。”
另一位武将也跟着进言:“陛下,若此时不出兵,恐让天下人觉得我大梁软弱可欺。我大梁儿郎各个英勇善战,何惧深入敌境?只要谋划得当,必能大获全胜,让周边各国对我大梁敬畏有加。”
文官们听了武将们的慷慨陈词,并未就此退让。赵平赶忙再次拱手说道:“诸位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战争非儿戏,牵一发而动全身。出兵高丽,风险巨大,一旦陷入持久战,我大梁民生必将受到重创,国力也会损耗严重。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啊。”
朝堂上,武将们主战,文官们主和,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林冲坐在龙椅之上,看着群臣各抒己见,心中愈发凝重。
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的两方争得面红耳赤。武将们士气高昂,力主出兵高丽,以扬国威;而文官们则忧心忡忡,竭力反对。随着争论愈发激烈,更多文官加入反对出兵的阵营,他们言辞恳切,试图以历史为鉴,劝服林冲放弃出兵的念头。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出班列,先是毕恭毕敬地向林冲行了君臣大礼,而后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恳请您三思啊!想当年隋炀帝杨广,倾尽国力三征高丽,结果却兵败而归。这不仅使得隋朝国力急剧衰退,百姓苦不堪言,更是引发了国内民怨沸腾,最终导致国朝灭亡。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啊!我大梁如今初立,根基未稳,怎能重蹈隋朝的覆辙?若此时贸然出兵高丽,一旦战事不顺,后果不堪设想,恐将危及我大梁江山社稷啊。”
紧接着,另一位文官也赶忙出列,拱手进谏道:“陛下,老大人所言极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隋朝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尚且在高丽铩羽而归,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我大梁历经战乱,百废待兴,国力远不及当年隋朝。此时出兵高丽,无疑是一场豪赌,胜算渺茫。若因一场胜算不大的战争,让我大梁陷入困境,实非明智之举。还望陛下以隋朝为戒,以大梁的千秋万代为重,放弃出兵的念头吧。”
又有文官补充道:“是啊,陛下。唐太宗李世民天纵英才,贞观之治时大唐国力昌盛,即便如此亲征高丽仍未能成功。可见高丽地势复杂,易守难攻,且其军民顽强抵抗,绝非轻易能征服。如今我大梁内外事务繁多,更应韬光养晦,发展国力,而不是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
武将们听闻文官们搬出隋炀帝与唐太宗征高丽的典故,虽心中依旧主战,但也不禁神色凝重。不过,秦明并未退缩,他向前跨出一步,目光坚定地说道:“诸位大人,诚然历史上有隋炀帝、唐太宗征高丽的前车之鉴,但时代不同,局势已然改变。如今我大梁军队连胜,士气正盛,而高丽在我军打击下已元气大伤。此乃天赐良机,怎能因过往的失败就畏缩不前?我大梁儿郎英勇无畏,只要陛下运筹帷幄,将士们同心协力,必能攻克高丽,为大梁立下不世之功,又怎会重蹈覆辙?”
武将们听了秦明的话,纷纷高声附和,主战的声音再次响彻朝堂。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坐在龙椅上的林冲。
林冲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沉稳地扫视着朝堂上争论不休的群臣,待众人声音稍歇,他缓缓站起身来,神色坚毅。
“诸位爱卿,朕思虑良久,心意已决。朕决定出兵高丽!” 林冲的声音坚定有力,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
“自宋国起,中原对外多有退让,致使中原懦弱的形象传于周边蛮夷。长久以来,这些蛮荒小国便对我中原大地心怀觊觎,屡屡犯我边境,侵扰百姓。如今我大梁新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亦是重塑大梁威严的绝佳时机。”
林冲微微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继续说道:“朕要让那些蛮荒小国知道,中原绝非他们可以随意欺凌的。汉人,更是不可辱!强汉盛唐时,中原威震四方,万国来朝。如今,我大梁要让那辉煌再现,让天下皆知,犯大梁者,虽远必诛!”
“朕深知出兵高丽,风险重重,历史上也有诸多失败的先例。但朕相信,我大梁有忠义之士,有英勇之师。卢俊义等将领在辽东已连获大捷,我大梁儿郎士气正盛,战意高昂。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至于粮草辎重、行军布阵等事宜,朕会命诸位爱卿精心筹备,妥善安排。朕与诸位爱卿共赴此役,务必让高丽知道我大梁的厉害,让天下见识我大梁的雄风!”
林冲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让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武将们听后,各个热血沸腾,纷纷抱拳高呼:“愿为陛下效死,扬我大梁国威!” 文官们虽仍有忧虑,但见皇帝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强行劝阻,只得行礼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助陛下。”
随着林冲这一决定的宣布,大梁正式拉开了出兵高丽的序幕,一场关乎大梁国运与威望的战争,即将轰轰烈烈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