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50 年代中后期,战后重建推动通信网络向跨区域、高频次延伸 —— 从军区指挥的密电传输,到铁路调度的加密指令,机械密码机齿轮转动的 “咔嗒” 声,逐渐跟不上信息激增的节奏。当北方冬季的低温让机械转子卡滞、南方湿热环境导致密钥调节失灵,一场关乎加密技术未来的指标论证悄然启动。这支由多领域技术员组成的团队,以数据为笔、以实验为纸,不仅梳理出机械加密的短板,更勾勒出电子加密时代的雏形,为我国通信安全技术的迭代埋下关键伏笔。
一、技术论证小组的组建背景与目标
跨区域通信需求的爆发,成为推动技术迭代的直接动力。当时全国已建成 13 条主要通信干线,军区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密电传输量较 1950 年增长 3 倍,机械密码机单日满负荷运行仍无法处理积压信息,通信延迟最长达 4 小时。
机械密码机的局限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凸显:处理 1000 字符需 28 分钟的速度,难以满足紧急指令传输;密钥容量仅 1024 组,导致多部门共用密钥的安全隐患;环境适应性差,在西北戈壁的高温、东北林区的低温环境中,故障率高达 40%。
为突破困境,上级技术部门决定组建指标论证小组,成员从通信工程、机械设计、数学加密领域筛选,要求具备 5 年以上设备实操经验,最终确定 12 人团队,涵盖从硬件拆解到算法分析的全链条技术能力。
小组成立首日,统筹者张工明确核心目标:既要系统对比现有机械机性能,找出技术痛点,也要预判未来 5 年通信需求,确保拟定的升级方向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避免技术脱节。
张工还制定了分阶段工作计划:第一阶段(1-2 个月)拆解测试机械机,第二阶段(3-4 个月)分析电子技术可行性,第三阶段(5-6 个月)拟定升级方向并形成报告,每个阶段末组织内部评审。
二、机械密码机的系统拆解与性能测绘
论证启动后,李工带领 4 人小组负责机械机的拆解与测试,首要任务是选定代表性机型 —— 经过对比当时常用的 3 种机械机,最终确定 Jm-1 型,因其应用范围最广(覆盖全国 80% 的通信节点)、故障反馈最多。
拆解工作在恒温恒湿实验室进行,团队按 “外壳 - 传动系统 - 核心模块” 的顺序操作,每拆解一个部件都绘制三维结构图,标注尺寸、材质与连接方式,仅转子组的拆解就耗时 1 周,确保不破坏关键部件。
转子转动精度测试是重点之一,李工团队设计了 “不同转速 - 不同负载” 的测试方案:将转子转速从 10 转 \/ 分钟调整至 30 转 \/ 分钟,每档转速下记录 100 次转动误差,累计获取 2000 余组数据,发现转速越高误差越大,最大偏差达 0.8 毫米。
齿轮传动模块的测试则聚焦磨损影响,团队选取使用 1 年、3 年、5 年的 Jm-1 型齿轮进行对比,发现使用 5 年的齿轮因磨损导致加密字符错位率达 8%,是新齿轮的 4 倍,验证了机械部件老化对加密精度的影响。
密钥调节模块的测试中,技术员模拟野战环境下的手动操作,发现士兵在行进中调整 3 组转子位置,平均耗时 12 分钟,且因震动导致调节错误的概率达 15%,这一数据成为后续 “电子密钥自动生成” 方向的重要依据。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机械密码机的性能档案
论证过程中,小组查阅了 1956 年《通信设备技术评估档案》(编号:tx-1956-038),该档案由当时的通信技术研究所归档,保存了全国 28 个省市的机械机使用报告,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存于国家通信技术档案馆。
档案中关于 Jm-1 型处理速度的记录显示:加密 1000 字符的平均耗时为 28 分钟,若字符包含特殊符号(如军事术语中的代号),耗时会增加至 35 分钟,而当时紧急指令的传输要求是 “30 分钟内送达”,机械机的速度已无法满足需求。
密钥更换的细节记录更具参考性:档案中记载,1955 年东北军区某次演习中,因手动调整转子位置耗时过长,导致 3 条紧急密电延迟传输,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暴露出机械机在应急场景下的短板,中断概率高达 32%。
环境适应性的测试数据来自 1956 年的高低温实验:实验室将温度从 - 20c梯度升至 40c,每 5c记录一次加密错误率,结果显示低于 - 5c或高于 35c时,错误率骤升至 15% 以上,而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南方夏季高温的环境,正好覆盖这一 “失效区间”。
档案末尾的技术员批注写道:“机械机的局限非人力可破,齿轮与转子的物理特性已达瓶颈,若要满足未来通信需求,需转向电子技术探索”,这一观点与论证小组的后续方向不谋而合。
四、电子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机械机的测试数据,王工带领团队转向电子技术研究,首要问题是选择核心元件 —— 当时电子管技术成熟但体积大、功耗高,晶体管刚起步但轻便、高效,团队决定同时测试两种元件的性能。
信号处理速度测试在 1957 年初展开,团队搭建了相同的加密逻辑电路,分别使用电子管和晶体管作为核心,测试处理单组加密信号的时间:电子管耗时 50 毫秒,晶体管仅需 2.5 毫秒,而机械齿轮需 50 毫秒,电子元件的优势一目了然。
王工团队还做了 “多组信号并发处理” 测试:模拟 10 个用户同时传输密电,机械机因齿轮传动冲突,仅能处理 3 组并发信号,而晶体管电路可顺畅处理 10 组,且错误率控制在 2% 以内,验证了电子技术在多用户场景下的可行性。
功耗与体积的对比同样关键:一台 Jm-1 型机械机重 35 公斤,需外接 220V 交流电源,而晶体管加密原型机仅重 8 公斤,可使用 12V 蓄电池供电,这对野战通信、移动节点的应用至关重要,符合 “轻量化、便携化” 的需求。
可行性分析报告中,王工团队得出结论:“晶体管技术虽仍需完善,但在速度、功耗、体积上全面超越机械机,且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成本将逐步降低,以晶体管为核心的电子加密技术,是未来的必然方向”。
五、机械加密技术痛点的系统梳理
论证小组在分析完机械机性能与电子技术可行性后,由刘工牵头梳理技术痛点,方法是收集 1955-1956 年全国各通信节点的故障报告,共汇总有效报告 1200 余份,涵盖硬件故障、性能不足、应用局限等类别。
密钥容量有限是高频反馈的痛点之一:报告显示,单台 Jm-1 型最大密钥数仅 1024 组,而一个军区的通信部门就有 20 个科室,每组密钥对应一个科室,1024 组仅能满足 50 个军区的需求,随着通信节点增加,密钥冲突问题日益严重。
抗干扰能力弱的案例在报告中占比 30%:某电厂附近的通信站记录显示,因电厂发电机产生的强电磁干扰,机械机每天平均出现 6 次加密失效,需重启设备才能恢复;某电台周边的通信节点,更是因信号干扰导致加密错误率达 27.6%。
维护难度与成本高也是不可忽视的痛点:机械机包含 100 多个精密齿轮,维护需专业技师,而当时全国合格的机械机技师仅 300 余人,偏远地区的通信站常因无法及时维修导致设备停用;此外,齿轮、转子等易损件的更换成本,每年需消耗数百万经费。
刘工将痛点按 “影响程度” 排序:通信安全相关(抗干扰、密钥容量)>效率相关(处理速度)>应用相关(环境适应、维护成本),这一排序为后续拟定升级方向提供了优先级依据,确保核心问题优先解决。
六、12 项核心升级方向的初步拟定
基于痛点梳理与电子技术可行性分析,小组从 1957 年 2 月开始,每周召开 2 次论证会,还邀请了电子工业部、清华大学的专家参与咨询,确保方向的科学性,前后共经历 8 轮讨论,逐步完善升级框架。
12 项升级方向按 “技术维度” 分类:加密效率类 3 项(电子密钥自动生成、多并发信号处理、高速算法优化)、安全性能类 2 项(密钥容量扩展、抗电磁干扰强化)、环境适应类 2 项(极端温度稳定性、防潮防尘设计)、兼容过渡类 3 项(机械机接口适配、旧数据迁移、操作习惯兼容)、运维类 2 项(故障自诊断、轻量化设计),分类逻辑清晰,覆盖全场景需求。
“电子密钥自动生成”“多频段加密适配”“极端环境稳定性优化” 是针对最紧急痛点提出的核心方向:前者解决手动调节耗时的问题,中者适配不同通信频段(如短波、超短波),后者则针对机械机的环境短板,三者均通过初步实验验证了可行性。
为直观呈现升级价值,赵工绘制了 “机械与电子加密性能对比图”,横轴为技术指标(速度、密钥容量、抗干扰性等),纵轴为性能评分(1-10 分),图表显示电子加密在 8 项指标上评分超 8 分,而机械机仅 3 项指标超 5 分,成为论证会上的关键参考资料。
初步框架形成后,小组邀请上级技术部门进行评审,评审意见提出 “需增加‘算法迭代兼容性’方向”,即电子加密系统需预留算法升级接口,避免未来因算法过时导致系统淘汰,小组据此调整,最终确定 12 项核心升级方向,形成完整框架。
七、历史补充与证据: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记录
1957 年 1 月的《加密技术论证会议纪要》(档案号:LZ-1957-009),详细记录了初代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过程,参会人员包括论证小组成员、电子工业部技术员、3 个军区的通信代表,共 21 人,会议纪要由孙工负责整理,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库。
抗干扰测试的模拟环境极具代表性:技术员在实验室搭建了 “工业强电磁环境”,电磁强度设定为 500V\/m(相当于电厂、变电站周边的电磁强度),测试持续 24 小时,记录加密错误率,结果显示电子原型机错误率仅 3.2%,而同期测试的 Jm-1 型错误率达 27.6%,差距显着。
密钥容量扩展的测试数据更具突破性:原型机通过电子存储介质(当时的磁芯存储器)扩展密钥容量,最大可达 8192 组,是机械机的 8 倍,测试中模拟 100 个通信节点同时使用,未出现密钥冲突,满足了 “多用户、多部门协同通信” 的需求。
极端温度测试的记录同样关键:原型机在 - 30c至 50c的温度范围内运行,每 10c测试一次,错误率最高仅 6.5%(50c时),远低于机械机 15% 的阈值;在湿度 90% 的湿热环境中,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解决了南方雨季机械机易受潮的问题。
会议纪要末尾的决议写道:“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在性能上全面超越机械密码机,12 项升级方向的技术路径可行,建议按此方向推进后续研发工作”,这一决议为加密技术的迭代提供了官方依据。
八、技术衔接:兼顾旧设备的兼容性设计
论证过程中,孙工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当时全国已部署近 5000 台机械密码机,若电子加密系统完全不兼容旧设备,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导致 “新旧系统过渡期” 的通信断层,因此 “兼容性” 需纳入升级方向。
小组针对兼容性设计展开专项研究,核心思路是 “设计转接电路”:在电子加密模块与机械机之间加装转接器,实现信号的双向转换 —— 机械机输出的加密信号可通过转接器接入电子系统,电子系统的指令也可适配机械机的输入接口。
兼容性测试选取了 3 种主流机械机型(Jm-1 型、Jm-2 型、cm-1 型),每种机型选取 10 台不同使用年限的设备,测试转接器的适配效果:结果显示,Jm-1 型和 cm-1 型的适配成功率达 95%,Jm-2 型因接口差异适配成功率为 88%,后续通过优化转接器电路,成功率提升至 94%。
过渡期的应用方案也随之确定:初期采用 “电子为主、机械为辅” 的模式,核心通信节点使用电子加密系统,偏远地区仍保留机械机,通过转接器实现数据互通,避免通信中断。
孙工在论证报告中强调:“技术迭代不应是‘推倒重来’,而是‘平滑过渡’,兼容性设计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保障了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为电子加密技术的全面推广争取了时间”。
九、加密算法电子化的专项论证
加密算法是通信安全的核心,周工团队专门针对 “算法电子化” 展开论证,首先对比机械机与电子系统的算法逻辑:机械机依赖齿轮咬合的物理结构实现加密,算法修改需重新设计齿轮齿距、调整转子数量,周期长达 3 个月;电子系统则通过程序代码实现算法,修改仅需调整代码,灵活度远超机械机。
团队设计了 “算法切换测试”:选取 3 种常用加密算法(AES 前身、dES 雏形、自定义军事算法),在电子原型机上进行切换,记录耗时与错误率:切换算法 A 至算法 b 仅需 2 分钟,错误率 0.1%;切换算法 b 至算法 c 需 1.5 分钟,错误率 0.08%,而机械机若要切换算法,需拆解重组设备,耗时至少 72 小时,且错误率无法保证。
算法安全性测试同样关键:团队模拟 “暴力破解” 场景,使用当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 1 万次 \/ 秒)破解机械机算法,平均耗时 48 小时;破解电子系统算法,平均耗时 720 小时,安全性提升 15 倍,若后续升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还可通过增加算法复杂度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算法扩展性也是论证重点:电子系统的算法可根据通信需求灵活调整,比如针对短报文设计轻量级算法(提升速度),针对长文件设计高强度算法(保障安全);机械机则因物理结构限制,无法实现算法的差异化适配,只能采用统一算法,难以兼顾速度与安全。
周工团队的论证结论指出:“加密算法的电子化,是通信安全从‘物理保障’转向‘逻辑保障’的关键,不仅提升了安全性与灵活性,更为后续算法的迭代升级奠定了基础,是 12 项升级方向中的核心技术突破”。
十、论证报告的形成与历史意义
经过近半年的论证(1956 年 10 月 - 1957 年 3 月),技术指标论证小组完成了《从机械到电子加密:12 项核心升级方向初步报告》,报告的形成经历了 “数据汇总 - 分析论证 - 专家评审 - 修改完善” 四个阶段,累计召开论证会 32 次,修改报告版本 11 次,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报告的结构清晰完整:除核心的 12 项升级方向外,还包含 5 章技术背景(机械机性能分析、电子技术现状等)、8 章实验数据(23 组对比测试数据、误差分析)、6 章应用建议(推广步骤、过渡期方案等),并附上 8 份设备拆解分析图、12 份测试原始记录,数据支撑充分。
报告的评审过程严格:1957 年 4 月,上级技术部门组织 15 位专家(涵盖通信、电子、数学、军事等领域)进行评审,专家一致认为 “报告指标合理、方向可行,为电子加密技术研发提供了明确依据”,并提出 2 条修改建议(增加算法安全性冗余、优化环境适应测试参数),小组据此完善后,报告正式通过审批。
报告的直接价值体现在研发指导上:后续电子加密系统的研发,完全以 12 项升级方向为指标 —— 比如 “电子密钥自动生成” 方向指导了密钥管理模块的设计,“抗电磁干扰强化” 方向推动了屏蔽材料的选型,仅用 2 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代电子加密设备的研制,比预期缩短 1 年。
从历史维度看,这份报告标志着我国加密技术正式开启 “从机械到电子” 的过渡,结束了依赖机械结构的加密时代,为后续通信安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报告结尾所写:“技术的迭代永无止境,今日的论证是明日的起点,电子加密技术将伴随通信网络的发展,守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