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敬听着宋秋水的揶揄,倒是不以为意,笑着说道:“我这是时尚。”
宋秋水:呵呵!别侮辱时尚,大志你这纯特么虎揍的。时尚不代表脑残,三伏天穿皮夹克,你以为你是看温网的那群傻叉吗?!
他们是没事硬充高雅……
大志这是图啥呢……
不热吗?
“好了,走吧。去太晚了不太好。”柴米不想让宋秋水麻麻烦烦的唠叨,便开口说道。
刘志敬神色立刻为之一振,表情严肃且认真,白手套握着拖拉机的方向盘就开始打……
“唉唉唉……大志,你脑子特么的进水了?你拖拉机还没打火呢,你比划什么方向盘?!”宋秋水扶着额头无奈的提醒。
刘志敬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拿着摇把子把拖拉机打着了火,随后上车,开着车缓慢的出发了。
拖拉机里边,其实也准备的挺周全的。
一床崭新的被子,还是红面白里的,棉花放的还贼多,坐着一点也不咯屁股,宋秋水看着上边绣着的鸳鸯戏水,又来问题了……
宋秋水高度怀疑,刘志敬不正常……
大志这孩子,脑瓜子让驴踢了!!!
妥妥的!!!
这床被子,应该是村长刘长贵家里用来给刘志敬娶媳妇用的新棉被,这是压箱底的棉被了。
这个时代有一个特别严重的通病,就是虽然能温饱,但是没过好。就像大家都能吃上饭,但是吃的却都不是很好;大家都能穿上衣服,但是都穿的不太好;大家也都能盖上被子,但是被子普遍比较薄。
特别是被子这种硬通货特别缺乏的时候,一床厚被子,是所有东北人梦寐以求的。要知道,这个时代,国家的棉花产量非常低,而且极度贵。
当然了,贵只是一方面,买不到才是主因。
要知道这个时候一斤猪肉才两块多钱一斤,但是一斤普通的棉花,就要六七块钱了,优质的棉花更是贵的离谱,要打底十块钱一斤。
在东北,被子里棉花的重量,才是衡量被子好赖的标准。
一般分成几个段位。
穷苦人家的被子二斤棉花,普通家庭人家的被子是四斤棉花,富裕家庭人家的被子是六斤或者八斤棉花。
而刘志敬铺在拖拉机箱板的被子,最低十斤棉花打底,是属于这个时代娶媳妇必备的神器。
一般这个时代,年轻人结婚的时候,女方一般亲戚朋友都会问一嘴:男方准备了几床被子。
被子多,那以后无论是亲戚走动,还是丈母娘过来小住两天,都会很舒坦。
因为当地有一个就是诸如女方生孩子头几天,丈母娘会过来伺候月子的习惯,所以这个被子,就显得很重要。
有人一定会怀疑这十斤沉的被子,它盖起来不沉吗?
实际情况是嗷嗷沉,盖上和鬼压床差不多。
说一句题外话,东北好多民间鬼故事里的鬼压床,导致人精神萎靡,情绪抑制,食欲不振等等,都和被子很重,有很大的因素。
艺术一定是源自于生活的。
这里的老百姓,盖被子太沉,导致身体不舒服了,就说鬼压床了……特别是这个时代的被子里边是棉花,外边是棉纺布,特别接汗,睡觉的时候一旦屋子暖和,压一身汗在这个时代也很普遍。
但是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情况,并没有后世的那种清凉的诸如鸭绒、玻璃丝、鸭毛的被子,都是棉花做的。有的甚至穷苦人家用的还是红棉花。
由于监管不太严格,加上生活所迫,会有好多医院用过的被褥,拆下来,出来卖棉花。红棉花指的就是棉花用的久了,会变成一团一团的,颜色是红色的棉花。多数都是医院流出来的,也有的是个人家用过的。
主打一个便宜。
但是卫生堪忧。
就像宋秋水家里也是比较宽裕的人家了,不过家里也就那么三四套被褥自己用,而且也不厚实,到了冬天冷的时候,宋秋水想找个被子压着脚丫,都找不到。
故而宋秋水一边拍着这崭新的被子,一边低声对柴米说道:“柴米,你感觉到了没?这大志,好像对我有意思呀……要不然咱们就出门买个菜,他这家伙的,又是打扮又是铺被子怕我屁股硌得慌,他图啥?还不是图本小姐……”
柴米愣了一会儿,没敢回宋秋水的话。
毕竟,柴米并没有想太多……
柴米觉得这刘志敬今天打扮的确实有点精神小伙的状态,但是欠缺一个墨镜……
不过柴米毕竟两世为人,对于刘志敬这副“小孩子嘴甜惦记着吃糖”的表现,并不感冒。而且柴米深知刘志敬家里有钱,铺个新被子,虽然奢侈,但是也并无不妥。
毕竟,柴米司空见惯了,这边如果出门坐的拖拉机和三轮车,也都是要坐个垫子的,要不然会太颠簸。
如果是拉着那些上了岁数的老太太,或者一些腿脚不便的女人,也都会用小被子垫着。
辽西这边特有的一种小被子,一般是一米见方,在这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平时的时候,小被子用来盖着脚丫,有事的时候坐着。
家里有孩子的,也都是用这种小被子,盖着孩子或者抱着孩子的时候,都用。
这和当地的气候其实是有关的。
其实就算是柴米看着刘志敬穿皮夹克,也不觉得太另类。当然,现在八九点,太阳大的时候,就离谱,如果是早晚的时候,也不太离谱。
辽西属于特殊气候,虽然属于东北,但是风俗习惯和气候,更类似于内蒙古的草原气候。
有句古话说的好,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辽西的夏天除了三伏天,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柴米也并未觉得这个被子有多少不妥,倒是刘志敬的车,开的非常不妥。
比牛车,快不了多少……
正当柴米准备说快点开的时候,宋秋水的老爹宋青山却说话了。
“闺女,我和你说,这村长他们一家就没安好心呀。刘长贵就整天和我说,你长的带劲,有派……”
那可不就是相中自己个闺女了?
“八成呀,这刘志敬整这出,是只(一声)为你呀……”
宋秋水也颇有同感的点点头。
“大志整这死出……呵呵。因为所以……但是,我不喜欢傻子!!!”
丝毫没顾及到由于车速太慢,刘志敬听见之后,一脸懵逼的表情。
刘志敬:我可一句话都没说……宋秋水就这么离谱的把自己归纳进傻子的范畴了?要不要这么离谱!
“小点声,万一大志听着你说他是二傻子咋整……”宋青山说道。
宋秋水却不以为意:“没事,拖拉机动静大,他听不着。”
“嗯嗯,确实听不着。”刘志敬无奈的说道:“一会儿出村了,坐稳点,拐弯的地方,容易出溜。”
柴米地头笑了一下,心说宋秋水这个憨憨,说话没个遮拦。
宋秋水翻个白眼,躺在车上,把脑袋放到柴米腿上,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一脸尴尬的说道:“我还琢磨大志听不着呢……他不聋呀……”
“应该……不聋。”
于是宋秋水便装死了。
好在车开的很平稳,从村里出来,路过一片片已经打蔫的玉米地和谷子地,进入了一段用沙子垫上的路,随后过了一会儿,才上了公路。
柴米看着那低垂的玉米叶子,心情有一些不太舒服,叹气不已:再不下透雨,今年庄稼就要绝收了。
这会儿,三伏天,温度高蒸发量大,下一点小雨,第二天就干了。哪怕是中雨,恐怕也挺不住三两天。
而且,这天气可能会极度干旱。前世的时候,这庄稼就绝收了,一片一片的倒。
好多人没有见过庄稼因为干旱导致绝收的景象,那场面真的是让人心碎。
前世的时候,整整三四个月没有下透雨,导致玉米几乎从跟上直接就倒了,叶子也直接黄了,用火柴一点,就可以点燃一片地。
甚至山上的松树,也有旱死的。
碰上这种极端天气,真的是要了老农民的命了。
都说人定胜天,可是天不下雨,靠人力真的很难。
要说所有庄稼里,什么最抗旱了,应该只有黍子了。其他的都不太行……
而且三家村附近并没有大河,灌溉几乎没有什么可能。
况且,前世的时候,大凌河都断流了……
不同于柴米的愁,宋秋水已经没心没肺的睡着了。宋青山也靠在车厢板眯着了。
进城要坐汽车,还要半个来小时,坐拖拉机,保底要要一个小时。
等到刘志敬把车开过喀县的敖木伦大桥之后,便算是进了城。
不同于后世的高楼大厦,此刻的县城也多少有点草台班子的状态。
高楼大厦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一些四五层高的居民楼家属楼。剩下的清一色小平房……
甚至连县政府也是大院,不是大楼。县政府的办公区,就是一排排大瓦房,老旧且落魄。
而柴米要去的地方,就是县城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
这里倒和乡镇的大集区别不太大,这个时代的乡镇大集,是露天的,而县城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是两排水泥瓦搭的棚子,可以遮风挡雨。
仅此而已。
“到地方了。”刘志敬停下车之后,有些不太好意思的说道,甚至连头都没有敢抬起来。
嗯。
他怕抬头太高,吹起来的空气,误伤柴米……
这一路上……
“大志,你傻了吧唧的搁那杵着干啥呢?”宋秋水一副生无可恋的翻着白眼:“你倒扶着一下我爹呀……”
宋秋水这么一喊,刘志敬才如梦初醒。
他赶紧跑过去,扶着宋青山下车。
毕竟是拖拉机,有点高,宋青山年纪有点大,万一磕着碰着就不太好了。
柴米和宋秋水则是自己跳着,下了车。
“大志,一会儿你帮着搬东西。要买啥菜,我昨晚列了个单子。”柴米从口袋拿出来一张纸。
纸上列着要买的东西:两箱子高粱白,十箱子啤酒,一箱子杏仁露……
还有其他蔬菜和熟食。
柴米把单子递给了刘志敬:“大志,你是男的。我们三个基本上就算老弱病残了,咱们先买后搬,你留着这个记着数。我自己记住了要买啥了,单子给你。”
刘志敬顿时脸刷的一下红了。
随后以一副极其夸张的态度,恭恭敬敬的把柴米手里的单子,接了过来。
随后如获珍宝一样,放在手心……
柴米:“额……”
宋秋水也是一头雾水:废了,这家伙没救了,一大早出来就感觉大志最近精神不太好呀……
听说他妈昨晚回来了,不会是从别的地方带回来什么穷神恶鬼了吧,把刘志敬这家伙给鬼上身了。
要不然……
他怎么和个二傻子一样?!
宋青山则是一脸尴尬,他年纪大,眼睛瞎,总以为刘志敬对自己家闺女感兴趣……
心里总想着:这也太不守男道了,怎么能看见自己闺女就脸红心跳的?!这也太过分了!!!
回头一定要和刘长贵说道说道,要好好教育一下刘志敬,不要对自己闺女有想法!
就刘志敬这种岁数大的老男人,都特么二十五六了,怎么觍着脸脸红的?
他不配和自己闺女那啥……
“我知道了。”刘志敬小声的说着,但是终究没有敢抬头多看柴米一眼。
似乎多看一眼,也是亵渎神灵。
柴米顿了一下,倒也没有太多说辞。
她还忙着买菜呢,根本无心他顾。
路边的水泥瓦下边,正是一群商贩。不过并未有什么叫卖声。
这里是农贸批发市场,多数都是批发为主,零星的也零卖,不过终归是少数。
摊主虽然很多,不过他们并不是特别热衷于叫卖,只有客人问的时候,他们才会说一下价格。
如果买的多,他们才有兴致,买的少就毫无生气。
不过也有叫卖的,是烤地瓜的……
一个农妇穿着本来是红色但是现在已经黑不溜秋的围裙,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上叫卖着:烤地瓜,烤地瓜,嘎嘎好吃的烤地瓜。本地红土烤地瓜,吃了一个想吃仨……老太太吃了嗷嗷叫,大姑娘吃了买了不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