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庇佑!哈拉六首领真乃猛将!”
马黑麻大喜过望,绝望的心中瞬间充满了狂喜和希望,哪里还会去深思这胜利来得是否过于突兀和巧合?他此刻只想活命!
“快!就从这里冲出去!”
马黑麻激动得声音变调,挥舞着镶嵌宝石的弯刀,催促着亲卫加速冲锋。
哈拉六一马当先,继续挥舞着那面破旗,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
他和他心腹的“猛攻”,加上那面特殊的旗帜,就像一把无形的钥匙,所到之处,明军的包围圈仿佛变得“酥软”起来。
抵抗依旧存在,箭矢依旧嗖嗖飞过(但大多射偏),刀枪依旧碰撞(但接触即分),每一次看似惊险的格挡和冲杀,最终结果都是明军“不敌”后退。
这一幕在杀声震天、混乱无比的战场上,并不十分起眼。
在远处看来,这就是一小股极其彪悍忠诚的敌军,护着他们的核心人物,正在不惜代价地亡命突围,并且奇迹般地取得了一些进展。
马黑麻和他越来越少的亲卫(有些是在真正的流矢和混战中伤亡)紧紧跟着哈拉六,心脏狂跳,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看似越来越薄的明军防线,以及防线后方那象征着自由的广阔草原。
他们完全被求生的欲望所支配,丝毫没有察觉,他们所谓的“突围”,始终是在一杆破损旗帜的引导下,沿着一条电话不跟你吃了,你吃了一个被精心设计好的、阻力最小的路径在“表演”。
就在这场决定草原命运的决战爆发前两天,一封由特殊药水书写、用火烤方能显影的密信,通过锦衣卫最隐秘的渠道,跨越大军,悄然送达了远在中军后方的皇太子朱雄英手中。
当贴身太监小顺子恭敬地呈上那封看似无字的白绢,并低声禀明来源时,朱雄英立刻屏退左右,亲自取过铜烛台。
跳跃的火焰炙烤着绢布,细微的“滋滋”声中,一行行清晰的字迹逐渐浮现。
信中,代号“零六”的哈拉六,详尽汇报了联军最新动态、斥候分布、营地虚实,甚至标注出了几条可能的撤退路线。
情报之精确,堪称将联军彻底剥开放在了明军眼前。
信的末尾,哈拉六的笔迹显得更加凝重:“…臣哈拉六,蒙天恩浩荡,得效犬马之劳于边陲。今联军覆灭在即,然帖木儿帝国巨患犹存,其心不死,其力未衰。”
“马黑麻若死,帖木儿或倾国来报仇,或另立新君,于我大明边陲永无宁日。”
“若纵其生还,其必引为天命所归,骄矜更甚,亦可为我大明之眼,深入虎穴,窥其虚实,乱其腹心…臣斗胆请命,愿借此良机,假意护其突围,随之西去,继续为陛下、为太子殿下,观敌料阵,传递讯息…成败利钝,臣虽万死不敢辞!唯乞殿下恩准,并定下接应暗号,以便军中配合…”
朱雄英看完,久久沉默。
烛火映照着他年轻却已显沉稳的脸庞,眼中光芒闪烁。
他深知此计之险,哈拉六此去,无异于独闯龙潭,一旦身份败露,必将受尽世间极刑而死。
但此计若成,其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他深吸一口气,提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纸条上飞快写下批复,并画下了一个清晰的图案:
一面旗帜,左上角缺失,正中央被戳破三个呈三角分布的小洞。
“准卿所奏!一切以自身安全为要,事若不可为,当速退!”
“见此信号,三军皆会配合汝之行动。珍重!”
这封批复发出的同时,八百里加急的军令也带着特殊的图案指令,飞驰送往北伐大军帅帐,直抵蓝玉、朱棣、朱权等最高统帅手中。
一场精心策划的“放虎归山”大戏,早已在决战前悄然布置妥当。
...
——
视线转回尸横遍野的战场。
当哈拉六举着那面经过“特殊处理”的帖木儿帅旗,护着马黑麻“奇迹般”地冲破北面防线,消失在北方草原的烟尘之中后不久,明军的中军帅帐内,关于“追击人选”的争论立刻激烈起来。
“大帅!让俺去!俺常茂保证把那劳什子皇子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
常茂瞪着雌雄眼,声若洪钟,蒲扇大的手掌拍得胸甲砰砰作响。
他杀得正酣,根本没过瘾,只觉得让那条“大鱼”跑了简直是奇耻大辱。
“常黑子你歇歇吧!追击溃兵,扫荡残敌,正合我秦藩护卫之用!本王定将马黑麻生擒活捉,献于御前!”
朱樉也不甘示弱,虽然刚才冲杀让他有些脱力,但擒获敌国皇子这天大的功劳,他绝不肯让与他人。
他甚至觉得刚才突围那一幕有点蹊跷,但具体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只归咎于自己杀昏了头。
就连燕王朱棣和朱权也微微颔首,他们麾下的张玉、朱能皆是追击好手,朵颜三卫更是擅长长途奔袭猎杀,由他们去似乎也顺理成章。
蓝玉面沉如水,目光扫过帐中群情激昂的众将。他心中如同明镜一般,太子的密令和那特殊的图案早已牢记于心。追击是假,演戏是真!不仅要追,还要追得逼真,追得惊险,既要让马黑麻和哈拉六相信他们是在亡命奔逃,又要确保最终不能真的把他们追上或杀死,还得让哈拉六有机会进一步获取信任。这是个精细活,绝非一味猛冲猛打所能胜任。
常茂?勇则勇矣,但性子太过火爆直爽,让他去演这出戏,怕是追不上真急眼,一槊就把马黑麻砸成肉泥了,到时候雄英的全盘计划都得落空。
朱樉?更不行。
这位王爷虽武力高强,却好大喜功,万一他真侥幸追上了,为了抢功肯定不管不顾,根本不懂配合为何物。
让他去,变数太大。
朱棣麾下倒是人才济济,但燕部此番奇袭立功已伟,这种需要绝对服从核心指令、不能有任何个人发挥的任务,蓝玉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绝对信得过、且老成持重之人。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从开战至今一直坐镇中军,并未直接参与冲锋陷阵的老将——宋国公冯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