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长安城银装素裹,这是汉国建立以来最安定的一年。没有战鼓擂动,没有烽火连天,取而代之的是书院琅琅读书声和市井繁华喧嚣。汉王刘璟站在王宫高台上,望着城中万家灯火,心中感慨万千。
\"大王,今年我汉国虽无战事,却做成了几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军师刘亮站在身侧,语气中带着自豪。
刘璟微微一笑:\"最让孤欣慰的,还是四月那场科举。打破门阀之见,让天下寒士都有出头之日,这才是立国之本啊。\"
回想起四月间的盛况,刘璟眼中闪过光彩。那是汉国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对全天下都是头一遭。消息传出,华夏震动,天下有识之士纷纷侧目。
三月底的长安城,已是春意盎然。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子纷纷涌入帝都,一时间客栈爆满,酒肆喧哗,茶馆里到处可见身着各色儒服的读书人。
在城南最大的\"金刀楼\"内,南北士子正泾渭分明地分坐两侧。
\"江南山水养才子,这次文举头名非我江南莫属。\"一个清越的声音响起,说话的是年仅二十的江南才子王褒。他轻摇折扇,姿态优雅,引得邻桌几个关中女子偷偷张望。
对桌的河北士子杨炫之冷哼一声:\"江南才子只会吟风弄月,治国安邦还得看我北地儿郎。颜兄,你说是不是?\"
被点名的颜之推温文尔雅地放下茶盏:\"天下英才各有所长,何必争个高下。倒是关中士子这次来了不少俊杰,裴文举、薛端都是难得的人才。\"
隔壁桌的关中士子裴文举闻言拱手:\"颜兄过奖了。倒是江南的沈度兄,那篇《治国策》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沈度谦逊地还礼:\"裴兄谬赞了。在下那点浅见,怎比得上颜兄的《安民论》字字珠玑。\"
就在文士们互相吹捧之际,武举士子们则在城西校场切磋武艺。
\"看枪!\"慕容三藏大喝一声,长枪如蛟龙出海,直取刘雄面门。他是汉国名将慕容绍宗之子,年纪轻轻已得家传枪法真传。
刘雄举槊格挡,震得虎口发麻:\"好力道!不愧是慕容都督之子!\"
另一边,皮景和与独孤永业正在比试箭术。皮景和连发三箭,箭箭命中百步外的靶心。独孤永业却不急不缓,张弓搭箭,一箭射出竟将皮景和的三支箭从中劈开!
\"好!\"围观人群爆发出喝彩声。
徐度与蔡路养这两个江南武人相视苦笑。北人擅骑射,南人精水战,在这校场上确实吃亏不少。
四月初一,科举正式开考。
贡院大门缓缓开启,六千多名士子怀揣梦想步入考场。这是汉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举考试,由当世大儒郦道元主持。郦道元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目光如炬,扫视着鱼贯而入的考生们。
\"诸位,\"他的声音洪亮而威严,\"科举取士,为国选才。今日不论门第,只问才学。若有舞弊者,终身禁考,决不宽贷!\"
士子们屏息凝神,无人敢发出半点声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苦读十余年,就为这一刻。有的来自河北世家,有的出自寒门小户,但在这考场之上,人人平等。
考试分为三场:首场考经义,次场考策论,末场考诗赋。每场考试持续一整日,士子们自带干粮,在号舍中奋笔疾书。郦道元亲自巡视考场,身后跟着数十名监考官,目光如鹰隼般扫视每一个角落。
\"大人,\"一名监考官低声道,\"已有三人因夹带被逐出考场。\"
郦道元面无表情:\"按律处理。科举大典,容不得半点虚假。\"
号舍中,年轻的颜之推正在作答。他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手指因长时间握笔而微微颤抖。来自河北的他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家乡仍在战乱之中,能来到长安应试已是万幸。
隔壁号舍,沈度也在疾书。他是江南士子,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长安。想起沿途所见百姓疾苦,他在策论中写下\"治国之道,在于安民\"的真知灼见。
武举考场更是严格。慕容三藏舞动长枪,虎虎生风;皮景和挽弓搭箭,箭无虚发;独孤永业则在校场上演示兵法布阵,令考官们频频点头。
经过数轮严格选拔,最终只有二百人脱颖而出。放榜那日,贡院外人头攒动,士子们紧张地寻找自己的名字。
\"中了!我中了!\"有人喜极而泣。
\"怎么会...怎么会没有?\"有人失魂落魄。
颜之推站在榜前,看到自己的名字高居文举榜首,一时竟不敢相信。沈度、薛端分列二三名,三人相视而笑,眼中都有泪光闪烁。
武举榜上,慕容三藏名列第一,皮景和、独孤永业紧随其后。慕容三藏看着自己的名字,心中感慨:父亲,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汉王刘璟得知科举结果,龙颜大悦,下令长安大庆三日,新科进士御街夸官。
这一日,长安御街上人山人海,百姓争相一睹新科进士的风采。颜之推、沈度、薛端骑马走在文进士最前方,身着绯红官袍,帽插金花,英姿勃发。
\"看!那就是颜状元!\" \"听说他来自河北,真是才貌双全!\" 少女们向他们抛洒花瓣,眼中满是倾慕。
武进士们更是威风凛凛。慕容三藏一身戎装,胯下白马,宛如战神下凡;皮景和手持长枪,目光如电;独孤永业则显得沉稳内敛,但眉宇间自有英气。
\"汉王万岁!\"
\"新科进士千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长安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刘璟站在皇城楼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矣!\"
他转身对郦道元说,\"郦公辛苦了。此次科举公平严格,为国选得真才,功在千秋。\"
郦道元躬身道:\"大王圣明。科举取士,确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当晚,未央宫中大摆御宴,款待新科进士。金碧辉煌的大殿中,歌舞升平,觥筹交错。
刘璟举杯向众进士敬酒:\"今日诸位高中,乃国之幸事。望诸位日后勤政爱民,不负孤望!\"
众进士齐声应诺,饮尽杯中酒。宴会气氛热烈,士子们相互敬酒,畅谈抱负。
就在这时,武探花独孤永业突然起身,走到御前躬身道:\"大王,臣有一事禀报。\"
刘璟微笑问道:\"独孤探花有何事?\"
独孤永业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有力:\"臣其实本姓刘,祖籍中山刘氏,与大王本是同宗。\"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什么?独孤探花姓刘?\"
\"这是要攀龙附凤啊!\"
\"高中探花还不满足,竟想与大王认亲!\"
士子们纷纷怒斥:\"无耻!\"
\"不要脸!\"
\"寒门子弟好不容易有个出头之日,竟想出这种法子攀关系!\"
独孤永业面不改色,似乎早已料到这种反应。刘璟微微皱眉,心中不悦:莫非又来一个打秋风的穷亲戚?这些年冒充宗亲的人可不少。
就在气氛尴尬之际,军师刘亮突然起身,快步走到独孤永业面前,仔细端详他的面容:\"你...你母亲可是姓李?娘家在范阳?\"
独孤永业眼中闪过惊喜:\"正是!大人如何得知?\"
刘亮激动地转向刘璟:\"大王!他可能真是宗亲!臣的表弟刘静当年娶范阳李氏,生有一子。后来刘静病死,李氏改嫁独孤氏,孩子也随之改姓...\"
刘亮仔细询问了独孤永业的生辰、母亲名讳、家乡细节,最终确认无误,转身向刘璟禀报:\"大王,他确是刘静之子,臣的远房侄儿!\"
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
刘璟沉吟片刻,突然大笑:\"好!好!没想到科举不仅为国选才,还让孤找回了失散的宗亲!\"
他起身走到独孤永业面前,拍拍他的肩膀:\"从今日起,你恢复本姓,就叫刘永业!孤封你为玄甲骑督,望你不负刘氏之名!\"
刘永业热泪盈眶,跪地叩首:\"臣刘永业,谢大王恩典!必当竭忠尽智,以报大王!\"
众进士见状,纷纷上前道贺。刚才还斥责他的人,此刻都换上了笑脸。这就是世态炎凉,但刘永业并不在意——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根。
刘璟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人才乃国之根本,无论是寒门还是宗亲,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该得到重用。这次科举,不仅选拔了人才,更凝聚了人心。
宴会继续,气氛更加热烈。新科进士们畅饮畅谈,憧憬着未来。而刘永业坐在席上,看着高居龙椅的汉王,心中暗自发誓:定要辅佐这位明君,发扬我中山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