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宇文泰登基前一天
寒风如刀,呼啸着掠过汉王宫的朱红宫墙。殿外侍卫们冻得脸色发青,却仍挺直腰杆,纹丝不动。殿内,铜兽香炉中龙涎香袅袅升起,暖意融融。刘璟端坐在鎏金王座之上———
\"诸位,”刘璟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殿内肃立的文武百官,\"经过一冬的反复商讨,孤今日正式宣布——\"
他故意拖长了尾音,看到大臣们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有人攥紧了笏板,有人悄悄咽了口唾沫。郑道昭的额头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在烛光下闪闪发亮。刘璟心中暗笑,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让这些老狐狸也猜不透他的心思。
\"即日起,废除旧制,实行三省六部制!\"
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一阵衣袍摩擦的窸窣声。刘璟注意到站在前排的长孙俭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而站在后排的年轻官员们则互相交换着兴奋的眼神。老臣裴侠眉头紧锁,花白的胡须随着急促的呼吸轻轻颤动。
\"三省分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刘璟的声音压过了殿内的骚动,\"长孙俭出任尚书令,苏绰尚书左仆射,元修伯出任尚书右仆射。\"
被点到名字的三位大臣立即出列行礼。苏绰面色如常,但刘璟敏锐地捕捉到他眼底闪过的一丝讶异——这个出身寒门的谋士,恐怕没想到自己会一跃成为朝廷重臣。长孙俭则姿态从容,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安排,只是他微微发颤的指尖暴露了内心的激动。最有趣的是元修伯,这位年轻的刺史激动得双手发抖,行礼时差点踩到自己的衣角。
\"郦道元出任中书令,高翼出任门下侍中。\"
郦道元神色淡然,只是微微颔首,仿佛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而站在角落的伯父高翼则难掩喜色,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又急忙用袖子遮掩。
\"六部人事安排如下——\"刘璟继续道,声音在殿内回荡,\"吏部尚书由裴侠担任,户部尚书由柳敏担任,礼部尚书由郑道昭担任,工部尚书由唐邕担任,兵部尚书由崔昂担任。\"
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念出,殿内的气氛越发紧张。刘璟看到裴侠听到任命时,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老臣,怕是要在吏部掀起一场风暴了。而柳敏则立刻开始盘算起国库的收支,嘴唇无声地蠕动着,像是在计算什么数字。
\"同时,\"刘璟提高了声音,\"加封长孙俭、苏绰、郦道元、高翼、元修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封号,共同处理朝政,十天一轮笔,遇事不决可请孤决断。\"
这一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刘璟看到几位老臣交换着震惊的眼神,而年轻官员则难掩兴奋之色。站在后排的魏舒甚至不小心碰倒了身旁的灯架,引得众人侧目。
\"臣等叩谢大王恩典!\"以长孙俭为首,众臣齐声高呼,声音震得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刘璟摆摆手,故作轻松地说:\"孤不过是精力有限,想请各位辛苦辛苦,让孤好多偷些懒罢了。\"
此言一出,殿内紧绷的气氛顿时松弛下来。苏绰第一个笑出声来,紧接着是元修伯爽朗的大笑,很快整个朝堂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声。刘璟注意到只有裴侠依旧板着脸,这位老臣怕是已经在思考如何整顿吏治了。
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时刻,大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铠甲碰撞的声响。刘璟眉头微皱,抬眼望去,只见亲卫刘桃枝神色慌张地冲入殿内,甲胄上还带着未化的雪粒。
\"启禀大王!\"刘桃枝单膝跪地,声音因急促而略显尖锐,\"洛阳传来八百里加急——皇帝元修突然暴毙身亡,元氏皇族谋刺宇文护,被宇文护屠戮一空!宇文泰即将称帝,改国号'周'!\"
刹那间,大殿内鸦雀无声。刘璟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上来,虽然他早已通过绣衣卫的密报得知这一计划正在推进,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
\"什么?!\"裴侠第一个打破沉默,苍老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弑君篡位!大逆不道!\"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刘璟看到崔昂已经下意识摸向腰间佩剑的位置,而郑道昭则面色苍白,扶着柱子才勉强站稳。年轻的苏亮甚至惊呼出声,引来周围同僚责备的目光。
\"大王!\"裴侠颤巍巍地站出来,胡须气得直抖,\"宇文护弑帝,当为天下人所唾弃!臣请立即出兵讨伐!\"
户部尚书柳敏急忙附和:\"元修虽德行有亏,毕竟是天子,宇文泰此举实乃大逆不道!若不讨伐,何以正天下视听?\"
刘璟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暗想:\"蔡坤啊蔡坤,你这一手推波助澜,可真是给孤送了一份'大礼'。\"表面上,他却不动声色,只是轻轻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诸位稍安勿躁。\"刘璟的声音沉稳有力,\"今日朝会到此为止。长孙俭、刘亮、苏绰留下,其余人等,散朝。\"
大臣们面面相觑,显然对汉王的平静反应感到困惑。柳敏临走时投来探究的目光,而高翼则若有所思地频频回头。待大殿空荡下来,只剩下四位心腹,刘璟这才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太阳穴。
\"走吧,去书房说话。\"
书房内,炭火正旺,茶香袅袅。刘璟亲自为三人斟茶,动作从容不迫。长孙俭接过茶杯时,手指微微发颤,茶水险些洒出。
\"怎么,连你也沉不住气了?\"刘璟打趣道,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
长孙俭苦笑:\"大王,臣等本以为您会震怒,甚至改变征蜀计划...\"
\"出兵讨伐宇文泰?\"刘璟啜了一口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恰恰相反,孤认为宇文泰称帝是件好事。\"
三人闻言皆惊。刘亮手中的茶杯\"啪\"地一声落在案几上,茶水四溅。
\"大王何出此言?\"苏绰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宇文泰称帝,必会引起天下震动...\"
\"正因如此,\"刘璟打断道,起身踱到窗前,\"高欢作为'大魏忠臣',是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的。你们想想,若高欢起兵南下,还有余力顾及我们吗?\"
刘亮眼睛一亮:\"大王英明!高欢必不会放过此等良机!届时中原混战,正是我们拿下巴蜀的最佳时机!\"
\"可是...\"苏绰仍有疑虑,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独孤将军正在征战河西三州,我们是不是该等等再出兵巴蜀?\"
刘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案几抽屉中取出一封军报,递给苏绰。\"看看吧。\"
苏绰展开军报,快速浏览后,脸上忧虑之色渐消。\"独孤将军已经拿下河西三州,正在招募流民重建家园...\"他抬头看向刘璟,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如此说来,后方已稳。大王深谋远虑,臣等不及。\"
长孙俭沉思片刻,缓缓捋着胡须道:\"魏、周必有一战,我们得时刻关注中原战局。宇文泰登基称帝,不得人心,恐怕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帮一帮他。\"
刘璟嘴角微微上扬,这正是他想听到的话。\"不错,在孤拿下巴蜀之前,必须让高欢和宇文泰一直僵持着。\"他转身望向窗外,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中,一只孤鹰正在盘旋。
\"传令下去,\"刘璟转身,目光如炬,\"加紧筹备征蜀事宜,同时密切监视中原动向。记住,今日议事内容,不得外传。\"
三位重臣齐声应诺。当他们退出书房时,夕阳的余晖为汉王宫镀上一层金色。刘璟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渐暗的天色,轻声自语:\"蔡坤,你这份'大礼',孤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