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途生财
陈远勒住缰绳,枣红马喷着响鼻在“平安镖局”的青石板门前停下。车辕上绑着的绸缎样品包还带着北方的寒气,他刚从三百里外的青州府赶回来,连鞍鞯都没来得及解,就直奔后院那间挂着“王记布庄”木牌的铺子。
布庄老板王福正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账,见陈远掀帘进来,忙放下算盘迎上去:“陈镖头,您这趟青州府跑得还顺利?”
“托王老板的福,一路平安。”陈远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纸条递过去,“这是青州府周老板托我带给您的,他说想从您这儿长期进绸缎,每月至少五十匹,要最好的云锦和蜀锦。”
王福接过纸条,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手指捏着纸条的边角都有些发颤。他凑近油灯仔细读了两遍,猛地一拍大腿:“好!太好了!北方绸缎需求大,价格也高,我正愁没稳定的北方客源,这桩生意能成!”
陈远看着王福激动的样子,心里也松了口气。他这次去青州府押镖,偶然得知周老板的绸缎铺子生意火爆却货源不足,便主动牵了线。“周老板说,只要货好价实,他愿意签三年的供货合同。”
“价格好说!”王福搓着手,围着桌子转了两圈,“我给周老板按批发价算,比市价低一成,就当是长期合作的诚意。”他顿了顿,看向陈远,“陈镖头,这运输的活儿,还得靠您的镖局。您看,每批货我给您抽一成的佣金,怎么样?”
陈远没想到王福这么爽快,当即点头:“没问题,我保证每批货都准时送到,绝不出差错。”两人当下就敲定了细节,王福连夜拟了供货协议,陈远则负责下次押镖时把协议带给周老板。
消息传到镖局掌柜李万山耳朵里时,他正在院子里教徒弟们练拳。听闻陈远促成了这桩大生意,李万山笑得合不拢嘴,一把拉过陈远的胳膊:“陈远啊,你这不仅会押镖,还会做生意!以后这绸缎运输的活儿,就全交给你负责,镖局再给你涨两成工钱。”
周围的镖师们也纷纷围过来道贺,有人拍着陈远的肩膀说:“陈镖头,你这可是给咱们镖局立了大功,以后咱们跟着你吃香的喝辣的!”
陈远笑着谢过众人,心里却惦记着家里的妻子柳如氏。他从镖局领了这个月的工钱,又去街角的点心铺买了两盒柳如氏爱吃的桂花糕,才快步往家走。
推开家门时,一股饭菜的香味扑面而来。柳如氏正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见陈远回来,脸上立刻露出温柔的笑容:“你回来啦,快洗手吃饭,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和糖醋鱼。”
陈远放下点心盒,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抱住柳如氏的腰:“辛苦你了,娘子。”
柳如氏转过身,帮他拂去肩上的灰尘,眼中满是关切:“我听镖局的人说,你促成了一桩大生意,还涨了工钱?”
陈远点点头,把今天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柳如氏。柳如氏听得满心欢喜,盛饭的时候手都有些轻快。晚饭时,她不停地给陈远夹菜,看着他吃得狼吞虎咽的样子,眼里满是心疼:“你跑镖辛苦,以后可要多注意身体。”
饭后,柳如氏从床底下的木箱里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叠整齐的银子。“你要是想多囤些绸缎周转,我这里还有些钱,你拿去用。”
陈远看着那叠银子,心里瞬间涌上一股暖意。这是柳如氏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私房钱,她平时连件新衣裳都舍不得买,却愿意把钱拿出来支持他。他握住柳如氏的手,轻声说:“娘子,谢谢你。有你在,我就算再苦再累都值了。”
柳如氏靠在陈远的肩上,轻声说:“咱们是夫妻,本就该互相扶持。我相信你,以后咱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两人紧握的手上,温馨而美好。陈远知道,有了王老板的货源、镖局的支持,还有柳如氏的陪伴,他的镖途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几天后,陈远带着王福拟好的供货协议,押着第一批绸缎往青州府出发。镖车行驶在官道上,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陈远骑在马上,看着前方蜿蜒的道路,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不仅是一趟普通的押镖,更是他和柳如氏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到达青州府后,周老板亲自到城门口迎接陈远。看到车上堆得满满的绸缎,周老板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陈镖头,辛苦你了!这些绸缎质量这么好,我店里的生意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周老板当场签下供货协议,又预付了三个月的货款。陈远拿着沉甸甸的银子,心里踏实极了。他在青州府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带着银子往回赶。
回到镇上时,王福和李万山早已在镖局门口等候。看到陈远平安回来,还带回了预付款,两人都十分高兴。王福当即给了陈远第一批货的佣金,李万山也把涨的工钱提前结给了他。
陈远拿着银子,第一时间回了家。他把银子放在柳如氏面前,笑着说:“娘子,你看,这是咱们的第一笔收入。以后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柳如氏拿起银子,眼眶有些湿润。她知道,这些银子背后,是陈远一路的辛苦和奔波。她轻轻握住陈远的手,轻声说:“我不求咱们多富贵,只求你每次都能平安回来。”
陈远把柳如氏拥入怀中,轻声承诺:“放心吧,娘子,我一定会平安回来,陪你过一辈子好日子。”
从那以后,陈远就专门负责绸缎的运输。他每次押镖都格外小心,从未出过差错。王福的布庄因为有了稳定的客源,生意越做越大,还在青州府开了分店。镖局的生意也因为这桩长期合作,变得越来越红火。
陈远的工钱越涨越高,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富裕起来。柳如氏用攒下来的钱,把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了一遍,还添置了新的家具。闲暇时,她会去布庄帮王福打理生意,学些做生意的门道。
转眼一年过去,陈远和柳如氏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这年年底,周老板特意从青州府赶来,给陈远和王福送了厚礼,还提出要扩大合作规模,每月的绸缎需求量增加到一百匹。
王福和陈远自然欣然同意。李万山更是高兴,把镖局一半的镖师都调配给陈远,专门负责绸缎运输。陈远也成了镖局里最受尊敬的镖头,大家都跟着他赚了不少钱。
除夕夜,陈远和柳如氏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烟花。柳如氏靠在陈远的肩上,轻声说:“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咱们还在为生计发愁,没想到这一年变化这么大。”
陈远握住柳如氏的手,笑着说:“这都是托你的福,要是没有你支持我,我也走不到今天。”
柳如氏摇摇头:“是你自己有本事,又肯吃苦。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照亮了两人幸福的脸庞。陈远知道,他的幸福不仅仅来自于生意的成功,更来自于柳如氏的陪伴和支持。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他们夫妻同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开春后,陈远按照约定,开始每月给周老板运送一百匹绸缎。他的镖队也越来越壮大,从最初的三个人、两辆镖车,发展到十个人、五辆镖车。每次押镖,他都会带着柳如氏准备的干粮和药品,一路风餐露宿,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有一次,镖队在路过一座大山时,遇到了劫匪。陈远临危不乱,带领镖师们与劫匪展开搏斗。虽然身上受了些伤,但最终还是把劫匪打跑了,保住了绸缎。
回到镇上后,柳如氏看着陈远身上的伤口,心疼得直掉眼泪。她小心翼翼地给陈远上药,嘴里不停地念叨:“以后押镖一定要多加小心,实在不行就多带些人,别让自己受伤了。”
陈远笑着安慰柳如氏:“放心吧,娘子,我有分寸。那些劫匪只是些小毛贼,以后我会更加小心的。”
经过这次事件,陈远更加注重镖队的安全。他请了镇上最好的武师来教镖师们武功,还购买了更精良的武器。从此以后,他的镖队再也没有遇到过劫匪的骚扰,成了方圆百里最安全的镖队。
随着生意的不断发展,陈远在镇上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人们提起陈远,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不仅武功高强,还会做生意,对妻子更是体贴入微。不少人都想跟陈远合作,有的想让他帮忙运输货物,有的想请他入股做生意。
陈远却没有盲目扩张,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还是专注于绸缎运输比较稳妥。他对柳如氏说:“咱们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好了,不用太贪心。只要把绸缎生意做好,就能安稳地过一辈子。”
柳如氏十分支持陈远的想法,她知道陈远不是个贪心的人,只求一家人平安幸福。
又过了两年,陈远和柳如氏有了一个儿子。儿子的出生,让这个小家庭更加圆满。陈远每次押镖回来,都会第一时间抱起儿子,逗他开心。柳如氏则精心照顾着儿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王福的布庄已经发展成了镇上最大的布庄,他见陈远为人正直、能力出众,便提出要和陈远合伙开一家绸缎行。陈远和柳如氏商量后,同意了王福的提议。
绸缎行开业那天,镇上的人都来捧场。李万山亲自送来一块写着“生意兴隆”的匾额,周老板也从青州府赶来祝贺。绸缎行的生意一开始就十分火爆,不仅镇上的人来买绸缎,周边镇上的人也慕名而来。
陈远和王福分工合作,王福负责货源和销售,陈远负责运输和管理。柳如氏则在绸缎行里负责账目,她细心认真,从未出过一笔错账。
几年后,陈远的绸缎行开遍了周边的几个州县,成了当地有名的绸缎商。陈远也从一个普通的镖师,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商。但他并没有忘记初心,依然保持着朴实善良的本性,经常帮助镇上的穷苦人家。
有人问陈远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我没什么秘诀,只是运气好,遇到了好的合作伙伴,还有一个一直支持我的妻子。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每当说起柳如氏,陈远的眼里都会充满温柔。他知道,他的成功,离不开柳如氏的默默付出和支持。是柳如氏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勇气和力量;是柳如氏在他成功的时候,提醒他不忘初心。
夕阳下,陈远和柳如氏并肩走在镇上的石板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他们的故事,也成了镇上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的人努力奋斗,珍惜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