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夺取新城后,有两个方向,一路是攻入长岭府,一路是转而东行,进攻渤海国的西京鸭绿府。
对于路线的选择,陈从进并没有犹豫,鸭绿府,境内多山,道路崎岖,虽然是西京,但是城池数量也不多,去打西京,从成本收益上来说,是下下之选。
中和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大军攻入长岭府。
木底州,正州,河州等州县,皆不战而降,陈从进尽数迁移三州之军,新扩两卫,军威大盛。
陈从进从各州归降的府库中,得到大量的粮食,粗略清点,粮谷数量当在二十万石左右,这些粮食,足以支撑大军三月用度。
十一月中旬,渤海国大玄锡才似乎是回过神来,大玄锡一面下诏书勤王,一面紧急遣派使者,奔赴大唐,向天子哭诉,卢龙节度使陈从进无罪而伐之。
同时,大玄锡下令组建大军,抵抗陈从进的兵锋。
大玄锡以猛贲,熊卫,罴卫,南司两卫,北司两卫,神策左军,神策右军,几乎是整个渤海国中,所能挑选出最精锐,数量最大的一支军队了。
大军以左相杨震霖为主帅,太子玮瑎为监军,诸卫大将为辅,马步军六万七千余众,号称二十万大军,要驱逐胡蛮,收复失地。
对,在渤海国军民的眼中,纯正汉人出身的陈从进,已经是胡蛮了,大玄锡直接替大唐天子做决定,开除了陈从进的汉籍。
十一月十九日,陈从进攻破回拔城,这座小城,整整拦住了陈从进七天的时间,仆从军九卫之众,在这座小城中,战死三千四百余人,伤者无计。
虽然陈从进很佩服守将李失言,此人在劣势兵力下,还数次出城,袭击攻城器械,突袭军营,给陈从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但佩服归佩服,这并不妨碍陈从进诛杀其人,对于顽抗之城,其待遇和新城一样,只是这一次,杀的人要比在新城时更多。
因为李失言此人,深得军心,且城中百姓对他也很服气,所以,主动投军抵抗陈从进的人也就更多。
攻破回拔城后,斥候回报,在兴洲方向,出现大股渤海国军队。
来了,陈从进心中一动,这定然是渤海国的精锐主力,只要干掉这支军队,渤海国想不臣服都不行了。
十一月二十三日,大军兵临瑕州,瑕州守军已经得知渤海二十万大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因此,拒绝归降。
十一月二十六日,双方斥候在瑕州以东二十里处开始交手。
缠斗两日后,渤海援军大部进抵瑕州,陈从进下令,先退往回拔城,随后一退再退,直至河州。
渤海国太子玮瑎,年轻气盛,见此情形,十分高兴,直言陈从进惊惧渤海二十万大军,此时正可长驱直入,追杀这些胡骑。
但是左相杨震霖拒绝太子进兵的要求,反而是屯兵瑕州,坚守不出,堵塞陈从进威胁中京的道路。
勇卫副将高全苛指责杨震霖怯懦,畏敌如虎,此言激怒了杨震霖,随即杨震霖下令,斩杀高全苛,以肃军心,太子求情,依然不能阻止高全苛被杀。
一时间,渤海军心一肃,再无人敢驳左相之令。
双方相持不下,陈从进还打着一步步后退,引诱渤海军主动进攻,拉长补给线,再利用骑兵的优势,复刻一把大破高申良的战绩。
但是对面的主帅是稳如老狗,固守不出,这就让陈从进有些难受了,自己骑兵众多,算是优势。
但是骑兵肯定是不适合强攻硬寨的,至于那帮降兵,打顺风仗肯定行,打这种硬仗,陈从进自己都对这帮人没信心。
经过斥候的抓捕,从俘虏的口中,陈从进知道了敌方主帅是叫杨震霖。
为了了解这个事,陈从进召见了高申良和降军中的高阶军将,询问此人的性格,爱好,身世等。
大部分降将都不了解杨震霖,毕竟人家是高高在上的左相,双方地位差距的有点大,根本就没机会接触到。
只有高申良曾在上京城中,也见过杨震霖,高申良思索片刻后,躬身行礼道:“回大王,杨震霖,性沉毅,有古大臣风。
其出身高门,累世簪缨,为相视,素以持重闻于朝。平日尤好围棋,对弈时布子谨严,不求速效。”
陈从进又问道:“此人性子如何?”
“回大王,其为人看似宽容,实则内里颇为严苛,杨震霖性子过于刚直,做了决定的事,谁劝也没用,圣……渤海国主对其不喜,但也知道此人之才能,因此升其为左相。”
陈从进心中一动,问道:“你怎么知道渤海国主不喜此人?”
“回大王,这事,上京城中很多人都这么说。”
“不主动进攻,那就逼你主动!”陈从进喃喃自语道。
高申良有些诧异,不知道武清郡王究竟是何意思。
十二月初,天气已经转寒了,阿护孤和耶律撒剌都建议先退回草原度过寒冬,等来年再攻打渤海国。
但是陈从进却不同意,明年中原肯定有一堆事,自己哪有空再来渤海,这种上层的谈判,只能自己来。
陈从进乾坤独断,誓言破渤海军后,再回师草原。
随后,下令,在瑕州以南广阔之地,搜刮钱粮,丁口悉数强制迁移。
各地遭遇大破坏的文书,一刻不停的被送到中京城中。
而这,也是陈从进故意放开成果,否则的话,这些文书怎么可能送了那般多,到后面,契丹,奚部的骑兵,只要发现信使背上插着认骑,而且是从南面朝着渤海中京方向的骑兵,那是一路放行,绝不阻拦。
一封又一封的告急文书,几乎堆满了大玄锡的御案前。
在最开始的时候,大玄锡听闻杨震霖驻军瑕州,拦住了陈从进的大军,那还是十分l高兴,甚至下诏书嘉奖杨震霖。
但是随着南面丢失的城池,遭受的损害越来越大,大玄锡心中对杨震霖不满的情绪,也在加深。
而且越来越多人隐晦的提醒大玄锡,左相手握大军,按兵不动,太子监军,任何建议,皆被杨震霖严辞拒绝。
这种种行为,无不是在挑战着大玄锡的耐心,杨震霖手握重兵,究竟存的是什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