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基地的夜风带着咸涩的海水气息,苏明远站在观礼台前,望着远处那枚蓄势待发的火箭。它通体洁白,在强光照射下宛若一柄直指苍穹的利剑,箭身上“文明星链”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苏老师,紧张吗?”项目负责人李博士走到他身边,递来一杯热茶。
苏明远接过纸杯,热气氤氲中,他仿佛看见前世京城殿试后,翰林院的老学士也是这样递给他一杯热茶。
“有些恍惚。”苏明远轻声说,“在我那个...我是说,在古代,人们仰望星空,寻找天人感应的征兆。而今,我们却要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星空间。”
李博士笑了:“这108颗卫星,就像是108颗文明的种子。每颗都搭载着不同文化的精华——玛雅历法的吟诵、波斯细密画的讲解、中国古琴的演奏...甚至还有即将失传的南太平洋岛国民歌。”
观礼台后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工作人员领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来,老人手中捧着一个木匣,眼神急切地扫视着人群。
“苏先生在哪?我要见苏先生!”
苏明远迎上前去:“老人家,我就是苏明远。”
老人颤抖着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卷泛黄的羊皮纸:“我是叙利亚裔,听说星链计划后,我连夜从黎巴嫩赶来。这是我家族世代珍藏的大马士革传统乐谱,差点在战火中遗失。能否请你们...把它也带上星空?”
苏明远接过乐谱,羊皮纸的边缘已经破损,上面的音符依稀可辨。他想起不久前看到的新闻照片——叙利亚古城在炮火中化为废墟,千年的文明痕迹正在消失。
“李博士,来得及吗?”苏明远转向项目负责人,眼神恳切。
李博士查看时间:“离发射还有三小时,如果数字化团队现在开始工作...”
“请务必试试。”苏明远握紧羊皮纸,“这不只是一份乐谱,这是一个民族的声音。”
数字化团队立即投入工作,观礼台一侧的临时工作间里,键盘敲击声与扫描仪的嗡鸣声交织成奇特的交响。老人坐在一旁,轻声哼唱着羊皮纸上的旋律,眼中闪着泪光。
苏明远坐在老人身边,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前世。那时他在翰林院整理古籍,也曾见过这样急切的眼神——那是民间学者捧着濒临失传的典籍,恳请朝廷收录保存。然而太多文明瑰宝最终只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书名,内容早已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
“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传说,”老人忽然开口,打断了苏明远的思绪,“每一首流传下来的歌谣,都是祖先的灵魂在人间留下的印记。如果没有人传唱,灵魂就会真正消失。”
苏明远心头一震。前世今生,文明的脆弱与坚韧在他心中交织成复杂的图案。
离发射还剩十分钟时,李博士兴奋地走来:“成功了!叙利亚传统音乐已经录入第73号卫星,将与星链一同升空!”
老人紧紧拥抱了苏明远,说不出一句话。
倒计时开始,火箭点火升空,巨大的轰鸣声中,一道光芒划破夜空,向着星辰大海奔去。人群中爆发出欢呼,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苏明远仰头望着那道越来越小的光点,轻声自语:“古人用烽火传递信号,今人用卫星续写文明,本质都是‘天涯若比邻’。”
————
星链运行一个月后,苏明远受邀来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108颗卫星如珍珠般散落在蔚蓝的地球周围,形成一道璀璨的光环。
“最妙的是‘星链共振’系统,”年轻的技术员小张向苏明远展示,“当某个地区发生文化遗产危机,附近卫星会自动增强该文化的信号传播。”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警报声突然响起。屏幕上,代表叙利亚区域的指示灯变成红色。
“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又有部分遗址被破坏了。”小张的声音低沉下来,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操作,“启动星链共振程序,增强该区域文化信号传播。”
很快,控制中心的扬声器里流淌出悠远的中东音乐——正是那位叙利亚老人提供的传统乐曲。琴声哀婉而坚韧,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文明千年的沧桑与不屈。
“现在,全球只要有短波收音机的人,都能听到这段音乐。”小张说,“让世界听见文明的心跳,这就是星链的意义。”
苏明远闭上眼,琴声将他带回前世的记忆——京城陷落那夜,紫禁城中也有乐师弹奏着即将失传的《广陵散》,琴声在烽火中飘摇却不肯停歇。那时他无力挽救一个时代的倾覆,但今天,他至少能参与守护文明的火种。
————
在南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夜幕低垂,星链卫星如一串珍珠掠过天际。孩子们围在老式收音机前,好奇地调谐频率。
“快听!这是我们的歌!”一个男孩突然叫道。
收音机里传出岛民们几乎遗忘的古老童谣,那是项目组在最后时刻加入星链的南太平洋文化遗产。老人们闻声走来,惊讶地听着从星空传回的故乡旋律。
“奶奶,这是你教过我的那首歌吗?”小女孩拉着祖母的手问。
老妇人眼中含泪:“是我奶奶教给我的歌,我以为再也没有人会唱了。”
孩子们不自觉地跟着旋律跳起传统舞蹈,虽然动作生疏,却充满生机。老妇人指着星空对孙女说:“看,我们的歌,也住在星星里了。”
————
同一片星空下,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程序员林薇还在加班。凌晨三点的办公室空无一人,只有她的电脑屏幕还亮着。
疲惫之余,她打开从苏明远那里得到的云雷纹护符,轻轻放在键盘旁。忽然,她想起星链计划的宣传,于是打开短波收音功能,调谐到古琴频率。
清越的琴声从手机扬声器里流淌出来,在寂静的办公室中回荡。林薇意外地发现,随着琴声节奏,云雷纹护符在手机光源照射下,将影子投射在玻璃窗上,与远处大厦的灯光交织成一幅奇特的星图。
她走到窗前,发现对面大厦也有几个窗口亮着灯,窗边同样站着聆听星链音乐的身影。素不相识的夜归人,在这一刻通过古老的琴声产生了某种连接。
林薇拿出手机,拍下玻璃上的云雷纹星图,配上一行字发在朋友圈:“文明的光芒,终于突破时空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星座。”
几分钟后,她收到了苏明远的点赞和评论:“古人云:‘千里共婵娟’。今人可谓:‘光年共文明’。”
————
半年后,苏明远再次来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李博士兴奋地向他展示最新数据:“星链运行以来,我们已经响应了17次文化遗产危机,增强了包括叙利亚音乐、亚马逊流域口述史诗、非洲部落雕刻技艺等在内的43种文化信号传播。”
屏幕上不断闪现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馈照片:非洲儿童围着收音机聆听祖先传说,阿拉斯加的原住民记录星链传来的传统歌谣,欧洲的博物馆利用星链资料修复古代工艺品...
“苏老师,有您的包裹。”助理送来一个木盒。
苏明远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叠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和照片。最上面是一张南太平洋小岛的照片,孩子们正在星空下跳舞,背面写着:“谢谢你们让我们的歌谣回家。”
盒底有一封特别的书信,来自那位叙利亚老人:
“亲爱的苏先生,我已经在难民营中成立了传统文化学校,孩子们正在学习星链传回的民族音乐。战火可以摧毁建筑,但无法摧毁在星空间回响的文化之魂。感谢您让我们的文明得以永存。”
苏明远走到观景窗前,望着无尽的星空。108颗卫星看不见踪影,但他知道,它们正在那里,如文明的哨兵,守护着人类最珍贵的记忆。
他想起了前世读过的《论语》中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此刻,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意义——在浩瀚宇宙中,人类文明因多样而美丽,因交流而永恒。
星光洒落在他的脸上,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前世的自己正在翰林院中整理典籍,那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有朝一日文明的种子会播撒至星空,以光速连接起整个地球村。
“苏老师,在想什么?”李博士走过来问。
苏明远微笑:“在想文明真正的形态——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记忆。就像星星,看似遥远,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洒落光芒。”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在夜空中留下短暂而璀璨的痕迹。
但星链卫星不会消失,它们将持续环绕地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多样与辉煌,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正如苏明远在前世一首诗中写下的那句:“愿文明如星,永照人间路。”
而今,这个愿望以他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成为了现实。